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及符号,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各政党请谨慎为之。政权固然重要,选票固然关键,然而所采用的路线口号若混水摸鱼,极可能伤及国本,无论这国是中华民国还是台湾共和国。
继退辅会于01/13蒋经国先生忌日发布的《为什么要纪念经国先生? 》新闻稿,身兼总统/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于「经国七海文化园区」01/22启动仪式上又发表了有所呼应的致词,一场「一个经国、各自表述」的论战随之而来。
在国民/民进两党皆摆脱不了的「党府一家」(出任总统就是当然党主席)锢疾共业之下,人们很难区分,引起争议的内容究竟代表的是政府的官方表述,还是执政党的立场态度。这点,犹待政府和执政党分别澄清。从执政党内的非总统人士的反应来看,总统的表述并不代表党方,若是如此,那么党方就有必要公开澄清。
当然,大家并没天真到期待执政党真的会作澄清;不澄清并不奇怪,因为台湾的大多选民根本分不清总统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奇怪的是,抱着经国先生神主牌的在野党,吃了一记闷亏之后,也拿不出一个党方的回应。
此次的蒋经国历史定位事件,如同所有其他还悬在空中的「转型公义」(Transitional Justice)议题,再度证明了台湾的自由民主即使走到了今天,还依然走不出蒋经国后期所设下的棋盘。
蒋经国的棋盘,往好里说叫做「融合异见、同赴前程」,往坏里说,叫做「形成共业、以保子嗣」。此处不判其好坏比例,因为那是历史学家的工作,我个人无此资格。但是,战术上,无论是怀柔还是打压,蒋经国采用的方式是情治系统为主、政务系统为辅,却是无庸置疑的。也因此「情治+政务」的路线,带来了诸多今日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情仇。
蒋经国对台湾所做的融合工作,成就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甚至享受过了。然而「共业」部份形成的幽灵,至今仍在绑架两大政党的棋步,在已然成型(而与蒋经国关系不大)的一人一票民主下,提供了各方内争外斗的共业连体结构。种种怪相,有些出于无奈,有些出于刻意,还有些来自被外部认知作战高手之利用。
台湾可以不必告别蒋经国这个人物,但是一定得告别蒋经国的棋盘,否则台湾永远走不出新路。理由很简单:不走出棋盘外,你就绕不出棋盘的路径;例如,你理解的反共,就只是蒋式的反共,你所期盼的革新,可能就局限于蒋式的革新,你认知中的保台,可能只是在保蒋氏心中勾勒的台湾。
在蒋经国棋盘的共业结构牵制下,政治人物扭扭捏捏,说不出干脆的话、不敢拿出果断的政策。就拿「反共」这件事来说。反共有许多种,有的人因为自身遭到伤害而反共,有的人为保政治地盘而反共,也有人因人权、政治理念而反共。这种搅在一起的「反共」,正是敌方制造矛盾、抵销力道的最佳切入点。
如果跳出蒋氏棋盘,单就今日台湾论台湾,反共这立场的道理极其简单,就是为了两点:A)领土不被侵犯 ;B)以一人一票为基础的自由民主法治方向不被剥夺。保台,保得也是这两点。如果蒋经国先生当年也是这样定义,那就拿出史料来直说;如果不是,也无妨,毕竟多数人受限于环境和时代。
两个月前成文《台湾必须告别蒋经国的棋盘》(2011/11/14)。
https://tw.appledaily.com/…/26QAVMRHJBCE5L2PQOE3GBISDI/ 随即补充了一篇《别无他途—放下旧情、旧恨、旧利》(2121/11/28)
https://tw.appledaily.com/…/HFOHLMJNQ5CR5JRJUUTIBCLIUY/ ,最后总结于《法治下的和解──新台湾的唯一出路》(2021/12/04)。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593672 连续三稿之后,冒出了此次的蒋经国历史定位争议事件,也算是一种巧合吧。
(本文原刊于联合报)
独立网站 需要您的支持:「前哨预策」InsightFan.com
NFT 请参考:https://opensea.io/assets?search[query]=insightfan
——作者脸书
附:
台湾必须告别蒋经国的棋盘
范畴/战略作家 / 苹果日报(2011/11/14)
别看错了。本文主题不是「告别蒋经国」,而是告别他的「棋盘」。蒋经国是历史人物,功过将来自有历史评断。然而,台湾今日的政情、政局,依然停留在蒋经国设定的棋盘上;许多五十、六十岁的人都看不到这点,四十岁以下的人就更别说了。许多人感到台湾今天的政情荒谬,主要原因就是没看到还在这棋盘上游走的遗爱、遗恨和游魂。台湾倘若不从蒋经国的棋盘中走出来,政局是不会稳定的。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都知道一个不稳定的政局对台湾的伤害。尤其,在这2022选举即将到来,2024大选亦不远的时刻。
为了说明这个「蒋经国棋盘」,我们先来看看台湾政局之面貌。台湾之政局,可以用「竖切」及「横切」观之;直观上,形容为「经线」和「纬线」亦可。
「竖切」之下,可切为民进党、国民党,以及两党之外、含所有其他政党的第三势力。这里未采用「蓝、绿、非蓝绿」的概念,因为颜色的概念下包含了太多的感情、情绪因素,不如用政党的归属更为明确。竖切可视为经线;当然,经线下也有经度之差,例如民进党内有许多派系,国民党内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差异程度不下于南半球和北半球。
「横切」,指的是世代的切法。例如,1970年的424纽约刺杀蒋经国事件、1971年R.O.C.被迫离开联合国、1977年的中坜事件、1979年R.O.C.被美国断交、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1990年的野百合学运、1996年的直选总统、2006年的红衫军倒扁事件、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这些事件的发生点都反映了不同世代的政治感和政治诉求。横切,就是台湾政治发展史的纬度,反映的是世代。同样,世代差异的程度不下于南半球和北半球
政治党派的经线,加上世代遭遇的纬线,就构成了台湾的政治地图。今天,每一个政治人物,大到最大的,小到最小的,其政治历史,都可以在这张地图上画出足迹。而今日台湾政坛的乱象,反映的正是这些足迹的交叉状态。足迹的经纬线交叉度越频繁,产生的现象就越乱。
视角回到蒋经国的棋盘。蒋经国在政治上是转折期的人物,无论他对台湾建设的功过如何,他行事的底色是列宁式刚性政党与宫廷情治统御术的综合,这点应是无疑义的。他在1975至1988年之间,在「我也是台湾人」的领悟下,他的台湾棋盘设置与其父蒋介石有何不同?又如何影响了他过世后至今2021的台湾政局?讲得再直白具体一点:如果你是一位30岁出头的新世代地方议员,你知道你的行为、立场和蒋经国棋盘的关系吗?你认清了自己若不跳出这个棋盘,你的政治前途很快会撞到玻璃天花板这命运吗?
这些都是大哉问。我们先来看看蒋经国专政时期的一些结构要素,了解了之后,对蒋经国晚年所设置的棋盘就更能感知。这些结构要素大者如:
*列宁式刚性政党,政府领导人兼党主席,以党领政;
*宫廷情治统御,永远培养一股反对势力以平衡已经成形的建制势力(早年实施于国民党内,晚年实施于党内/党外之间);
*经济上以国营企业为主,但是不忘那些只有依赖建制势力才能生存的民营企业;
*中国遗绪下的财税制度,强中央弱地方;
*行政上,采用皇朝遗绪的中央/地方体制;
*「民主」概念上,倾向解释为由上往下的「为人民做主」,而非由下往上的「人民当家作主」;
*司法不独立,反之特务情治独立运作;
*军队讲究恩庇伺从体制;
*政党控制媒体宣传;
以上的结构要素,在蒋经国晚年领悟到「我也是台湾人」之后,开始全面吸纳或统战「党外」势力,大小不拘,但严格区隔「亲生者、私生者、领养者」身份。随后党外决定放弃社会运动路线而走上议会路线,经过民进党成立、国会改革、以及一人一票制度实施之后,以上结构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及改革,然而体制的惯性,使得种种遗绪至今未泯。分析至此,就不得不再提上文所描述的「经纬度」模型了。我们今天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如果用「竖切」的经线来看,体制的惯性是强大的。仅举其中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台湾当下的政党,不分颜色,都还是列宁式刚性政党的文化。地理小小的台湾,竟然还分出「中央党部」和「地方党部」,选上总统也必定兼任党主席。从「竖切」看,台湾其实还很中国。
但是,如果从「横切」的世代纬线观来看,景象就大大不同了。由蒋经国过世至今,台湾政治的绝大部分进步,都是由世代力量推动的。当然,推动改革的新世代,一旦进入权力圈后,也很容易就落入「经线」的惯性,十年之内成为老世代也是常态。简单说,在权力的既有框架中,「出污泥而不染」是很困难的,若能做到「进污泥而不全染」就已经不容易了。
由此达到一个重要结论:在台湾,由「竖切面」去寻求改革是错误的方向,正确的方向必须由「横切面」下手,而且横切的世代间隔不能超过十年,最好以五年一世代为单位。十年,就足以令一个改革派变成建制派。
建制派就是改革派的反面。什么叫建制派?就是不强求既有制度的改变,顺着现有制度谋求最大利益和好处,即使有改革的想法和念头,也是由现有制度的框架中寻找缝隙来推动。我们要记住一个事实:既有制度就是分配机制(或寻租机制);加入既有制度就是享受既有的利益分配。这个诱惑是极大的,能够抗拒这种诱惑的人永远是少数的。另一方面,曾经寻求加入建制体系而未获成果者的哀怨与心理扭曲也是很自然的。
走笔至此,就不难理解文首用上「(蒋经国)棋盘上游走的遗爱、遗恨和游魂」这段话。例如,近来喧腾一时的「谁是抓耙仔」话题,如果用「竖切」的观点看,肯定会成为2022、2024选举的政治斗争操作点。但是,如果用「横切」的世代观点看,那其实只是蒋经国棋盘(宫廷情治统御,永远培养一股反对势力以平衡已经成形的建制势力)下的当时世代常态,不见容于今日世代的价值观罢了。
再举一例。 「转型正义」的范围和时间的尺度,用「竖切」的逻辑和「横切」的逻辑,会得到相当不同的结论。竖切,没完没了,无边无际。横切,达到切断世代的目的、走上正途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不论是看过去还是看今天,台湾的政党及不少政治人物,身上多少都背负着蒋经国棋盘的共业。若一定要深究,恐怕就是「要死大家一起死」的结局。顺便说一句不能不提的话:台湾今天的大敌,不是内部的政党,而是外部的共产党;要反,就反共产党以及它的同路人。内部自我斗死,正是台湾敌人当前的战略至高点。台湾若有一天死,不会是弱死的,而是笨死的。
台湾该做的,不是追究谁或谁在蒋经国棋盘上的经纬度,而是向这个棋盘告别,跳开这个棋盘制造出来的旧情绵绵及旧恨绵绵,更重要的,切断这个棋盘格局下的旧利绵绵。如此,一个真正的新台湾才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