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习近平体制
《柏林日报》指出,习近平无疑是毛泽东之后,中国最强力的领导者。在他执政的过去几年里,中国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篇题为《习近平体制》的文章指出,对习近平的评价,中国国内和西方有着极大的反差。在中国,官媒极力打造习近平光辉的领袖形象,而在西方,拘押维吾尔人的再教育营、对异议人士的强力打压以及遍布全境的监控系统,都给习近平的领导人形象蒙上了阴影。文章写道:
“毫无疑问,2013年春季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以来,这个14亿的人口大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六年的时间里,他聚敛的权力之多,毛泽东之后无人能比。习近平不仅控制着外交权、同时也掌控着经济、军事以及国家安全。除此之外,他还首次得以将大国野心扩展至境外,比如南中国海和一带一路项目。以前由一小撮政治局委员把持的中国政治,现在几乎完全由一名政治明星所掌控。
这位中国政治强人的地位是多么的稳固,在2018年春季的人大会议得到了充分体现。2970名人大代表一致推举习近平再度连任国家主席。而在此前类似的投票表决中,总会出现个别的否决票或弃权票。更有甚者,习近平还取消了对国家主席任期的限制,理论上讲,习近平可以终身担任国家主席。”
文章写道,习近平及其家人也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但这段经历,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相反,为了捍卫党的领导地位,习近平全面加强了对国家的管控。文章写道:
“在这股前所未有的管控狂潮中,习近平为首的中共也收紧了批判性媒体的缰绳。互联网也同样无法逃脱党细致入微的审查:无论是推特、脸书、谷歌,或是纽约时报,大多数来自西方的新闻平台都无法在中国大陆浏览。

《世界报》评论:政见高度分化的华盛顿,对华不再退让却成了共识。
但是,习近平体制似乎也出现了裂痕。去年,来自共产党权力高层的403页内部文件被交给了《纽约时报》,文件披露新疆大规模拘押穆斯林少数民族的情况。与政府秘密遭泄露同样令人惊讶的是泄密者的动机。纽时报道称,泄密者来自体制内,他希望以此向习近平施加压力,迫使他为其政策承担道义责任。但党内反习力量究竟有多强大,记者们则无从知晓。他们同样也无法搞清楚,中共党内的派系分布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对内加强管控的同时,与欧盟和美国的关系也更加具有挑战性。《世界报》发表以《第二次冷战》为题的评论,分析了当前中美欧关系的现状。评论写道:
“在政见高度分化的华盛顿,对华不再退让却成了政界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因为美国不希望落在中国后面。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开放政策的严重倒退,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抵制北京提出的权利诉求。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所有谨慎取得的改革成果都化为乌有,比如逐步推行党政分开,以及领导人任期设限等等。只要习近平本人愿意,又没有人去推翻他,他就可以终身执政。
而技术发展为专制制度带来的可能性则更为可怕。中国正在打造全面监控的国度,而新疆对穆斯林少数民族的打压就是这一监控制度的实验室。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监控式独裁,这一另类的政治制度引发了西方的极大不安。同当今的中国显然无法建立共同的自由秩序,而这恰恰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前,西方所抱持的期望。”
德语媒体:世界可能进入新冷战
《世界报》专栏作者德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认为,国际社会可能再次进入冷战,分裂成为美中两个势力区。《南德意志报》在线版报道了美国将中国从汇率操纵名单中移除的消息。《商报》则对中国的数字化趋势和由此带来的危险予以关注。

(德国之声中文网)《世界报》刊登了德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Thomas Mayer)的专栏文章,题为”特朗普的贸易纠纷只是前奏”。文章写道: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将崛起的中国纳入它在20世纪建立的自由世界体制中。但在过去10年里,习近平和特朗普各自登上自己国家的权力登峰却给这一努力画上了句号。”
迈尔写道,老世界秩序中的多极化正在被新世界秩序的两级化所代替,并带来经济和地缘政治后果。
文章说,”虽然争斗双方初步达成一致,就关税、减少中国贸易顺差、保护知识产权、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以及汇率政策签署协议,但协议是否如承诺那样得到实施仍然令人怀疑。”
作者还认为,科技领域的领导权也是中美争夺的目标。他写道,”幸运的是,在核时代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热战不太可能发生,但却可能出现新的冷战。和与苏联的冷战一样,国际社会可能分裂成为两个重量级国家各自的势力区。”

美国财政部周一宣布,不再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仍将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列在观察名单中。《南德意志报》在线版文章写道:”美国先前对中国操纵汇率的公开指责首先具有象征意义。取消这一指控也不会一下有什么具体后果,但可以让人看到北京和华盛顿的关系在解冻。本周三,美中两国在贸易战开打近两年后将签署第一个内容有限的贸易协议。特朗普和北京的高级代表将参加白宫举行的签字仪式。据悉,随着协议的签署,两国也将承诺放弃通过有针对性的货币贬值来获得竞争优势。”
文章指出,尽管有和美国的贸易纠纷,中国的外贸去年12月仍然出现增长。文章说:”周二的官方数据显示,1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9%,进口增长17.7%。据路透社基于海关数据的计算,中国在12月的贸易顺差为3,300亿元人民币。从2019年全年来看,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5%,进口增长1.6%,外贸盈余高达2.92万亿元。”

《商报》关注了中国、美国以及以色列向数字化迈进的步伐。谈到中国时,文章写道:
“在中国,一切都围绕着手机软件微信。人们用这一即时通讯服务进行交流,在饭店里付款。如果愿给饭店门口的行乞者捐点钱,那么人们会用手机扫他的二维码,寄过去几块人民币。没有哪个国家的数字化程度能和中国媲美。在很短时间里,像阿裡巴巴、腾讯这样的中国企业就成长为科技巨头。”
文章认为,这些中国企业做大的原因大部分要归因于中国网络市场将诸如谷歌、脸书、推特等竞争者都排除在外。不过,依赖数据服务也带来了问题。”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可以被中国政府用来监控公民。中国企业不太重视数据保护。随着全球对数据保护的敏感度增加,中国也开始有了一点变化。这对严格遵守数据保护规则的欧洲供应商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