2022/07/13・13:40
田牧(记录与整理)
由于俄罗斯无端入侵乌克兰,使得「北约」加强在东北欧的军事态势。下排左起:廖天琪、万润南、田牧。图/撷自北约脸书,民报合成
普丁入侵乌克兰得不偿失
廖天琪:「安全」、「和平」是文件的最高宗旨。文件把俄罗斯、中国树立为民主阵营的对立面,到底俄国有多危险?其中提到要支持西巴尔干和黑海地区的国家,这是针对俄国吗?
万润南:我们看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普丁的战略目的是为了俄罗斯的安全问题,最后反而成了欧洲的最大威胁和危险。但是欧洲一些媒体对俄乌战争的整个评价是:「俄乌两败俱伤,中美渔翁得利」。在我看来,俄乌战争是区域性冲突,也就是小局,或者是小盘。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也评论道,欧洲必须摆脱「欧洲问题是世界问题」的心态。在这小局中,俄罗斯与欧洲两方,应该说是两败俱伤。
有一个比喻,美国不是领着欧洲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吗?美国提出了对俄罗斯的整个制裁,禁止它的能源出口,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里呢?对美国来讲,这是对俄罗斯的制裁,但对欧洲来说,究竟是谁制裁谁?就不好说了。
有人这么比喻,你用拳头打人的脸,这是制裁对方。现在欧洲说,我不买你的能源了,我来制裁你,这是什么呢?是他用自己的脸去撞人家的拳头,所以说这究竟是谁制裁了谁呢?在这过程中,俄罗斯其实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便主动断气断油了,借口说是维修设备。所以在制裁这个问题上,在小盘上可以说,俄罗斯和欧洲是两败俱伤,乌克兰是惨不忍睹。
中盘是什么呢?中盘是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美国之音刊文「多亏了普丁,『北约』从『脑死亡』到『满血复活』」。理由是:
一是由于俄罗斯无端入侵乌克兰,「北约」加强在东北欧的军事态势,即「我们(北约)会集体防御和捍卫北约的每一寸土地」。
二是「北约」被唤醒,「满血复活」。 「北约」初建时,其第一任秘书长黑斯廷斯·伊斯梅(Hastings Ismay)曾说过,「北约」的初衷是「让苏联人出去,让美国人进来,让德国人安分」。而眼下因为普丁入侵乌克兰,它已变成了「让俄罗斯人出去,让美国人进来,让德国壮大」。
三是「北约」国家纷纷宣布增加军事开支。川普执政时,抱怨「北约」军费分摊不公,他一次次重压「北约」必须大幅上调军费,他要求所有盟国在2024年之前,其国防开支必须占国内生产总值「至少2%」。普丁使得美国的不断喊话得到了落实与超前完成。
中局的结论是:马克宏说「北约」是「脑死亡」,现如今已被激活,应该说美国得了大利,普丁吃了大亏。为什么呢?普丁在战争爆发之前,他关心的是俄罗斯的安全,为了俄的安全关切,阻止「北约」东扩到俄罗斯家门口,在普丁的战略计划中,这是俄罗斯必须达到的重要的战略目标,是俄乌冲突的缘由。但现在的结果是:「北约」不光是东扩到你家门口了,而且还北扩了,芬兰和瑞典还加入了「北约」,也就是说俄罗斯不管在乌克兰付出多少代价,把乌东地区拿下来也好,能不能保住克里米亚也好,俄罗斯付了那么大的代价,但是其安全形势比原来更糟糕了,而美国是得大利了。
芬兰和瑞典受邀加入了「北约」,让北约的势力北扩。示意图/撷自北约脸书
原来的美欧,可说是已离心离德,美国的领导力被削弱了,固有「脑死亡」一说,现如今整个欧洲都统一在美国领导之下,而且北约还在继续东扩北扩,甚至还向亚太地区扩张。
简而言之,在小盘上,俄罗斯与欧洲是两败俱伤;在中盘上普丁是吃了大亏,美国得了大利。
开启世界「半球化」新格局
万润南:那么大盘呢?就整个中西方的对峙,或者说民主阵营与专制阵营的对立,中国是得利的,这个利有多大?最重要的一点是,减轻了整个西方对中国的压力。
在大盘上,有一个现实问题,普丁发动战争之前,美国实际上是拉俄罗斯的,你提条件,你有什么安全关切?当时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美国想把自己的力量转移到亚太地区,中国现在是美国的主要敌人。
结果俄乌冲突一发生,俄罗斯被拖进了战争陷阱,反而让中国喘了一口气。特别是「金砖集团」扩容,我们以前讨论过,「『全球化』难以为继,最后沦为『半球化』了。」实际上两个半球,一个是G7,另外一个可叫做B7,现在金砖五国,再加阿根廷和伊朗的话,差不多就是这么的格局。其他一些国家游离在两大集团的中间地带。印度比较特殊,两边的利益和便宜都要占,是不是「利益均沾」的现代版。
我认为这种半球化的结果,可能对世界反而更安全。比方说中国要搞「一带一路」,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美国也搞全球基建计划,要拿出6000亿美元。无论如何,似乎双方都在竞争做「好人好事」,帮助那些小国弱国发展,寻求共同富裕之路。所以被帮助的小国弱国无需站队站边,采取两边和好,「利益均沾」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盘的格局,对中国是有利的,它至少减轻了来自美国的压力。
俄乌战争前后的中俄关系
田牧:老万说到了问题的本质,俄乌战争前,中俄始终有隙。
一是俄罗斯从来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虽然欧洲有谚语:剥开一个俄罗斯人,会跳出一个鞑靼人。这句话是说,俄罗斯人的体内,实际上是流着亚洲蒙古人的鲜血,因此不应该属于欧洲人。但俄罗斯坚信自己属于欧洲国家,它的屁股总是坐在西方一边。
二是中俄是近邻,边界线长度为4195公里,上世纪六、七年代几度发生边界冲突。历史上中俄积怨与矛盾很深,沙俄通过一连串的不平等条约,占据了中国外东北和外西北15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三是有「普丁大脑」之誉的杜金,一直在为普丁献计献策,此人指出:中国是俄罗斯建立「大陆帝国」的绊脚石,中国必须崩溃和解体。他还写道:俄罗斯在亚洲的光荣和野心,将需要「中国领土的解体、分裂以及中国国家体系的政治和行政分裂」为基础才能实现。而季辛吉的「联俄制中」策略,岂不是正中普丁下怀。
四是普丁长期以来一直防范中国,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中国欲染指中亚的五个「斯坦国」,即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普丁是绝对感冒与抵制的,这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吉乌铁路,全长约523公里,其中中国境内213公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260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约50公里。中吉乌铁路建成后将是中国到欧洲、中东的最短货运路线,货运路程将缩短900公里,时间节省7至8天。此项目最早规划是1997年,但未得到俄罗斯肯首,一直是久拖未建。一场俄乌战争爆发,该项目总算是起死回生。
普丁长期以来一直防范中国,抵制中国的「一带一路」,俄乌战争爆发让中吉乌铁路起死回生。示意图/撷自网路,民报合成
「北约」也在拨乱反正?
廖天琪:中国有多危险?文件也提到印太地区的安全跟欧洲相关,这是针对中国吗?
田牧:我的理解,大战略要有取舍。拜登总统一上任,就提出了组团抗中,组建与恢复民主联盟,且提出了宗旨:制度性博弈,价值观对抗,主要对象是中共专制集团。一场俄乌战争,几乎忽略了全球大战略的主要矛盾。 「北约」十年计画提出的「战略概念」,将中国首次提到「系统性挑战」。所谓系统性挑战:我的理解应该指:1、制度性矛盾;2、价值观冲突;3、地域政治角逐;4、经济发展与利益;5、区域安全与全球安全;6、太空领域秩序;7、科技发展竞争等方面。
万润南:其实,季辛吉早就看出了问题症结。美国善玩「三国鼎立」大战略游戏者,要数季辛吉。在当代世界地缘政治棋盘上,季辛吉很直白,美国永远针对「世界第二」,中国变强不符合美国利益。季辛吉这个人确实了不得。 2018年的时候,具体时间是8月6日,季辛吉向当时执政的川普建议,要「联俄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三国演义的现代版。欧洲在经济上很强大,但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实际上是比较弱小的。真正在世界上说话算数的,还是美俄中,三国鼎立嘛。三国演义的游戏很简单,求胜之策,无疑是2比1的对决。在第一次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只是苏联阵营里的小弟,但后来中苏反目成仇,美中结义,在那场冷战博弈中,美国取得了胜利,这与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倒戈、弃俄和投美,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年促成中国弃俄与投美,季辛吉实际上扮演了设计师的角色
田牧:尼克森传记说,「打开中国之门」的计划,原本是季辛吉为洛克菲勒竞选总统准备的,季辛吉是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尼克森战胜了洛克菲勒,获得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最终赢得了大选。在竞选过程中,季辛吉为洛克菲勒一路助选,曾在二十多个州把尼克森骂得狗血喷头。选举结束的某天,季辛吉忽然接到尼克森办公室的电话约谈,尼克森看中他的外交才能,决定聘请他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总统的左右臂膀)。季辛吉征得洛克菲勒肯首,带着计划投奔了尼克森。
季辛吉出版的《论中国》一书中指出:「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动机,是为了走出越南战争的阵痛和冷战的不祥阴影,给美国人民展现一幅和平前景。」其时,季辛吉在欧洲古典均势学说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方面,已经享有盛誉,他的认知不可能局限于越战的困局,不可能忽视了美中合作对付苏联的大战略。季辛吉不提,是因为毛泽东更在意美中联手对付苏联,中国当然无法在三角关系中与其它两方平起平坐,中国的力量最弱,最经不起打击。毛泽东把核超级大国之间的敌意为己所用,给外界造成不惧核毁灭的印象,因而为中国谋求了一种外交保障。 (待续)
专栏属作者个人意见,文责归属作者,本报提供意见交流平台,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