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燕 曾慧燕 2022-06-03 07:00 Posted on 河南

  

文字|曾慧燕

2022 .6.3            

  • 为于向真《寒空中的小星星》作序
            读完于向真以网络日记形式发表的 30万字文集《寒空中的小星星》,深深被她笔下鲜活的人物故事、多样化的题材、位卑未敢忘忧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吸引。难得的是,她已逾“古稀之年”却童心未泯,字里行间,无论写景抒情,感时伤怀,均跳跃着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荡漾一股浩然正气。

            最初向真姐在征询书名时,似乎对“小星星”情有独钟,希望以此为主题。看了书中内容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她在小学时就爱好天文,迷恋冬夜星空,当时就冒出个想法:“将来写本书,书名叫《冬夜星空》。”(现书名《寒空中的小星星》由此而来)。

Image
于向真《寒空中的小星星》,由美国华忆出版社出版。
Image
于向真《寒空中的小星星》封底,摘錄了美国华裔作家胡发云和曾慧燕写的序文内容。
向真姐在中国少年报当记者和编辑25年,长期从事少年儿童新闻工作,与孩子们打交道,为孩子们说话,白天为小读者办报,晚上编写少儿故事和科普书籍。出于对民主的追求,1980年代中期,于向真加入民主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开始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参与社会调查,撰写过一系列有关民生与教育改革的两会提案,她形容自己“一直童心未泯地具有参政议政的热情”,社会责任感空前持续高涨。2006年春,她下决心“所有付稿酬的约稿一概谢绝”,开始经常性地在网上发表博客文章,起名“老儿童栽培的一棵苹果树”,有意识地让自己与功利、奴性划清界限,保持童心未泯的状态。她把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人和事以及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在网上与读者交流。现在朋友鼓励下,她决定把那些年发表过的文章汇集成书,为自己人生留些雪泥鸿爪。
 
此书收集150篇文章,是她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各种事物有感而发的真情实感。书中第一部分内容“我亲历的文革十年”,是她在 2016 年文革爆发50周年后的反思,由于机缘凑巧,她在共识网周志兴老总支持下,连续刊发文革系列文章,大多是她的亲身经历,引发热烈回响,并以文会友,结交到一批同道中人。她在收录于书中的《共识网访谈记》中表示,当时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是期待看到更多文革亲历者一起反思文革,让没有经过文革的年轻人多了解一些文革真相, 特别是一个个普通人在十年动乱中的坎坷历程。
Image
于向真(中)和同学1966年10月文革大串联时,摄于“革命圣地”延安。
她语重心长指出,“我写文革往事,盼望读者从点点滴滴细节中,能领悟出每个人都拥有无可剥夺的选择权,遇事不可盲目跟风,一定要遵从秩序,恪守良知,善待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更多人不违法、不作恶,不再像1966年到1976年的人们那样愚昧与癫狂,二次文革才真的没戏了。”
 
书中提到,和她要好的女同学的邻居容国团(乒乓球名将、中国体育史上首位世界冠军)在文革中不堪受辱自杀后,她俩曾站在楼与楼之间的树下,同情地看着容国团的妻子抱着孩子、垂首悲凄地走进单元门,“那一刻我心很疼”。她写到,她住的新华社宿舍皇亭子大院,文革中至少有十多人自杀:“有一次我小妹妹正在楼下跳皮筋, 从楼上跳下的新华社名记者杜叔叔脑瓜崩裂、鲜血迸溅,惨死在我小妹妹面前,吓得她接连几夜在睡梦中惊叫不已。”
 
于向真在接受“共识网”访谈时也提到,文革的狂暴蛮横确实使我疑虑,血腥恐怖使我惊惧,但当时不敢怀疑,更不敢往深里想。1966年8月25日晚上,我在崇文区榄杆市大街参加迫害黑五类活动时,因下不了手用带铜头的武装带打人而逃跑,心中充满惶恐与羞耻,感觉自己是战场上的逃兵。第一次大串联,在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见到红卫兵侮辱迫害被赶回乡村的“地主婆”,作为旁观者心有恻然,却责令自己适应。四个月后回到家,见到有相似经历的姥姥,得知她在被遣返回乡途中为逃避脸上刺字,跳下火车扭坏脚骨,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参与迫害,领悟到迫害人太缺德。
Image
于向真(右)與攝影家李振盛(中)2016年9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园合影。
她说:“我不是文革受害者,不可能唉声叹气地诉苦,而是客观如实记述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要有人存在,任何力量也无法彻底扼杀人性。扭曲人性、破坏秩序达到高峰的荒唐岁月,人类本能地同情弱者、互爱互助星星点点依然闪烁出幽光,我曾被温暖惠及过,自然愿意如实记录出来。”
 
于向真人生还算顺遂,其父母都是抗战初期从军的老干部,父亲于明是《法制日报》创办人,早在1953年河南省委升任他当宣传厅厅长时,“他马上背个小包到了郊区新建的国棉一厂,辞官不做回归基层”。
 
Image
1965年,以中国总理周恩来(后排右三)为团长、谢富治(后排左二)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罗马尼亚,与于向真父亲于明(后排右二)、母亲理锐(后排左三)等合影。
1958年于父又辞掉郑州市委宣传部部长一职,到新华社当记者,“文革期间他是驻外记者,算不上官员, 侥幸躲过当权派。文革后他辞掉司法部司长、党组成员职务去创办 《法制日报》,又一次不当官了。”于父不屑为官的品质,让他逃过了后来历次政治运动的厄运。
 
于向真传承了父亲的高贵品质,关心底层民众命运。她自小衣食无忧,吃喝不愁。婚后她和先生都是体制内正式员工,收入稳定,这辈子很少为钱发愁,但她不认为自己是“红二代”。
 
Image
于向真二岁时的照片。
在书中“缤纷世象”部分,她写到“华夏文物的命运”,看到网上流传的一份文革期间文物被毁的清单,列出 42 项,都是国宝级文物,“谁看了都会心疼,但只是被那场浩劫毁掉的文物的一部分,远 远不是全部。”于向真在中国少年报当记者 20 多年,看到太多被损毁过的古迹,不少建筑被复原或重建,一些文物被修补过,但文物有不可再生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恢复原有面貌与价值。她的先生曾任职国家文物局,有人举报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私藏文物,让他配合来人连夜检查局里的文物借条,但彻查结果是王冶秋没“借”过任何一件东西,倒是文革中包括当时诸多领导人都有份。领导叮嘱她先生“此事绝对不能对人说!”
 
事隔多年,她先生才对她透露,这些领导打借条拿去国家级文物珍品,美其名曰鉴赏,却十之八九有去无回。她强调,文革中全国各地馆藏及民间文物古董藏品被毁坏的不计其数,惨不忍睹。
 
于向真也听说过一件有关文物珍品的故事。她谈到2006年7月底,报社派她到浙江绍兴出差,她为避雨耽搁在陈半丁博物馆中,讲解员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与齐白石齐名的大画家陈半丁有两块著名的古董鸡血石。1966年8月,康生借中央文革之名指使红卫兵到陈家抄家,点名要拿到“两块国宝鸡血石”,第一次没找到,康生不甘心又派出一队小将上门翻个底朝天,终于搜出来被康生窃取。1976年后陈半丁子女曾从美国回来追索鸡血石,却无功而返。
Image
1970年的于向真。
于向真关心民间疾苦、悲天悯人,在她笔下随处可见。她指出,城乡鸿沟触目惊心,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痛心疾首。她的家人和亲友都生活在大城市,但文革中她几次路过乡下,在报社当记者20多年里,采访过农村小学、到农村小学生家探访,多少了解到一点农村情况。她当工人时,有一次护送老工人回乡,以及参加徒步拉练走过京郊和河北省的农村,村里的脏乱穷让她震惊。“人太穷确实不开化,懒惰与愚昧使人丧失尊严与进取心。比如我参加野营拉练第一站是海淀区一个村,院子和农舍里竟然脏成那样;途经延庆县住过的两个村,井台是极原始的状态,冬季井台四周结满冰,一不留神水桶沉下去,听说也曾有人滑落进去,当时我就发牢骚怎么就不知道安护栏呢?起码应该在冰面上铺一层防滑的稻草或石子吧?居然什么安全措施都没有。”
Image
2012年3月,于向真在印度阿格拉参观泰姬陵。
1994年秋季,于向真到甘肃定西、陇西两县采访几所农村小学, 老师告诉她:“最怕过冬!一到冬天,老师在前面边跺脚搓手边讲课, 孩子们在下面用嘴朝小手哈气,冻得哆里哆嗦写不成字。”接着,于向真到一个面临辍学的男孩家走访,“他穿的棉袄袖子破成条。我进门管他妈妈叫大娘,看上去她很苍老,交谈中才知道她竟比我年轻10岁。在那里做客,老乡不招待你喝水,常年无雨,实在太缺水了!” “当时县里已经拖欠老师半年多到一年多工资不发,可县里干部仍然热衷公款消费,为此我骂了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我走访的几所学校,每周升旗仪式,师生们仰望的是一块块早已褪色的白布,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小文,发在《中国青年报》头版读者来信栏目和博客上。”
 
在“有关交通的笑话与提案”一文,于向真写到,她先生开车走冤枉路时,为缓解情绪,“我对先生说了个笑话,这个笑话在京城有车族中广为流传:美国的路标是‘聪明人为傻人设置的’,即使是傻子也能轻松地按路标顺利到达目的地;而北京的路标则是‘傻子给聪明人下的傻套’。开车人都不胜其烦,特别是外地司机初到北京真是举步维艰,我认识的几个朋友在美国开车多年,回到北京愣是不敢开车了,一是怕街上车流如织、密度过大,二是看不明白各种路标,上了立交桥不知怎么下来。看来治理北京交通秩序任重道远呀!”
 
由此引申出于向真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她为缓解北京交通压 力,热心地给政协写过一份提案,其中一条是建议在各主要路口,换上带倒计时牌的红绿灯,便于驾驶人士快到路口时预作准备,减少闯红灯等事故发生率。数月后她收到的回应是“目前无法更换倒计时红绿灯,市政府进口的传统路灯的库存量足够用十多年的。”但她并不灰心,因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她仍想继续提交改善交通的提案,并在博客上公开征询大家意见。
 
她行事作风低调,不为名不为利,在关注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和新闻出版、教育及遏制拐卖儿童等社会问题方面,她做出过力所能及的贡献。
1980年代末到2015年,为国家进步、民众安全,她积极参与社会调研,认真撰写过众多两会提案,比如1980年代末期参与《新闻出版法改革草案》《敦促教育经费提升至国民收入总值4%水平》; 1990 年代撰写《建议国家尽快出台面粉不得添加增白剂的法律》等; 2015 年提交《遏制拐卖儿童案件持续高发现象,法律应将收买被拐儿童者入罪》等。多年前,每年她都坚持为“两会”写提案,利用业余时间搞调研、开会听意见、座谈集思广益,然后呕心沥血认真写好提案提交上去,多次被评上优秀提案,辛苦不足为外人道。尽管与名利绝缘,而且屡遭打击挫折,却无怨无悔。“只希望自己和亲友们生活的城市、国家不断进步。”她抱持这样的胸怀,令我肃然起敬!
 
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普遍薄弱。我看了书中《小泰的求助电话》,特别感动。此文平实描述小泰在泊车时,不小心把旁边车的后视镜边上弄了一道擦痕。他打电话回家请教父亲(于向真丈夫)怎么找到车主?也不知道人家电话。父亲教他回家写个大纸条塞在人家车把手上,赔个不是,并写上手机号,告诉车主将陪同去检查理赔。当时坐在丈夫身旁听到一切的于向真写道:其实我挺高兴的,小泰不愧是我儿子,出了事故一没偷偷溜走,当时没有人见到,事后谁也说不清责任,况且擦痕并不起眼;二能主动和老爸商量着处理,说明对老爸很信任。儿子买车后,我曾听先生告诫他 “万一出了事故,无论大小千万别跑,一定要认真处理好,该救人救人,该修车修车。小刮蹭也得管,老百姓谁家买辆车也当宝。”儿子不错,可管可不管的事情,能将心比心对待别人,当妈妈的当然高兴。既然刚才先生已经叮嘱过儿子“以后要更加小心才是!”我就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文章虽然轻描淡写,但见微知著,从中窥见这一家子的高尚人格,父母言传身教,儿子小泰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品德。如果换了别人,既然现场没人发现,难保不溜之大吉。
 
于向真母子爱人及猫,在《小泰喂流浪猫》一文中表露无遗。该文提及,“有天晚上,我在院子里遇到一只流浪猫,可能它太饿了, 朝我喵呜喵呜地叫,追着我走啊走的。我回到家找了点吃的赶紧下楼,它又凑近我,吃饱后满意地离去。从那以后,我和我先生经常利用傍晚散步时,带一点猫粮或碎肉喂给院子里的流浪猫。上星期天晚上,小泰发现我们这个秘密后,他居然从家带鱼头鱼尾来喂猫。瞧他喂猫时的神态,低着头连哄带劝的样子,任凭你心肠再硬也会被软化的,我这个儿子呀实在太爱小动物了!”
 
于向真不少文章,都是如拉家常般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炫耀什么,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我欣喜地看到她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淡泊名利,凡事以平常心对待,踏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挣脱名利的诱惑》一文中,她提到1985年进报社到2009年退休,工作态度从来没有因薪金收入起伏过,每一期报纸都尽心竭力办出高水平、挖空心思提升趣味性,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反复思量,做到每版起码有一个“能吸引小读者眼球”的好题目,业务上严格到不允许出现一个错字或一个标点符号。
 
于向真利用报纸园地,无私地提携了许多小作者。如有个洛阳师范一小的小姑娘,小学三年级时她把她的一封来信刊登在《中国少年报》头版上,从此她喜欢上写作,加入小记者队伍。后来念了高校新闻系,毕业后当了省报记者。
“当她把自己获得主任编辑的喜讯告诉 我时,我真是百感交集。当时我的职称仍然是20多年前就已经获得的中级,而1985年刊登在《洛阳日报》上那篇‘中央大记者和洛阳小学生的感人友情’一文中的小学生,她的职称不经意间竟然超过我 了,为自己心酸的同时,也为曾被自己鼓励过的孩子的飞快进步喜出望外,为此我高兴了好多天,也酸楚了好几年。最终当我决定不再为职称评定上的不公而伤心,准备以24年中级职称退休之时,单位职称评定小组终于提交了我副高职称的申请,在我退休前半年颁发给我一本主任编辑的证书。”
 
她让职业生涯无怨无悔的还有——在做编辑的20多年里,为小读者举办过各式各样趣味活动,为全国小朋友通过课外实践斩获全国性奖励证书及奖品,为老师们荣获组织奖创造一次次良机。通过想方设法争取社会赞助,她曾被报社同事公认为“最善于策划活动”的编辑。从 1986年到2008年,经她策划并负责组织的全国性少年儿童益智活动不下数十个,她深有体会地说:“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像我这样生活简单的人日常花费很少。能在工作期间,在有能力的时候 办几件有益社会的实事好事,到了晚年回想起来依然能非常快乐,为自己没有虚度一生而欣喜,这比钻进钱眼儿里斤斤计较强多了。”
 
我和于向真最初是通过文字结缘,由于三观相同,遂成莫逆之交。后来向真姐在网上找到我一本绝版的《一蓑烟雨》,写下「曾慧燕雅作《一蓑烟雨》漂流记」,令我引为文字知音人。经过几年的微信往来,我们同声同气,关心国家兴亡和民间疾苦,互相勉励“不为权贵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我惊喜地发现,多少年过去,向真姐就像天上闪烁的小星星一样,保持她的童心和率真,不改初衷。一如她所言,她一路走来,顶风冒雪逆风前行,“我能做的唯有小心呵护着一颗不被污染的童心,同时尽力呼吁志同道合者坚守良知底线”。也因此,我很高兴为她即将出版的新书写下这些文字。
Image
于向真(左)与曾慧燕(右)因散文集《一蓑烟雨》结缘,2018年在北京相见欢。
(2022年2月15日)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