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智慧的跃升
最近读到北京先知书店在网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难以根治的绝症:聪明人之愚》。这是一篇长文,它的题目吸引我去读,是因为我也从生活经历中,发现许多绝顶聪明的人,会用他的全部聪明去做一桩蠢事。读下去,才知道这篇文章其实是讲历史,并借题发挥去介绍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作品。
先知书店是2016年创立的线上书店。它主要经营和推介哲学、政治、历史等社会科学名著,通过一些综合阅读的精辟网文,让读者可以从知识向智慧跃升。
先知书店的文章提出的历史学家的名字叫巴巴拉•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生于1912年,1989年去世。她写的不是枯燥的历史研究著作。不是为其他历史学家而写,而是为广大普通读者而写。因此她写得生动活泼,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其作品深受大众读者和历史学家的推崇。她自称是「以故事为题材的作家」,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就称誉她是「作为艺术家的历史学家」。
1936和1972年她凭《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得普立兹奖。
可能作品内容主要讲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英国爱德华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未必是中文读者关注的题材,因此直至2015才有中信出版社将她七本著作翻译成中文出版。先知书店的文章谈及的,就是这套「塔奇曼作品系列」。
奇女子塔奇曼
巴巴拉·塔奇曼是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父亲是纽约著名的投资银行家。她毕业于哈佛大学,早年做过记者,去过东京,也报导过西班牙内战。二战时她在战时远东新闻部工作,对中国战场十分熟悉。她的丈夫莱斯特·塔奇曼是纽约的一位内科医生。塔奇曼生过三个女儿,战后过着家庭主妇的富裕生活。五十岁那年,她才开始历史写作,出版《八月炮火》,一炮而红,成为畅销历史作家。
她认为写历史著作固然要忠于事实,但也要写得生动,文字要写得好看。既要言之成理,又要读者读之有味。她极注重营造气氛,让读者身临其境。
比如《八月炮火》写一战爆发,德国驻俄国大使前往俄国外交部递交宣战书,这一场景令人过目不忘:在圣彼得堡,水汪汪的蓝眼睛眼眶发红,花白的山羊胡子颤动着的德国普塔莱斯大使,两手发抖地向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递交了德国的宣战书。
「全世界将咒骂你们!」萨佐诺夫大声嚷着。
「我们是为了维护我们的荣誉,」德国大使回答说。
「这与你们的荣誉无关。上天自有公道。」
「是呀!」普塔莱斯喃喃自语:「上天自有公道。」他蹒跚地走向窗前,倚着窗,不禁潸然泪下。 「好啦,我的使命到此结束了,」说到这里,他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萨佐诺夫拍着他的肩膀,相互拥抱。普塔莱斯颤巍巍地走向门边,抖着的手好容易才把门拉开,出去的时候,低声说着:「再见,再见。」寥寥几句,就将德、俄两国外交官对一战的态度描绘得栩栩如生。
历史应该比小说更精彩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这句话说明人类社会的悲剧何以会不断重覆出现的原因,也说明历史教训对人类社会是何等重要。
历史著述大都为当权者服务。我曾经写过:历史除了人名和年份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和年份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
想不到塔奇曼也有类似说法。她说:虚构作品即使和事实不沾边,也常常建立在现实之上,并且能从中感知到真相——往往比一些历史作家更为真实。
但假如写的是忠于真实的历史,那么就「历史比小说更精彩」。因为小说家马克吐温说过,真实比小说更荒谬;写小说要情节合理,讲逻辑,但真实生活往往是不合理、不讲逻辑的。因此,如果历史据实而写,它所呈现的真相,就比小说更精彩。
塔奇曼关于历史写作还有以下的经典语录:
*理想的历史写作,应该是勉为其难地用文学艺术的手法,把过去的事实中最有情感价值和知识价值的部分呈现给普通大众。
*最好的历史作家,是能够把事实证据同「最大规模的智力活动、最温暖的人类同理心以及最高级的想像力」相结合的人。
*当我说自己像个艺术家时,我意思是,我发现自己一直能抓住一些蛛丝马迹,感知到历史的真相,然后再小心地积累证据,最后传递给读者。
*叙述历史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和直接。它需要编排、组合和计划,就像作画。
人们感到读历史乏味的原因,很大部分原因是历史作者写的不是真实的东西。虚假的东西没有血肉,也不好看。
「聪明的愚蠢」酿成灾祸
先知书店介绍塔奇曼作品的文章说,世界上存在两种看似相反的愚蠢:一种是「无知之愚」。所谓「无知者无畏」。另一种是「聪明的愚蠢」。聪明,却没有自知之明。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无视一切相反观点和事实,一意孤行,酿成灾祸。
一战之前,长达40年的和平期,欧洲从来没像当时那样强大富足和美丽过,那样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预料到,1914年8月,人类会突然卷入一场波及所有领域、裹挟所有阶层的「全面战争」中——35个国家,长达4000公里的战线。 7000多万人殊死拼杀,给人类留下了幻灭感。
是什么让政客、将军这些「聪明人」,未能阻止这一场无人希望发生的大战?
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揭示,就是一战爆发前,各国领导人同时陷入了集体愚蠢、自信,他们将人类文明拖入了毁灭性的大灾难。
塔奇曼将这种「政治精英」的愚蠢称之为「愚政」。
在人类历史中,「愚政」的交相出现往往由于:1.暴政或压迫。 2.过度的野心。 3.无能或颓废、腐败。
愚蠢或堕落。
「愚政」出现时,对大众的愚弄欺骗也伴随其中。因为,政客们的愚蠢决定,需要有人落地执行。
最狂热的回应者,往往就是那些无知者们。他们在种种事情上,习惯于服从,他们欠缺独立思考、寻找真相的意愿,习惯与集体保持一致,即使被送往毫无正义可言的战争中充当「炮灰」,也仍旧觉得光荣。无知者愚蠢,快速地在整个社会扩散。
无知者愚蠢与聪明人愚蠢,往往有一种「伴生关系」。
如何应对无知与自负之愚
应对无知与自负之愚有三个层次
一是用真相和常识医治无知;二是用见识与教训预防灾难;三是洞察人性,悲悯人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层次,即真相与常识。
进入互联网时代,看似摆脱了无知,但在大资料创造的「同温层」、以及不实宣传的洗脑下,一个「新无知时代」来临。
盲从、戾气、情绪化的一面,被社交媒体无限放大,结果极易被愚弄、操纵、利用。
无知者一方面懒于思考,另一方面是,当今寻找真相,其难度犹如大海捞针:
真相被埋藏: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有价值的真相就像金粒,被海量的「资讯泥沙」掩藏其中。
真相被筛选:大资料时代,有些科学家会凭自己的喜好筛选实验资料,有些历史作家甚至会捏造历史。
真相被篡改:少数掌握资料演算法者,为了让真相替自己服务,系统地掩盖、歪曲、篡改真相,为自己膨胀的野心、灰暗的欲望背书。
在这样一个真相稀缺、洗脑越来常见的时代,建立起一道「常识的防线」,是一个现代人追求精神自治的基本前提。
除了常识之外,抵御谎言的最好方法,是和那些有能力寻找真相、有勇气表达真相、绝不捏造真相的智者同行。
塔奇曼便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历史作家,她为了探寻历史真相,扑向原始文献,包括未出版的私人信件、工作日志、手写的报告、公文中的便条……。
但是,塔奇曼并非一味堆砌史料,而是从海量的史料中,淘出金矿,精炼提纯,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看清历史的真面目。
—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