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 / 风传媒 202400529  转自新世纪

《星火:中國地下歷史學家與他們的未來之戰》立體書封。(八旗文化)

如果说全世界的人都有一种共通倾向,那就是他们都对历史争执不休。或许世事本如此;人类既然无法确知未来,只得在历史中寻找线索。当然,如果我们今天观察自己的国家,无论在非洲、美洲、亚洲或欧洲,历史始终具有争议性。美国人仍在辩论奴隶在美国史上占有的核心地位。欧洲人为当年殖民帝国的残酷争得面红耳赤。非洲青年挖出「比夫拉战争」(Biafra War)与种族隔离时代的陈年旧帐。早在大多数人出生前就已发生的往事,却成为形塑未来的重要关键,这种例子在日本、新加坡、印度,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也俯拾皆是。

而世上这种倾向最明显的国家莫过于中国,中国人一直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互动迷恋不已。对现代中国领导人而言,历史让他们的掌权合法化:历史选择由共产党拯救中国;历史决定由共产党胜出;历史还要共产党继续掌权。当然,历史是共产党写的,共产党动员大批史学者、制片人、摄影师、记者,为它的事件版本(包括现代与古代)背书。透过这些人,共产党控制了教科书、电影、电视纪录片、著名历史杂志,甚至控制了战争电玩游戏。

但已有愈来愈多的中国人发现,今天中国的独裁乱象根源,正是出于共产党对历史的垄断。在这些中国人眼中,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误解今天的问题,就是因为共产党歪曲了过去。如果中国人从小就以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以为共产党因民众支持而掌权,以为共产党领导人是一群爱国菁英分子,他们自然很难理解为何中国总有那么多整肃、贪腐与冲突。

过去二十年来,这种对于历史重要性的信念带动一场地下历史学家运动,已经缓缓在中国成形。我这里所谓的「历史学家」是种略称,他们包括来自各行各业的菁英,有大学教授、独立制片、地下杂志发行人、小说家、艺术家,以及记者。其中有些是圈外人,或许还是异议分子,不过大多数人都继续在体制内工作,有自己的财产,并且负责家庭生计。他们为了发表地下报刊、禁书、独立纪录影片,必须冒着职涯、前途受损的风险,甚至得面临牢狱之灾。他们力图匡正共产党对过去的扭曲,不让自己的国家坠入更凶险的独裁统治深渊。他们将过去的惨痛失败与今天的问题连结起来,采取新做法公开这个政权的恶行劣迹。

中国关心历史的传统相当悠久。过去的帝王跟今天一样,也会派任史官撰写官方正史。不过非官方历史同样存在,并且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名称,称为「野史」,字面意义是「狂放」、「不羁」的历史。今天中国人一般称这种历史为民间历史或草根历史,有点类似其他国家的所谓「反历史」(counterhistory)。我则倾向使用「地下历史」(underground history),因为它诉说了一群人数不多、往往陷于困境的公民,如何反抗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强大政府,「地下历史」一词很贴近这场不对称战役的精髓。

中国的地下历史学家,颇受传统中国文化的「江湖」概念启发。 「江湖」意指在朝廷与商业中心势力范围之外,无法无天的世界。在古代,江湖是强盗、土匪匿居之所,江湖人士不讲王法,却有着严厉的道义与准则。江湖可以是一种无法可管的无政府状态,但往往更是一种讲义气、究公理之所在。

江湖史家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已存在,不过近年来愈发重要。在共产党统治的前五十年,他们是孤立的个人,文章、作品与书籍很快就遭公安机构没收、查禁。甚至很少中国人知道这些人的存在。

但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的地下历史学家已融入一种历经多次镇压而残存的全国网络。他们透过P D F档案杂志与书籍、可下载影片等数位科技,以及其他躲避审查的创意,制作便于共享的作品,挑战共产党对历史的粉饰与洗白。中国的地下历史学家凭借这些技术与做法,得以抵挡政府高压。虽然许多人在高压下只能渺无声息、默默工作,一旦发生类似二○二○与二○二二年新冠疫情爆发锁国事件、政府因大规模动乱而穷于应付时,他们也会纷纷跳出来公开鼓噪。

或许同样重要的是,数位科技让中国青年得以重新认识中共建政前的志同道合之士。原本只有在外国研究图书馆才能读到的书籍,现在都可以轻松共享。记录反抗斗士英勇事迹的影片暗中流传。引经据典的历史小说,开始探讨建政初期的禁忌议题(例如千百万小地主惨遭杀害);艺术作品在经过严密审查的档案中见缝插针;一度孤军奋斗的异议人士,现在可以共享中国人民抵抗独裁统治的强大集体记忆。一波又一波中国青年之所以能不顾严厉压制与封锁,不断前仆后继的挺身行动,或许这正是关键所在。

这本书记录了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地下历史运动的崛起、在习近平统治期间持续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前途的影响。

我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五年间留学中国,一九九四至二○○一年间在中国担任报社记者,之后于二○○八与二○二○年间重返北京,投入新闻工作与写作。我到地下历史学家们的住处和工作场所拜访。我读他们写的书、看他们拍的影片,在社群媒体上追踪他们的战斗。我眼见他们的行动空间遭到压缩,也目击他们不但坚忍,还能在抗议事件爆发时挺身而出。我发现这不只是生存,也是积极抗争的故事。

在我看来,最合理的做法是从三个层面讲述这段地下抗争史。首先是中国的地理空间,如此我们才能追随中国地下历史运动缓缓移动的重心,从作为共产党革命摇篮的中国西北,走向中国文化腹地,再往南到香港,以及近年来它对海外盟友与数位平台的运用。

除了地理空间外,另一个我追踪这运动的重要做法,则是根据时间先后,从过去谈到现在,再谈到未来,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段构成本书的三大段落。第一时段主要出现于中国西北,我们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它统治中国的最初几年,这个充满血腥暴力的时段,对中国人的心灵造成重创。第二时段谈论现在,我们见到在习近平统治的最初十年,地下历史学家如何挑战共产党对历史的垄断。第三时段则根据香港起义、少数民族暴乱、二○二○年代新冠抗议等事件,展望未来走势与政治改革的可能性。

第三个层面结合前两个层面,谈论地下历史学家们的个人故事与作品。读者会在本书见到许多人、许多故事,不过其中两位会从头到尾陪伴我们,一位是纪录片制片艾晓明,我们会在第二章与她邂逅,当时她在中国西北拍摄一部有关劳改营的影片;另一位是记者江雪,她在发现自己家族的悲剧后,开始研究一九六○年学生杂志《星火》(本书书名发想即源于此)的故事。

艾晓明与江雪的故事,和制片人胡杰、地下历史刊物编辑吴迪,以及历史学者谭合成等几位地下历史运动重要人物交织在一起。本书第五、六、七章聚焦于这几位人物及他们的事迹,这三章主要探讨习近平上台以前,历史在共产党统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习近平如何用历史巩固自己的统治;最后随着数位科技问世,终于让敢讲述真相的中国人挑战共产党垄断的史观。

最后,我在这些主章间穿插了十几篇名为「忆往事」的小篇章,这是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记忆地点」(places of memory)概念,系指战场、博物馆或刑场这类仍能与历史共鸣的实体所在。过去几十年,新科技已将这种概念扩大为「记忆场域」(theaters of memory),将电影、书籍与媒体都纳入其中。基于这种构想,我希望能透过记述这些反历史记忆中的人物、地点、标竿性作品,凸显中国地下历史学家们的雄心壮志:要写出新的中国现代史,改变中国未来的命运。

《星火:中國地下歷史學家與他們的未來之戰》立體書封。(八旗文化)

《星火:中国地下历史学家与他们的未来之战》立体书封。 (八旗文化)

*作者张彦(Ian Johnson),知名作家、记者、普立兹奖得主,曾长时间派驻北京。本文选自作者新著《星火:中国地下历史学家与他们的未来之战》(八旗文化)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