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六七史 民国百年
1935年3月28日,国民党政府财政部训令中国银行,在该行原有股本二千五百万元,官股五百万元的基础上,新增官股二千万元。30日,中国银行股东大会通过此项部令,并根据其指示,宣布原董事长李铭、总经理张公权辞职,由部派宋子文为董事长,宋汉章为总经理。中国银行的这一改组,标志着中国金融界最大的民族资本商办机构已经被国民党政府控制。
国民党政府这一举动让中行股东大为震惊,其手段之露骨,已经到了不顾社会舆论的地步,也因此引起了诸多猜测。当时美国《密勒氏评论报》曾认为,这是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为推行他的财政赤字政策所采取的行动;也有人认为这是以宋子文为代表的亲英美势力对政学系的打击,因为张公权本人就是政学系重要人物之一。
其实,身为漩涡中的人物张公权对此事也有过分析:财政部决定派宋子文为董事长,调自己为中央银行副总裁,而与中国银行情形相似的交通银行人事则未予变动,“显见其中尚有人事关系”,牵涉进了私人的好恶恩怨。关于这点,他在该年4月1日的日记中又一次明确指出:“此次中国银行增加官股与变动人事,于三月中旬,孔宋两先生自汉口归来,方始知之。因在行二十三年,几于年年在奋斗中过生活,与事斗争,即不免牵入人事恩怨……眼看国难近在眉睫,伺可因小愤而害大局,且因人事斗争,更难登大雅之堂。”张公权
张公权所指的“人事恩怨”究竟是什么?有一篇名为《1935年中国银行改组及蒋介石与张嘉璈的矛盾》的文章认为,实际上指的就是他与蒋介石的矛盾。而中国银行的突然改组,即为张、蒋矛盾激化所致。
张公权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特别是因为1916年领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抵制北洋政府停兑令而闻名于金融界,他也是蒋介石曾倚为财政支柱的江浙财团中一位重要人物,与蒋介石的关系一度也很亲密。早在北伐战争前,张公权和中国银行就以实际行动给予广东革命政府以同情和帮助。1924年8月,广东政府为筹措军费而成立中央银行,为了提高银行的新纸币信用,张公权曾指示中国银行借款五十万,以助中央银行走好第一步。北伐军抵达赣州时,需款甚急,又是张公权设法在上海汇寄三十万元巨款。此举对张公权及中国银行来说是承担风险的,当时孙传芳正在南京调动军队与北伐军决一死战,而上海也在孙的控制范围内,如若被孙传芳察觉,立刻大难临头。
蒋介石对张公权也很笼络,北伐军出发伊始,就电令各军对沿途之中国银行一律保护。蒋介石到达上海后不久,张公权因母逝而居丧在家,蒋介石也降尊纡贵,亲往张宅吊唁,以示优宠。平时也常和包括张公权在内的其他金融界巨子一起讨论财经政策。
随着蒋介石逐步稳定了自己的统治,蒋与张公权的矛盾也逐渐产生并扩大, 蒋、张之间的矛盾产生有以下几条具体原因。
其一,经济上的掠夺与控制。蒋介石到达上海后,很快就向上海资本家强征硬索,中国银行则首当其冲,比如发行了大量公债,均由金融界承受,先行垫款,张公权当着蒋介石的面就大叹过苦经,甚至表示不能事事都如蒋介石的意,这种不甘驯服的态度是让蒋介石不能满意的。
为了达到控制和吞并中国银行的目的,国民政府还计划将中国银行改为中央银行,这也遭到了张公权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多少年来,中国银行这块招牌已经深入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如果改为中央银行,则改变其一贯坚持的独立精神,随长官意志为进退,不久必将被摧毁。
其二,私人感情的恶化。张公权长期在金融界高层工作,对蒋介石常流露出来的江湖习气不能习惯。北伐开始时,张公权本答应蒋介石,到达汉口时如需用款项,可向中国银行预支一百万元.后因军事发展迅速,这笔钱未提现。
作为一名金融巨子,张公权自视甚高,因此在与蒋介石的交往中往往口不择言,态度傲慢,也引起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比如在一次谈话中,张公权因对蒋介石与各派军阀互相倾轧混战表示不满,就引起蒋介石的猜忌,担心他有勾结桂系与奉张的可能。更有甚者,在1928年9月,蒋介石电邀张公权去南京见面,张公权因担心蒋介石委任他为财政部长,故复电拒绝。这一抗命行为让蒋介石大怒,随即从南京赶到上海.召集留沪中央委员开会,提出查封中国银行并准备下令对张公权进行通缉。此事后来虽经人调停而消弭,但两人的感情却产生了很深的裂痕。
其三,财政政策上的分歧。由于连年内战,军费开支庞大,政府财政拮据,国家预算无法平衡,只能通过赤字开支政策来筹措所需军费,诱使银行界转向购买政府公债以谋取利润,这种投机现象对恢复生产极为不利,并且酝酿着金融风险。因此张批示中国银行着手抛售政府公债。
以上种种,促使蒋介石采取断然手段驱逐张嘉璈(字公权)。
1935年3月22日,蒋介石密电孔祥熙,称:“国家社会皆濒破产,致此之由,其症结乃在金融币制与发行之不能统一,其中关键全在于中、交两行固执其历来吮吸国脂民膏之反时代之传统政策,而置国家与社会于不顾;若不断然纠正,则革命绝望,而民命亦被中、交二行所断送,此事实较军阀割据破坏革命为尤甚也。今日国家险象,无论为政府社会计,只有使三行绝对听命于中央,彻底合作,乃为国家民族惟一之生路。务望转达林主席、汪、孙、于、居、戴诸公,坚持主张,贯彻到底,以救垂危之党国。闻中行总经理张公权君有意辞职,弟意应即出劝其决心完全脱离中国银行关系,而就政府其他任命或调任。”
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再次修订中国银行条例,完成中国银行的所谓“国有化”,而实际控制权事实落入四大家族手中,成为蒋介石集团的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