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少民(美国欧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国际商学讲座教授)

研究中国的两大不同视角

在国际上研究中国问题,分歧很大。比如开个中国问题研讨会,争论可以非常激烈,可与台湾立法院的争斗相比。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因为看中国的不同视角。我介绍两个主要的视角。

一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视角。这个视角看问题的目的是「如何促进中国的高速发展?」从这个视角出发,有不同派别。

比如有一派认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依靠了自由市场和发展了私有产权;另一派则认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原因,是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正确的产业政策。这个视角的重点,是考虑如何发展中国经济,而并不太关心这个发展对世界和他国的影响。

以中国为中心的视角,从1970、1980年代开始就是主流,那时中国经济落后。

但是现在中国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的一举一动都给世界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近年来,第二个看中国的视角出现了——即以他国为中心的视角:中国的发展对别国的影响是什么?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从这个视角出发,会对中国发展对世界和他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关注。

但在中共眼里,这样看问题,就是「反华」。这些学者并不是反华,他们只是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他们研究的是中共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对中国人种有什么歧见。他们关心的是中共体制对他们国家的福祉的影响,这有什么错?他们完全有权这样做。因为中共的政策影响到世界、影响到他们的国家,所以他们完全有权到中国去做研究、发表意见。就像中共雇佣大量人员在美国做研究、发表意见一样。

「举国大公司」的崛起

世界对中国模式的描述,大多内涵不清。如「北京共识」、「国家资本主义」。美国官方称中国为「国家为中心的经济体制」(state-centered economic system),不仅非常含糊,而且误导。按照这个说法,美国和其它国家应该扶持中国民间企业。但从我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结论是错误和危险的。

中共对社会和经济的控制,在公司成立的规定上看得很清楚。在自由国家,成立公司名字可以自由的选择,只要这个名字没有被别人用,你就可以用。成立公司在政府只是备案,只要手续费用齐全,是自动批准,不需要官员审查,也不需要和官员搞好关系。在中共控制下,成立公司不是自动批准,如果你和政府关系不好,公司很可能就批准不了。

在公司命名上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例如「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是中共垄断的,私有企业在没有中共批准的情况下是不得使用这些名词的。公司必须开设「对公帐户」,也就是说税务局可以直接进入你的银行帐户。另外,中共要求在企业内设立党组织。

中共控制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对证券公司的「窗口指导」。如果中国股市过热,政府监管机构就会给私有证券公司打电话,告诉他们要帮助把股市降温、要卖股票。如果股市过低,监管机构又会告诉证券公司多多买进,把股市提高。

从2020年以来,中共干涉控制经济的力度加大,对互联网高科技、教育补习、快递公司快递行业、娱乐行业、游戏行业,还有房地产行业都大加干涉。

如蚂蚁集团上市之前,其创始人马云在一个会上,稍微批评了一下监管机构,中共立刻把蚂蚁集团上市计画取消。滴滴出行上市后,据说是因为中共对其上市不高兴,中共命令它停止新客户登录、APP下架。

评论家说,中共这样做对自己没有好处,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按照中共的法律,马云完全有权利批评监管机构,蚂蚁集团和滴滴出行上市都是合法的。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法律。按着实际的、不成文的「法律」,中共是有权决定这些企业的命运的。

但实际的、不成文的「法律」是看不见的,所以中共必须时不时的出手,使用这个看不见的权力,才会让企业惧怕、明白究竟谁是真正的主人。

中共实际的、不成文的控制权力,适用于所有在中国的企业,包括国企、私企(民企)、外企。国企完全没有独立性,它们不过是中共的一个部门。和中共关系密切的企业,如华为,它实际上就是中共的子公司,一般私企(民企),如蚂蚁集团、滴滴出行,它们的自主权比国有企业大,但实际上它们是中共有控制权的合资企业,虽然中共没有法律上的股份,但中共实际是大股东、有决定权的大股东。

外企虽然自主权更大一些,但他们首先要跟中共搞好关系才能进入中国,第二也必须看着中共的眼色来运作。所以,外企等于是有中共给它们的特许权,是中共的加盟店。

在中国居住的人们,并不享有在自由国家人们所有的公民权。在中国的人们,没有自由选择居住地的自由和权利。如一个外地人想在北京居住,他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否则小孩入学、买房、甚至找工作等等都可能都受到限制、甚至不合法。所以没有得到政府批准而迁入某地的中国居民,实际上是非法移民。

从这个角度看,中共就是把整个中国变成了一个「举国大公司」。中共就是这个「举国大公司」的总部,总书记就是CEO,政治局常委是董事会,国家的各个部委,就是这个公司的职能部门,如国家情报系统可以帮助在中国的公司取得经济情报,统战部可以帮助中国公司争取外资、发现投资机会、延揽人才等等。宣传部等于是公司的公关部和市场部。

在中国的所有的企业,或是它的部门(国企),或是它的子公司(中共关系企业)、合营公司(私企)、甚至加盟店(外企)。和中共关系越近(如国企),特权越多,同时自主权越少。反之亦然(如外企)。

中国居民就如同这个大公司的雇员一样,不得批评总裁、领导层和公司,不得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就是「举国大公司」的内部流通券),不能自由迁徙。他们的居住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公司的宿舍,没有完整的产权。

总之,在中国,生活、工作、做生意都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党和国家的恩赐,党国可以随时把它们拿走。

中国的产业政策是:首先确定国家优先发展的行业,然后把这些行业保护起来不让外资竞争,扶植本地公司,国家帮助他们取得技术,然后运用举国之力,很快的发展这些行业。

因为中国市场很大,可以关起门来,让本地公司在这个大市场里很快地取得大的经济规模和成本优势。一旦它们技术成熟,成为低成本的生产者,国家就鼓励它们走向世界,成为这个行业的最大的供应商。

这个模式,实际上并不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因为产业政策仅仅具有指导意义。这个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大公司的战略。在这个战略下,「举国大公司」在汽车电池、太阳能发电、和高铁等等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变成世界上最大的供应商。 2021年中国《科技日报》报导了「35项卡脖子技术和中国尚未掌握的60余项核心技术清单」。可以预见,这些产品将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战略。

把中国当成一个大公司管理,有很多优势。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中国政府可以像公司一样灵活、反应迅速,不用担心国内(即公司内)有任何阻力。在公司与公司的竞争中,中国的公司又可以像一个庞大的政府一样,在政府支持下,它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中共用管理公司的方法指挥全国,比用政治运动指挥全国更平稳。

中国的GDP,按实际购买力计算,在2020年左右是23兆美元,比美国的21兆要大,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中国政府控制的GDP大约有56%左右,大大高于美国政府的33%。所以中共控制的「举国大公司」,是全世界实力最大的。

「举国大公司」发挥它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形式,和世界最大的经济实力,利用不对等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占领世界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而中共对国内的控制越来越紧,越来越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统治中国的关键就是一个词:控制。对所有的方面的绝对控制。

根据我对「举国大公司」的长期研究,我写了一本英文学术著作,叫做The Rise of China, Inc.《中国大公司的崛起》,将于2022年初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民主世界的应对
世界上以美国为主的民主国家,应如何应付「举国大公司」的挑战?如果允许「举国大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竞争,那么谁也不是它的对手——因为它是政府和公司的混合物。再者,「举国大公司」的增长率高于成熟民主国家,也高于世界的平均值,长远来看中国的实力,相对于其他国家会变得更大,所以,如果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更难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会反对。那么在民主对独裁的角力中,力量对比如何?中共这一独裁体制面对民主体制,在世界市场上,究竟谁更依赖谁呢?

两者的互动有这样几种可能:一,民主国家之间贸易;二,独裁国家之间贸易;三,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贸易;四,独裁国家闭关自守。

在第一种情形下,民主国家贸易可以互利。在第二种情形下,独裁国家贸易无法互利,他们更多的是互相争斗。在第三种情况下,独裁国家就会利用民主国家的自由和开放体制,腐败后者的官员,盗窃后者的技术,这是独裁国家最喜欢的组合。在第四种情况下,如果一个独裁国家把门关上,没有外来资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就会陷入内斗。所以,独裁国家更需要民主国家的市场和合作。当然独裁大国家往往会对民主国家分而治之、一一击破。所以民主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独裁大国方可有效。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