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并不是从小立志从事农业研究,高校时期的他,其实对历史、艺术甚至哲学更有兴趣。 (摄影:陈恺巨)
青年时期的思想养成
李登辉并不是从小立志从事农业研究,高校时期的他,其实对历史、艺术甚至哲学更有兴趣。
当时他就读的台北高校,无论是日本或台湾学生,都是台湾岛上第一流的精英,除了学校功课之外,还会大量阅读各种文学、哲学或社会学的经典。李登辉曾列举自己当时阅读的书籍,夏目漱石《漱石全集》、紫式部《源氏物语》、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仓田百三《出家人及其弟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杜斯妥耶夫斯基《白痴》,至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诞生》,都在他遍览的群书当中。
其中,英国作家汤玛士.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著作《衣裳哲学》,是李登辉晚年在许多著作和访谈里,最常提到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当时台北高校英文老师岛田谨二所选用的教材,内容抽象晦涩,以象征性的写法,呈现卡莱尔的内在精神与思考,非常不容易理解。卡莱尔比喻,这世界上所有的象征、形式与制度都像是「衣裳」一样,只是外在的表现;而人的身体,才是那不变的真理本身。因此人类要去探索的,不是这个外在形象,而是内在的本质。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各种困扰,人生真正的意义即是在于透过自我内省与锻炼意志力,摆脱困扰,进而找到自由。
这本书启发李登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还间接影响了他一生的志趣。由于《衣裳哲学》对于高中生李登辉来说,实在是深奥难懂,尽管他挑战阅读原文,反覆苦思,仍感到难以参透。求知欲旺盛的李登辉不愿放弃,到处寻找相关书籍阅读。有一天,李登辉在总督府图书馆,意外找到一本纸张已经泛黄,由新渡户稻造著作的《衣裳哲学讲义录》。
原来,曾被台湾总督府请来指导台湾农业发展的新渡户稻造,当年在日本轻井泽为台湾制糖会社干部举行的讲座,使用的主要教材竟然就是卡莱尔的《衣裳哲学》!
新渡户稻造的《衣裳哲学讲义录》,将卡莱尔的思想讲解得鞭辟入里,李登辉自己形容,新渡户稻造有如「在混沌之中为我指引出路」,他一读再读后,逐渐领略卡莱尔从「永远的否定」升华、发展到「永远的肯定」的意涵,让他由衷佩服新渡户稻造这位日本农业经济学家,并在心中播下从事农经研究的种子。
康乃尔大学农经博士
距离上次去美国进修已经过了十二年,李登辉终于在四十二岁的时候,再次获得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他向农复会申请留职停薪,前往纽约州的康乃尔大学农经系博士班就读,同时拿到了洛克菲勒农业经济协会与系上的奖学金,并找了梅勒博士(Dr. John Williams Mellor)当指导教授。虽然当时出国的时间有点晚,年纪甚至还比指导教授梅勒还大了五岁,但李登辉既勤奋又博学。当时跟李登辉一起在康乃尔念书的黄大洲说,人到中年才去美国名校念书,当然一点也不轻松,「我自己当过讲师,快三十岁才再次当学生,要记笔记、写小论文,还要考试,我都有点受不了!」李登辉四十二岁才念博士,还是每天精神抖擞。 「他长得高高大大的,挤在小小的课桌认真听讲,记笔记,交报告,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
博士班的同学陈河田也提到:「李先生非常用功,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不是图书馆就是研究室,打高尔夫球是唯一的消遣。」系上的教授席斯勒(Daniel G. Sisler)如此评价李登辉:「他非常用功,经常在课堂上问我各种功课上的疑问,并确定所完成的作业有没有问题,他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追问清楚,并急于了解,他是我所教过最用功的学生。」
李登辉的表现,更是给指导教授梅勒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李登辉当时对于经济理论的了解,其实并不输给美国的教授。例如梅勒曾经告诉李登辉,最近俄罗斯(苏联)经济学家恰雅诺夫的著作《农民经济组织》(Peasant Farm Organization)英译本出版,要他去读一下。但李登辉其实早在学生时代,就读过日本学者矶边秀俊与杉野忠夫于一九二七年翻译的恰雅诺夫《小农经济の原理》,对于恰雅诺夫所谈的「小农经济」(家庭式农场)理论知之甚详。
李登辉在到康乃尔大学之前,已经整理好非常丰富的资料,他历经农林厅、合作金库与农复会等工作,又长年在大学授课,对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了若指掌。而他在农复会这十余年时间,也整理了台湾自日本统治以来,六十余年巨细靡遗的经济数据,他一到康乃尔,博士论文就已经有了雏型,概念都在他脑中,只需要写出来就好。因此李登辉只花了两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论文口试也是轻松过关,口试委员都在跟他聊天。而论文写完之后,也获得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李登辉这篇厚达四百页、具有开创性的博士论文 引起了美国学界的注意,一九六九年获颁美国农学会全美杰出论文奖,并在一九七一年由康乃尔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时之间,农经博士李登辉的名声享誉国际。
毕业之后,李登辉拿到了世界银行及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的工作机会,原本他想在海外工作,但时任农复会主委沈宗瀚跑到康乃尔,极力希望李登辉回台湾工作,后来他索性放弃了海外的工作机会,答应回农复会任职。值得一提的是,李登辉在美国求学期间(一九六五到一九六八年),住在纽约州的绮色佳(Ithaca),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台湾籍留学生,包括同在康乃尔就读社会学博士班的黄文雄,以及建筑师郑自财等人。李登辉还会邀请他们到家中作客,准备许多美味的菜肴给台湾留学生们吃,除了家乡菜之外,李登辉也很喜欢准备牛排给大家吃,因此他在留学生社群当中,获得了「牛排李」的有趣绰号。
黄大洲也透露,当时康乃尔有好几个台湾的学生,大家偶尔会在星期六晚上,相约到城里喝咖啡、喝啤酒,李登辉年纪最长,所以都是他出钱,三不五时就会有人起哄,「李老大,什么时候请我们喝啤酒?」黄大洲笑说,留学生在国外百无禁忌,有些同学对着李登辉喊「老大」,但他当然还是称呼「李老师」。
※本文摘自《永远的农业人:李登辉与台湾农业》/财团法人丰年社附设出版部出版/书籍作者江昺仑曾参与《史明口述史》、《终战那一天》及《文协一百点》等历史书籍撰写。作者陈慧萍曾任自由时报政治新闻中心记者、丰年杂志主编,现为丰年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