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自由和平等、宪政和民主两者高度完满的统一状态为原点和轴心,就会出现中左、极左、中右、极右四种区分:中左追求更多平等和民主但不否定自由和宪政,中右追求更多自由和宪政但不否定平等和民主;极左已开始时是只要平等和民主而不要自由和宪政,但这种极端的平等和民主必然导致极权专制,比如苏联、东欧、中国、古巴、朝鲜、柬埔寨等共产主义国家;极右一开始时是只要自由和宪政而不要平等和民主,但这种极端的自由和宪政也必然转变为极权专制,比如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智利等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国家。中左与中右竞争互补,极左与极右两极相通。
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1、传统与现代、传统性与现代性
传统与现代是一对广泛使用于哲学、宗教、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概念。一方面,这两个概念具有相对性,彼此以对方为参照系,离开一方另一方就得不到界定,双方在主要特征上是对立的;另一方面,这两个概念又具有连续性,就是说,传统之中孕育了现代的萌芽和因素,现代之中也继承了传统的成分和要素。这样说来,传统和现代并不是截然两分的、断裂的,比较准确的说法是,所谓传统社会是指以一组彼此关联的要素为主体结构的社会形态,所谓现代社会是指以另一组彼此关联的要素为主体结构的社会形态。
相应的,所谓传统性,是传统社会具有的一组基本特性,如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性、各人类族群之间的封闭性、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等级性、文明发展进程的缓慢性等等,与之不同的是,现代性则是现代社会的一组基本特性,如人类对自然的能动性、个人对社会的独立性、各人类族群之间的流动性、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平等性、文明发展进程的快速性等等。
2、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结构
(1)生产结构或生产方式。在人类与自然的之间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方式上,传统社会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直接依靠自然生态条件的产业为主,以手工业和商业为辅,而现代社会以工业、商业、服务业等深刻而大规模改造自然界的产业为主,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为辅;与此同时,在生产知识、技术和工具方面,传统社会以经验、习惯、手工工具为主,现代社会以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为主。
(2)经济结构或经济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层面,传统社会以各生产单位(家庭、庄园、工场)之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以市场经济为辅,现代社会以普遍的市场经济为主,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辅;与此同时,在各生产单位内部,传统社会存在着奴隶制、农奴制、仆役制等人身依附关系,而在现代的企业(工厂、公司)里则普遍实行基于人身自由的雇佣关系和劳动契约关系。
(3)政治结构或政治制度。在全社会的资源和财富的占有和分配过程中,传统社会以暴力以及基于暴力的政治权力为主,以经济性的生产、交换和分配为辅,现代社会则以经济性的生产、交换和分配为主,以暴力和政治权力为辅,因此,在政治制度上,传统社会以极权、专制、权治为主,尽管也有宪政、民主、法治的萌芽,而现代社会以宪政、民主、法治为主,尽管也会出现极权、专制、权治的回潮。
(4)文化结构或文化形态。在思想文化层面,在价值观上,传统社会强调人类服从于自然、个人服从于社会,人性和个性受到宗教、血缘、宗法、地方和国家等共同体的强制性约束,而现代社会则高扬以人类为中心、以理性和科学的力量改造自然的人类主体性原则,以个人为本位、以自由和平等为核心价值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传统社会以一元论和决定论为主导,现代社会以多元论和互动论为主导。
(5)社会结构或社会构成。在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态上,传统社会是一种以上下等级为主、以左右竞争为辅的、垂直矗立的、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现代社会是一种以左右竞争为主、以上下分层为辅的、横向展开的、扁平化的社会结构,由于强大而深远的历史惯性,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也延续了贫富两极分化而中间很小的金字塔结构,但随着普世价值、市场经济、宪政民主法治的发展,仅仅经过一二百年,这种结构就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转化了。
3、现代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我们就把它叫做现代化,或者叫做建立现代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欧美国家已经进行了二百来年,如果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几个准备阶段也算进来的话,已经有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了。现在,欧美国家已经进入对现代社会进行反思和批判的阶段,或者叫做后现代的阶段了。日本的现代化肇始于明治维新,中国的现代化肇始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日本比较顺利,中国的现代化则异常曲折和复杂,日本侵华战争、苏俄的全球政治和东亚地缘政治以及国内历史的、现实的复杂矛盾冲突等各种原因纠结叠加在一起,中断了中国现代化的正常进程,使中国进入了一种极为畸形、变态、扭曲、本质上是反现代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形态,以一种“后现代的”、“超现代的”、达到了“人类历史最高阶段”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取代了中国必须完成的、不可逾越的现代化事业,在很长时间,现代化这个概念,因为带有资本主义的烙印和色彩,甚至在中国被清除了,直到1975年第四届人大才重新提出了仅仅限于生产力、器物、工具层面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理念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才由民间推动一步一步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还处在艰难跋涉、艰苦拉锯的过程之中。
二、左右划分的主要依据
1、左右划分的历史前提
在古代奴役等级和极权专制社会,基本上只有垂直的上下尊卑之分而没有横向的左右之分。思想政治上的左和右主要是一种现代的划分,左右划分主要是一种现代的现象。诚然,在传统社会或古代社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或者一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某种趋于扁平化的社会结构,虽然那时候的人们并没有思想政治上左和右的概念和意识,我们现代人也可以用左和右的概念去进行描述和分析。比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及中世纪意大利等地的城邦共和国,由于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公民社会和民主制度,荡平了一些思想政治上的等级隔离,给有限数量的公民提供了一个可以竞争的扁平的舞台,于是便出现了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左右之争,拥有较多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的贵族、家族、富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偏于右,而拥有较少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的平民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偏于左。在古代中国,在几个封建诸国争雄或皇权专制衰败的时期,也有这种情况:春秋战国时期,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法家依次偏于右(阴),而儒家、兵家、农家、墨家依次偏于左(阳);魏晋时期,鉴于儒学的虚伪腐化堕落,可以把以儒解道的何晏、王弼算作右派,而把以道破儒的竹林七贤算作左派;明末清初,出现了以江右学派为代表的王学右派和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王学左派,从后者中衍生出李贽、汤显祖、徐渭、袁宏道、黄宗羲、顾炎武、戴震等启蒙思想家。
不过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传统社会胞胎里孕育的现代性因素、现代性萌芽,不能把左右划分当作对于传统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主要分析框架。古代社会或传统社会,是一种垂直的、等级制的、极权专制权治的社会结构,根本没有得到横向的展开,因此占绝对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意识,是上下、尊卑的意识,还缺乏自由、平等的意识;暴力和强权代表和占有了真理和正义,还不曾出现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自由平等竞争的真理和正义。在这种情况下,最多只有极权专制与开明专制、暴政与仁政的区别,还不可能出现自由民主主义(偏右)与社会民主主义(偏左)的区别。
左右划分以三个历史条件为前提:一是工业化、商业化、分工和交换的普遍发展,带来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发展,这意味着经济的多元化和自由竞争,经济领域因为吸引了最多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成为社会生活中权重最大的一个领域,基于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自由平等交换的经济逻辑,要求冲破暴力和政治权力对于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直接控制;二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社会生活领域的横向的、相对独立的扩展和发展,尤其是经济和文化对于政治的独立发展,使得过去人们只能顺着等级政治的阶梯往上爬这种狭隘的行为模式,转变为朝着经济、政治、文化三个不同的方向自由选择和发展的行为模式,公民社会和公民权利意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三是政治上由极权、专制和权治初步转向了宪政、民主和法治,垂直的、金字塔式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向了横向的、扁平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总之,没有社会结构的横向展开,没有公民社会的发展,没有保障这种展开和扩展的宪政民主法治,就无所谓左右划分而只有上下划分。当然,在现代化的早期,由于传统社会的惯性力量,还会出现财富、权力、文化等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严重分化乃至两极分化,但是,以暴力和政治权力维系的僵硬的等级制度到底是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生产的阶级和阶层的分化,而这些阶级和阶层之间的横向竞争,原则上是没有血缘、宗法、法律、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垂直的、牢不可破的隔离和屏障的。
2、左右划分的几个依据
(1)以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资源的多寡为依据
通常,拥有较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资源的阶级和阶层(所谓精英),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是偏右的,拥有最多社会资源的人群是最右的;拥有较少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资源的阶级和阶层(所谓平民),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是偏左的,拥有最少社会资源的人群是最左的。这当然不否认,有些精英会成为左派,而有些平民会成为右派。
(2)以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为依据
现代社会以自由、平等、正义为普世价值,但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偏向。一般而言,右派虽然不否认平等和正义,但坚定地把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重视消极自由而相对忽视积极自由;如果也承认平等,那只承认与个人自由完全一致的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而坚决反对起点平等和结果平等、拒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如果也承认正义,那只承认基于自由的正义而否认基于平等的正义。与此相反,左派虽然不否认自由和差异,但坚定地把平等放在第一位,重视积极自由而相对忽视消极自由;要求起点平等以及尽可能的结果平等,要求较高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要求基于平等之上的社会公正。
(3)以对市场经济的不同理解为依据
右派主张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或所谓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认为价格这只无形之手完全能够有效地调节供求矛盾,达到市场均衡,不存在所谓市场失灵,市场竞争能够自动地实现社会利益和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包括自动地调节劳资冲突和贫富分化;左派则主张社会市场经济,即认为市场不是孤立的和天然自足的,它受到来自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道德的各种力量的制约,尤其是受到联合起来的劳工力量的制约,劳资集体谈判这种有形之手或劳动力集体定价机制,取代劳动力供求关系这只无形之手或劳动力个别定价机制,而成为决定劳动力价格和调整劳资关系的主要机制。
(4)以公民社会自身建设的逻辑和方式为依据
右派从个人自由优先的原理出发,主张较低程度的公民结社或联合,认为自由平等的公民个人之间,最多只存在阶层的区别,不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坚决反对威慑个人自由的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左派也以承认个人自由和权利、公民结社自由为前提,但认为公民是分为不同阶级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应当上升为阶级的自由和权利,阶级一旦产生,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个人自由,个人应该放弃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以实现阶级的团结、互助与联合,通过阶级之间的博弈而不是个人抗争或个人成功来解决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5)以对国家、政府、政治权力的态度为依据
右派主张最小国家和最小政府,凡是市场和社会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允许国家、政府插手,国家、政府只需要维持市场竞争的秩序、社会的公共安全以及市场不愿提供或没有能力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可以了,或者说,在宪政、民主、法治中,右派更重视宪政和法治,而相对忽视民主,如果也认同民主的话,主要指精英民主和间接民主,而反对大众民主和直接民主;左派虽然也认同宪政、民主、法治,认同“大社会、小政府”的基本框架,但更重视民主和法治而相对忽视宪政,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府,有义务为更多的公民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更多的平等、福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此左派呼吁更多和更直接的民主,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所有社会成员的实质上的自由和平等。
(6)以要求进步的快慢、变革的急缓为依据
右派除了在其上升时期,在与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斗争时期主张彻底的革命和激烈的变革外,在其成为主流政治思想力量后,就倾向于对现存秩序持保守的态度,如果也要求进步和变革的话,那一定是主张温和的改良和缓慢的变革,坚决反对革命和激烈的变革;左派则对现存秩序持比较激烈的批判态度,要求更多、更快、更彻底的改变,甚至要求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7)以对待传统的态度为依据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右派接替了传统统治阶级,而在市场经济和宪政民主社会里占据了主导的、强势的地位,甚至一度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阶级实行专政(比如限制底层民众的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因此,右派对传统有更多温情的理解和包容;左派通常以弱势群体的代表为己任,认为现在的强势阶级和统治阶级与传统社会的统治阶级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继续对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持激烈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甚至要求与传统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待续)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