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习3个多小时的视频峰会,吸引了整个世界的视觉焦距与关注。
美国总统拜登明确表示:「美国将始终捍卫自己及其盟友和伙伴的利益和价值观。」示意图/撷自公视新闻影片,民报合成
德国电视一台ARD 每日新闻报导:11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与习近平举行了虚拟峰会,拜登警示道:「确保我们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会演变成冲突,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习近平的发言称拜登「老朋友」,呼吁建立健康的关系,以应对气候变化疫情等全球性挑战。
在媒体视频的公开部分,拜习会见呈现了一种祥和氛围,特别是习近平一声「老朋友」,美中紧张、对峙与凝固的关系,似乎舒展开来,好过拜登与普丁会见时的冷漠与僵硬气氛。
然而,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么几点:
1、同是地球村的勉为其难会见。
拜习会见,是在竞争与对峙中无奈地掀起了美中交往的帷幕,换句话表示,只是各说各的理,各念各的经。纽约时报报导说:拜登对中国「侵犯人权」和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和经济政策」表示担忧。习近平表示,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在「玩火」,并警告说,将世界划分为阵营或集团——「结局必然是世界遭殃」。
2、拖久了反而有烘托中共之嫌。
美中首脑峰会,拖着久久不举行,营造了「等待靴子落地」的效果,不知西方人懂不懂「靴子落地」的寓言,反正是无意间制造了世界性的急切、盼望心理,似乎在为习近平与中国作哄抬?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关注点是否也都焦距在这场峰会?
3、「从大处着眼」无具体落脚点。
拜习会见,两位首脑只负责「从大处着眼」,为双方为后面的合作、交往与竞争,划出红线(底线)。拜登提出:「竞争不能沦为冲突」,习近平将两国比作两艘远洋客轮:「我们必须把稳舵,这样中美两艘巨轮才能逆风前行,不偏离航线、不失速或不相撞。」 至于「从小处着手」的具体事务,当然要由美中两国各部门负责,能走多远,多大程度上能合作,就很难说了。
4、难以调合的制度性与结构性矛盾。
美中的矛盾与对峙,是长期性、结构性的,已呈常态化,由东西方价值观与制度对立、矛盾所决定的。联合国宪章的三大支柱是:和平、发展和人权。英国牛津大学的政治学家罗斯玛丽·富特指出:中国为了自身利益,坚持强调宪章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却不提与忽视「人权」。她还指出:中国长期在合法的灰色地带、南海或印中边境部署军队,「他们打着主权的幌子,辩称这是自卫问题,而不是不当使用武力。」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欧洲国家在对待台湾问题上,希望「台湾重返联合国」,但遭遇中国竭力阻止。
左起:杨洁篪、丁薛祥、习近平、刘鹤、王毅。图/撷自CCTV影片2021.11.16,作者提供
5、人类东西方两大集团的根本冲突与矛盾。
美中合作能走多远?面对台湾安全问题、新疆人权问题、香港民主与法制问题、西藏的民族自由等问题,相信美国不会放弃联合国宪章与价值观原则,会与中共同流合污、助纣为虐。拜登总统明确表示:「美国将始终捍卫自己及其盟友和伙伴的利益和价值观。」在政治观察家看来,美中能在共同利益方面取得合作,比如:能够处理好延续多年的贸易冲突,那么这次峰会就已经算取得成功了。所以说:美中的对峙,不仅仅是美中两国之事,而是世界当代文明东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角逐,这场艰巨的斗争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结性地说,在世界众目睽睽下进行的习拜会是为近期以来中美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降温。两位大国元首彼此堪称亲切地打招呼,各自说出本家民众听得进去的话,那就是政治。反正大方向如上所述是搁在那里的,擦枪走火的机会由于如今设了「护栏」,大大降低了。这是其一。
其二,北京的官方媒体报导掺进去好一些拜登没有说的话,比如「不支持台独」,这话是习近平说给本国人听,说给台湾听的。
其三,双方元首释出善意,下面的各部门应当放手去做事。习近平是中国权力第一人,六中全会已经确认,中国方面做起事来方便许多。拜登还面对国会反对党,仅有微弱多数,他的手下行事上不免受到掣肘,这是民主制度的代价。
其四,好在民主制度的「弱点」,可以借抬出价值观和政治伦理来补救,打击对方。极权政体总是挨打方。
但愿拜登今后能集中精力整顿经济,你的时日无多,面对强大的对手要能屈能伸,少说多做,不要动则把自己的牌亮给对方。「习终身」看似日子还长,却也不能犯错,极权之下,一犯错就可能是致命的,不只是个人的命,也是亿万生灵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