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可・葛林(Michael J. Green)20220712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捍卫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防护利益线,不失己身之形胜。所谓主权线乃国之疆土,所谓利益线,乃鉴乎邻国接触之势、紧系我主权线安危之区域也。大凡诸国,未有不具主权线、抑或不具利益线者。
—山县有朋,一八九○年日本回来了。
— 安倍晋三首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华府,二○一三年二月
安倍回来了
二○一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历经六年政治乱局的安倍晋三首相踏上「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讲台,庆祝他的风光重返华府。二○○七年九月,在他的执政联盟失去日本国会参议院控制权,他本人也因肠疾病倒之后,安倍的第一任首相任期做了十二个月就戛然而止。之后几年,日本换了六位首相,中国武装民船不断在日本管理的尖阁列岛(译按:即钓鱼台群岛)水域兴风作浪,美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Barack Obama)还谑称首相鸠山由纪夫「呆头呆脑」,日本在国际间无分敌我、一再受辱。
二○一○年,国际货币基金会(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宣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接着在二○一一年三月,日本遭到战后死伤最惨重的地震与海啸。面对这一切种种,日本人民虽能展现坚忍与勇气,执政党民主党(DPJ)的政治领导人缴出的成绩单却惨不忍睹。在首相小泉纯一郎从二○○一到二○○六年在世界舞台上演出一段决定性角色之后,日本又一次陷入六神无主的迷惘,沦为一个自怜自艾、连内政都无力自理,更遑论塑造区域与全球发展的领导国。
在安倍发表CSIS演说之前数月,以前副国务卿理查.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与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为首的美国一群两党资深亚洲政策专家,提出有关美日同盟的一篇新报告,对日本的彷徨不前表示担忧。报告在结论中还语带挑衅地质疑日本是否有意继续身为一个「一流强国」。
安倍读了这篇报告,也颇表同感。在那次以英文发表的CSIS演说中,安倍目光直视阿米塔吉与坐在观众席上的其他报告作者,包括我,为这样的质疑作答:「日本不会沦为二流强国,现在不会,将来也永远不会!」之后八年,安倍重新调整日本体制与同盟关系,证明他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
新的大战略
当权力均势出现结构性改变,意志力强悍的领导人又能不为环境所屈,把握机会、塑造新环境时,民族国家(nation-state)往往能布署新的大战略。哈利.杜鲁门(Harry S.Truman)、狄恩.艾奇逊(Dean Acheson)与冷战初期那些把握「风云际会」(present at thecreation,译按: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写了一本备忘录,讲述他在主持国务院期间的决策,书名就是「风云际会」)而崛起的领导人,就是美国现代史上因结构性改变、领导人趁势崛起、布署大战略的例证。
隆纳.雷根(Ronald Reagan)、玛格丽特.柴契尔(Margaret Thatcher)与海尔麦柯尔(Helmet Kohl)等一九八○年代领导人,也都曾开创冷战取胜新战略,各领一代风骚。二战战后,日本的大战略推手是首相吉田茂与他的吉田主义:尽量降低地缘政治风险、依赖美国提供安保、全力投入经济以追求自主与自由。安倍从二○一二到二○二○年推动的日本转型大战略,影响之深远与之前众多例证相比毫无逊色。它标示吉田主义的结束,与日本一个国策新纪元的展开。
安倍在二○一二年重掌政权时面对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因应习近平治下中国的全力争取区域霸权。事实上,安倍之所以能东山再起,主要正是因为中国加剧对日本威慑引起日本民众担忧,此外许多自民党领导人也认为只有安倍具有足够经验与智慧,能够重振日本在亚洲的地位、挽回美国信心,以对抗中国的步步进逼。
多年来,国际关系学者一直假定,处于这种敌我权势消长环境中,像日本这样的国家有三大类选项:他们可以攀附新兴强权;他们可以营造外在均势、建立联盟,以重建有利的权力均势;或者他们也可以营造内在均势,尽可能扩大本身的相对军事、经济或其他国力。
安倍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宣示日本「不会沦为二流强国,现在不会,将来也永远不会」,表明日本不会采取攀附中国的选项。事实上,自日本开国天皇自称天照大神后裔、拥有跟中国帝王谱系同样悠久的神代传承以来,一千三百年间,日本始终没有接受中国霸权。安倍运用他破天荒、超过七年的首相任期推动外在与内在均势战略,重建更有利的对华情势。就外在均势而言,安倍打破日本多年来一直信守的集体自卫禁忌,让日本可以就超越日本本土防御以外的任务,与美国以及澳洲这类安全伙伴进行紧密的联合规划与军事行动。他宣布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FOIP)战略,加强日本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外交、军事能力构筑、与基础设施金援活动,以对抗中国在亚洲称霸的野心。
2022年2月11日,四方安全对话(Quad)外长会议在澳洲墨尔本进行。 (AP)安倍是Quad的推手。图为2022年2月11日,四方安全对话(Quad)外长会议在澳洲墨尔本进行。 (AP)
二○一七年,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在为它尚未定案的亚洲政策寻找架构与名号时,借用了FOIP,据为己有—四年后,乔.拜登(Joe Biden)政府也如法泡制—而澳洲与印度也遵从安倍早先的建议,与美国缔约建立亚洲四大海洋民主国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担忧中国扩张的欧洲国家也纷纷效尤,开始采取「印太」战略做法。
不过,如果安倍的外在均势作为以务实为本,它却是具有浓厚国际主义色彩的作为。在安倍领导下,日本没有想方设法将中国赶出区域合作,而是投入重大多边贸易与外交协议,以强化能为中国未来行径塑形的规则制定。举例说,当川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时,日本挺身而出,完成这项协议,巩固亚洲的全球贸易规范(希望美国终能重返协议),同时还签订一项纳入中国、称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区域内贸易协定。澳洲的「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因此在二○一九年一项对区域诸国国力与影响力的评估报告中达成结论说,日本已经脱颖而出,成为「亚洲自由秩序的领导者」。
与这项外在均势战略相辅相成的,是一项内在均势战略。尽管安倍仅将日本国防预算做了极小幅调涨,但他的成绩主要表现在质、而不是量的均势上。也就是说,他的努力重点在于组织性改革与内部整合,使日本能运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冲击。安倍组建了日本战后第一个全功能国家安全体制。这包括建立新的美式国家安全会议(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NSC,译按:即「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以及正式的《安保法》(又称「日本和平安全法制」);提升首相办公室的人事与决策指导权;授权军队与海上保安厅参与决策过程与行动实施;强化各军种与海上保安厅间的协同作业能力;统一情报分析与情资安全。为振兴日本疲弱的经济,他针对表现不佳的区块进行改革(特别是观光业,在他任内,产值增加了三倍);改革股市报酬(修改指数以更佳反映股市报酬);并且鼓励妇女参与经济(在安倍任内,日本妇女的经济参与度超越美国)。
当然,他的改革整体成果并非都很成功。日本与紧邻韩国的关系恶化,与俄国的交往也陷于困境,在安倍的外在均势战略上留下危险的漏洞。在容易改革的市场区块,他的「安倍经济学」虽说成果可圈可点,但他的经济政策带来的成长主要来自金融宽松与刺激方案。若没有更深入、以市场为基础的结构性改革,这些做法很难发挥长治久安的高经济成效。有鉴于二○二○年的国防开支仍不到国民生产毛额(GDP)百分之一,日本实现战略规划与联合军事行动新目标的资金仍未充分到位。
无论如何,当美国才刚就与中国竞争的长程战略展开辩论时,日本已经有了自己的战略。早在川普政府于二○一七年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强调与中国战略竞争的四年以前,日本已经在二○一三年发表了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说明与中国竞争的全面做法。
日后分别成为拜登总统国安顾问与首席印太事务协调官的杰克.苏利文(Jake Sullivan)与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曾于二○一九年提出批判,说川普的做法过于「零和」,主张美国必须对中国找出一项「竞争而不惹祸」的战略,但当时日本已经在实施一项这样的战略。
诚如外交政策学者哈尔.布兰兹(HalBrands)与柴克.库伯(Zack Cooper)所说,美国的所有盟国中,能像这样从科技贸易到军事吓阻、到价值、到外交与基础设施,与中国展开全方位竞争的国家,只有日本而已。
尽管美国高级决策人士在订定美国战略时,或许不会刻意效法日本模式,但华府的战略有太多与东京对北京的战略雷同之处,却是不争之实。
安倍晋三大战略【安倍晋三的海洋民主国大联盟,如何防堵中国崛起、巩固自由开放的印太秩序! 】(特别收录「台湾如何回应」)
*作者麦可・葛林(Michael J. Green),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政策研究院博士,美国乔治城大学艾德蒙.沃尔什(Edmund A. Walsh)外交学院亚洲研究主任、当代日本政治与外交政策研究计画主持人;澳洲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非常驻研究员;美国战略暨国际中心(CSIS)亚洲事务资深副会长暨日本讲座主任。曾于美国国防部担任亚太事务顾问(1997-2000)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担任亚洲事务主任及高级主任(2001-2005年)。本文选自作者著作《安倍晋三大战略》(安倍晋三的海洋民主国大联盟,如何防堵中国崛起、巩固自由开放的印太秩序!特别收录「台湾如何回应」∕八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