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真是乱,不但政界乱,军阀各立山头,不鸟中央,大社会小政府。文化圈也乱,今天你写小说抨击我,明天我发文章讽刺你,笔刀墨剑。手持“投枪”、“匕首”的鲁翁,从北京骂到厦门,从厦门骂到广州,再骂至上海,走一路骂一路,有泛泛地没有具体对象的骂,比如阿Q、孔乙己等,更颇多针对具体个人的专骂,中其枪的文人要员达数十位之多。一向以刻薄著称的鲁翁如此,也就罢了,连文字清婉的沈某某、文字温和的钱某某亦于文中大书特书“丑化”同僚名流,甚或讽刺颇负名望的长者,连声冠四海的梁启超都未能幸免,躺着中了枪,揶揄女士亦毫不留情,说好的绅士风度呢?其他在文章中嘲讽别人的大文豪多了去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不但男人如此,女人之间相互也瞧不上,写小说影射讥讽对方。唉,太意气用事,太没有和谐观了!不过,经他们的妙笔开花,确为当世及后人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他们亦有因之结下夙怨的,亦有一笑泯恩仇的,亦有老死不相往来的,但绝无整死对方的。


如果说民国文人快意恩仇,太个性,没有大局意识,身上存留旧社会的腐朽痕迹。那么49后,这些被招安的不羁文人,被授予各种品阶的官职,在党的教育下,思想觉悟普遍提高了,不仅能反思自身的腐化堕落思想,纷纷向组织交心,还多明地暗地揭发其他文人(即使为夫妻、亲戚、朋友)的尘垢,哪怕其掩藏得比地心还深,也能被快准狠地挖出来晒在太阳下,助其净化,促其改造为红专人才。老舍、巴金、冰心、丁玲……哪个不是文坛响当当的人物,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热心帮助朋友改造,当然自己也先后被他人热心帮助。那个桀骜不驯,曾写出激情洋溢的反叛诗章的郭文豪更甚,思想和组织及最高领导人保持高度一致,虽没有大义灭亲,但是对骨肉也能做到不留情不心软,革命立场多坚定啊!同时,还写了那么多赤诚歌颂红太阳和其他领袖的诗篇。这个时期的文人笔下几无卿卿我我儿女私情,多为大义凛然的正能量文字。

看当下文人圈,绝少有著文互撕的。即便看对方不惯,也只是私下腹诽,见了面客客气气。更不会用文章相互揭短,如果需要,还互写谀文捧场,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即使对方的文章不怎样,自己心里老大瞧不上,作序题跋书评时,也能从驴粪蛋里刨出一两颗泛着幽光粗看像宝石的,品位一番陶醉一番,然后咂咂有声:绝胜子建八斗,堪比太白在世!如果真的有利害冲突,也多是梁子暗结,或言笑晏晏,或风轻云淡,绝对波澜不惊,暗地却刀刀专逼对方要害,跟华山派掌门人似的——君子剑,那剑可不再是民国文人的公开发文,亦不是前辈贴大z报等方式,而是或进谗言或发送告m邮件,虽然激流暗涌,面上却是风和日丽一团和气。君不见作协笔会,哪次不是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务实的大会……你好,我好,大家皆好,和气生财嘛,倒与某些官员信奉的官场法则——多栽花少种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防失联,可加fzh8964)更有甚者,即使对方题款偶现错字,亦谨遵圣训“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总有说辞替对方遮掩,毕竟耍笔杆子的,怎少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自古文人相轻之陋习,是断没有的了——与时俱进嘛。不仅如此,平时笔毫也较民国时软了柔了,不会刺耳伤目,倒也构建出和谐文圈,不负当今和谐盛世矣!

(延伸: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2021.10.23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