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及感情不同是健康的,关键在「度」。适度的不同,那是多元,稍微超过的不同,那叫包容。过度的不同,叫做分裂。天然的分裂,依然是健康的,刻意去执行的分裂,叫做撕裂。衣服穿久了当然会破,破了不补,还用手去扯,就叫做撕。倘若觉得衣服破洞越大越时尚,那就没办法了,神仙来了也得披上破僧袍,才有信众。
今天台湾,任何一个参加过50人以上社交群组(Line, Telegram, What’sApp….)的人,应该都知道什么叫分裂。无论群组的初始目标是什么,一段时间后,一定只有两个下场:鸡类同鸭类讲,或者,滚动式逼近同温层、长出夫妻脸;前种群组中的用语越来越原始,后种群组用语越来越温暖。
不过十年前,人类社会还在欢呼信息(资讯)高速公路来了,沟通必更顺畅,误会必将减少。这有点像还没学到「铁路效应」的教训:一开始人们以为铁路提升人口移动效率,可以振兴所停靠的乡镇,结果得到的是,以乡镇的人口衰退换得的都市人口繁荣。
高速网带来的信息越来越多样,结果带来的是,见识越来越迫窄,因为人性如鱼性,水波越急越频,鱼越往水底洞里钻。洞里很安全、很温暖,洞外很危险、很寒冷。饿了,出来觅些食,但处处是鱼饵。在信息高速路上,谣言、谎言、认知作战话术流窜的速度像超跑,实言、知识的传播速度像皮卡。
视觉传播的效率比十年前提升了十倍,比二十年前提升了千倍。此时此刻,人类的认知技能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视觉的理性能力还未成熟,但语言文字的理性能力已经退化。
至少到今天,人类文明程度的最关键量尺,就是语言文字的能力。因为,语言文字的能力走到尽头就是脏话,脏话走到尽头就是脏行,脏行走到尽头就是暴力。
投资心法大师巴菲特在近日一场访谈中说,他一向无所不谈,但今年开始他绝口不谈任何与政治、宗教或文化有关的议题。他的道理很有道理:因为只要开口,每一种看法都有20%的人反对。
这算数简单吗?你这一辈子只需要5个看法或5个立场,就有得罪百分之百的人之潜能。
信息科技、社会人口结构、政治等等,都在加速我们的分裂。但我还是相信人类是可以克服的,重点在每个人的理性/情绪比,粗燥一点也可说是IQ/EQ比值。一个分母和分子之间的比例问题罢了。
(本文原刊于今周刊)
(更多有关台湾社会动态,请造访「前哨预策」InsightFan.com )
—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