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徐复观用笔名给《七十年代》赐文所附便条。

李怡《失败者回忆录》:徐先生的临终呼唤

(失败者回忆录0207)

参阅 李怡:与徐复观先生的两年交往

前文谈到徐复观先生殁后我写的1500字长文,是15000的笔误。我原打算写3000字,结果边写边翻看他的书信和文章,有时读到凌晨也未能写出一个字,结果写了一个多星期,成了如此长文。

在专访后徐先生旅美期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徐先生拖着病体,为我们杂志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这决议以神来之笔,对毛的错误创造出「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这样「石破天惊」的一句话,徐先生说「假定把这句话理解为毛泽东一贯的错误,是与马列主义有必然性的关系,则这句话可为历史作证,而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历史的『笑话』」。这个评价发人深省。

9月中旬,收到他从香港寄出的一篇稿,用笔名「蒋山青」,附一便条「我回来了,精神稍好便来看您。寄上之文,刊用或不刊用,望将原稿焚毁」。文章写的是台湾不久前发生的陈文成案。美国助理教授陈文成于1981年5月自美返台,7月被警备总部带走,隔日发现陈尸于台大图书馆旁。国民党政府声称他是畏罪自杀,陈的家人及朋友则指遭政治谋杀。此案至今未破。徐先生的文章论证陈文成之死,是由于警总迫陈供认是他在美国指使台湾内部的台独分子杀害林义雄老母幼女,而台独分子的目的是以此惨案嫁祸当局,影响舆情及当时美丽岛军法大审。陈文成坚决不认,遂受酷刑和注射某种针药而死。徐先生刚从台湾回港,这一推测虽无实证,但言之成理。我们刊登了。徐先生不想让人知道此文是他所写,也很自然,因为他还要去台湾治病。人在病危的处境下,往往要作出不得已的选择。

我的悼亡文章刊出后,受到一些舆论批评,认为我不应该把徐先生明言不要让人知道他写此文的事情公开。其实对此我也有心理纠葛。但想到徐先生已殁,他去台治病的顾虑已不存在,而他追求的是「事无不可对人言」的透明人生,而且这也代表他晚年反对专权政治的恐怖办案和维护人权的心向。

我没有把原稿焚毁,而是稍后去拜访他时,亲自把原稿交还给他,他当即撕毁。他说「我写这篇文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今后少死几个人」。我想他的目的在台湾是达到了。

9月底,我去探访他,他说,「我那篇访问记,使你受到不幸的对待,实在过意不去」。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只告诉他我们筹集资金、离开天地继续出版,财政难关大致已经过去。

谈话中他告诉我,两年前的1980年5月,廖承志外访回国途径香港,曾经由新华社社长王匡和《新晚报》总编辑罗孚陪同,去探访徐先生,三个中共党员绕着圈子谈话,旨在拉关系,后来徐先生说,我觉得光聊天没有什么意思,我提点意见好不好。廖说「那太好了」。于是徐说,第一点,希望你们以后不要积极讲统一,统不统一主要取决于你们自己的民主与法治,如果你们的民主与法治搞好了,有基础,任何人不能阻止统一;现在你们的民主法治没有进步,谈统一不仅国民党不赞成,台湾老百姓也不会接受。你们拼命谈统一,只是给台湾一种刺激。第二点意见,我觉得共产党员的人数太多了,3800多万人(这是那时候的数字,40年后已是9000万了),对老百姓是一个负担,对党的组织工作也是一个负担。如果能减掉一半,对党对国家都好得多。第三点意见,是我觉得应该恢复一点私有,私有制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人总得自己掌握自己一点什么,才能够有创造能力。如果连生存权利、生活条件都受支配的话,社会就很难进步了。第四点意见,徐先生说,马列主义是外来的东西,比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后者更讲得清楚,更易被中国人接受,因此,希望中共能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民主主义思想。廖承志的回应说,我们国家的封建意识已经太浓了,再多讲传统文化,那岂不是更封建?徐先生笑了,他是对牛弹琴呀!

以后两个多月,我忙搬家和搬办公室,没有去探望徐先生。不久,胡菊人兄从台湾回来,告诉我徐先生在台大医院,已进入垂危状态。从菊人兄处取得徐先生在医院的房号,就打了一个长途电话过去。徐太太接电话,转给徐先生接听,他用挣扎着的声音问了一句:「《七十年代》怎么样呀?」我告诉他景况尚好,请他放心,我一定会把杂志办下去的。

「《七十年代》怎么样呀?」这是徐先生对我和杂志的最后遗言,是他对一份从左派立场转为独立舆论的杂志的待望。我脑际中一直回荡着徐先生病危时的这个声音。声音微弱,但又极为响亮。它是一个临终者对独立舆论的呼唤。

2014年,罗孚病逝,在丧礼上徐先生的公子徐帅军讲他父亲晚年与罗孚交往甚密。相信他作为共产党员,一直奉命统战徐先生,以为他还是国民党政府器重的人。我和《七十年代》逐渐被「扫地出门」相信也是他告诉徐先生的,也许他希望徐先生可以劝我走「避免受挫折」之路。但实际上反而使徐先生更关注我们走独立舆论之路。

吊诡的是,就是在徐先生殁后一个月,罗孚这个负有统战任务联系徐先生的著名报人、共产党员,突然被召回北京扣查,更被栽上「美国间谍」罪,被判十年徒刑。

温文和善的罗先生,有此遭遇,使我既感错愕,也感脱离这敌情观念无所不在的圈子的幸运。 (105)

(附言:1,蒙读友指出,前文附图四人中的张君劢,应为程兆熊;2,访问徐复观之文,收在近年出版的《李怡语粹》中,升出版网页可网购。)

——作者脸书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