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路上》
乡家物事每盘萦,
呛喉节候慨难胜!
域外声回抒情性,
遥呼辈侪拼前程。
六年前的7月8日,我在米兰登上航班,踏上回香港之路的时候,写了一篇文,题目《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其实是来自一本自己读过的书的标题。
往海外工作也好,旅游也好,总会带来很多新的经验和感受。所以当时为那一个行程写了首短诗作结。记得当时因为写得匆忙,连诗的题目都没有起:
远峰近海皆有情,
穿城过镇乐不胜;
思前想后多可慨,
无尽河山又一程。
今天有机会重读这篇自己写的文章,奇怪点解当时会写到咁长篇?真怀疑有几多人有耐性读完。
重读之下,感到原来其中有很多段落,都说明了自己热爱四处看之余,其实最热爱的还是自己成长的那个家。又想到了John Denver 那曲 Back Home Again,也很想重读日籍女作家新井一二三那本书《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即时看看寄了过来的东西,那CD碟最来还在盒子里,那本书原来已经放上了书架。
想到香港的好与不好,想到香港曾经有过的美好,想到香港曾经寄托过我们这一辈人的盼望,也不期然为今天香港面对的不幸及令人失望的状态感到难过。
仍然在想,要以什么方式继续为香港做点事,才最有效?要如何才可以让自己继续有效地感受到香港众多友朋及同道的脉搏与呼声?我真的可以继续为部分香港人发出呼声吗?香港还有几多人希望在海外的继续为他们发声?
对这些问题,我虽然不敢肯定,但一直相信,所以一直提醒自己要继续发声。来到这里已经两个多月,真的没有一天忘记过这一种对自己的寄望。但面对一个与海盗土匪没有分别的强权,看看那个堕落到已经再没有底线需要守护,再没有什么名誉与尊严需要捍卫的政府,遥隔大洋的呼唤又可以产生多少效果?
在香港,很多人对香港的未来感到绝望。来到英国这边,虽然很多来到这里的香港人,甚至是多年前已经移民到这里的香港人,都愿意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但对香港的情况感到悲观绝望的,也真的为数不少。有些人来到这边之后,反为因为各种顾虑而要比在香港的时候更沉默,这可能正是极权及冇底线的卑劣最可怕的地方。
对此,我能理解,但有时也不禁想到鲁迅那句话:「绝望之为虚妄,与希望相同」。是真的吗?
我只能继续相信鲁迅的另一句,他在其短篇小说《故乡》中寄托过一种遥远的盼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短短两个半月,确实感受到物价显然是在上升中,租住地方固然不容易,相关的开支其实都几沉重。但这边的牛油价格没有如某尿布传媒抽空地说那么可怕;要适应这边的生活,还不是困难的;生计问题也总会尽快作出打算的。庆幸在这里给我支持、意见及鼓励的人与事也不少。
我也希望继续能够对其他在这里生活的香港人,还在香港生活的香港人,给予我能力所及的支持、支援、鼓励、打气。更希望继续可以做一个卑微的燃烛者,燃点烛光,延伸盼望;继续在看似无边的黑暗中见到光明的苗头,继续在仿佛绝望中知道不能失去希望。
那天在机场及在飞往新加坡转机的航班上写的那篇文说过,愿意尝试演绎另类的「离土不离乡」,「希望可以继续做我一直做开的事,继续为令香港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努力,仍然希望能够令香港这个我出生、我成长的社会变得更公平一些,制度也更完善一些。」我仍然希望有更多人都能够分享我这种天真的想法,令希望这种希望不致徒归虚妄,令就算是今天仍看不到的道路都能够最终走出来。
我当时说,「我仍然会以找到回家的路作为这一行的目标」。有很多比较悲观的朋友回应说,很多人初来到这里时都会这样想、这样讲,但真正能够做到的机会很渺茫。老实说,我能够理解这种绝望,但我知道不能以当前这种似是绝望的气氛令我们放弃,这可能就是政权的目标。我们不可以、也不应该向这种卑劣的目标举手投降!
这是一个连结起来的世界,这条路就算有几遥远,几渺茫,都要行落去。我会好好适应这边的生活,以一个暂时寄居于英国的居民身份也好,揸住BNO护照的临时国民也好,都不会辜负前人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国家作出过的牺牲与努力,继续为这个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薄尽绵力。但我不会如某些双重标准之极、浅薄虚伪无底线之徒所说,主动放弃我原来的身份证与护照。在自我意识上,我也不可能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社会割裂。去到那里,我都是香港人,都希望与大家一起为香港加油,希望香港重光,希望最终荣光归香港。无论那条所谓回家的路有多遥远、有多困难、有多绝望,我都继续走落去。
六年前写的那篇文,题目是《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比其源头那本自己读过的书的标题《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字就一只不少,但多了一个逗号。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但今天重温,这就仿佛在预示我这一趟行程抱持的心情:这「旅行」没有句号,在「找到回家的路」之后,才是句号。
「无尽河山又一程」,就算这无尽的河山要走几多程,就算人不在香港,香港这个家长在我心,这个家一直都在路上。
2022年7月9日
—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