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世界上唯一的“逻辑动物”,逻辑不仅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用,而且也是保证人类正确思维和相互沟通理解的必要条件。
尽管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逻辑(思维)之中,但却很少意识到逻辑的存在——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应用着逻辑,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着各种逻辑规则。
因为不普遍开展逻辑教育,不普及逻辑知识,各种逻辑错误的出现不仅在民间语言交流中司空见惯,甚至在官媒上也频频出现,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十届会议宣布:1月14日为“世界逻辑日”。尽管这只是一个“建议”,对各国并无实际约束力,但对我国来说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逻辑”(logic)一词,源自古希腊语“逻各斯”(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并引申出“思维” 、“推理”之意。
逻辑与逻辑学在很多语境下指称的是同一概念。
显然,逻辑离不开“词语”或“话语体系”。康德说,逻辑学是“一门详细阐释和严格证明所有思想的形式规则的科学”。“形式规则”揭示了逻辑的本质属性,是定义逻辑的精髓。
逻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说,逻辑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即人的抽象思维的形式规则;而广义地理解,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规律。
狭义的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传统逻辑,也叫普通逻辑(通常在不严格的意义上也习惯叫形式逻辑)。
广义的逻辑就是黑格尔所研究的《逻辑学》,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叫做“辩证逻辑”。现在辩证逻辑研究日渐式微,但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对逻辑思维的思考和研究全然没有意义。如果简单地将辩证思维责为“诡辩”,不仅是对黑格尔的严重误读,更是一种对思维肤浅理解和轻佻贬斥的露怯。
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由于离不开自然语言的阐释,还不能算是纯粹的形式逻辑,但它在人们日常语言(思想)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的思想交流离不开日常自然语言,否则你根本就听不懂或不理解别人在说什么,所以,掌握普通逻辑的一些规则是必需的。我强调亟需普及逻辑知识,主要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由于逻辑的本质是思维的形式规则,传统逻辑向形式化方向发展就是必然趋势。首先是用人工符号替代自然语言(符号),因为自然语言涵义丰富,难以避免歧义和误解,而人工符号可以做到“一词一义”——符号与其意义一一对应,这样就为逻辑的形式化研究创造了条件。
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认为思维推理可以被归约为某类运算,他提出了用专用符号替代自然语言符号的“符号逻辑”,成为开创现代数理逻辑的先声。
之后,随着数学工具运用到推理系统,纯粹形式化的数理逻辑在现代获得了主导性的长足发展。
以布尔(1815.11.2~1864,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布尔代数,由于在符号逻辑运算中的特殊贡献,很多计算机语言中将逻辑运算称为布尔运算。
希尔伯特(1862~1943,德国数学家)将形式化公理系统运用到符号语言的推理中,建立了逻辑的公理化形式系统,从而奠定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基础。
怀特海(1861-1947年,英裔美籍数学家、哲学家)和罗素(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合著的《数学原理》,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自莱布尼茨以来数理逻辑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尝试用逻辑概念定义数学概念,并尽量找出逻辑本身的所有原理,以此说明整个纯粹数学是从逻辑的前提推导出来的。《数学原理》奠定了20世纪数理逻辑发展的基础,是现代数理逻辑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数学和逻辑的打通与结合,是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科学、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研究获得令人惊异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值此世界逻辑日之际,向所有为现代数理逻辑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们致以仰之弥高的虔诚敬意!
现代数理逻辑的学习和研究需要一定的数学和逻辑基础,难以很快大面积推广和普及,但普通逻辑的知识却是完全可以推广和普及的,也是刻不容缓地应该立即推行并持久地进行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的发展和深入,普通逻辑在我国饱经磨难之后也同样迎来一段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著作竞相出版、百花齐放。由全国11所高校著名逻辑专家集体编写的《普通逻辑》(吴家国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在全国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年发行量超10万册,总发行量在八十年代末即已突破百万,并在1995年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中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等奖”。那时候,对逻辑教育的重视以及逻辑课程在高校的普及,曾经滋养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整代大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彭漪涟教授等逻辑专家,从八十年代起就呼吁在青少年中加强逻辑教育,并曾经一度看到了逻辑基础知识进入中学教育的希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非但逻辑知识进入中学课堂成了泡影,连大学里的文科很多专业都停开了逻辑学的课程。本来,我国的逻辑教育就因为历史原因落后于世界一大截,现在连最基本的普通逻辑也退出了大学课堂,这对我国逻辑思维水平出现大滑坡的后果简直是致命的和灾难性的。
由于普遍缺乏基本的逻辑训练,如今我国很多从事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进行理性思考和写作表达时不仅在逻辑上遇到困惑,甚至闹出不少笑话。人们在使用日常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逻辑训练,常常出现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等情况。逻辑是正确思维和理性自觉的前提,虽然懂得逻辑并不一定就能保证思想正确,但如果不讲逻辑就一定会导致概念混淆、推理错误、思想混乱。用一个当下流行的话,缺乏逻辑思维的人一定是某种程度的“脑残”。在脑残大量活跃存在的国度,民族复兴决计无望,再多叫几遍“厉害了我的国”也无用。
今天借第一个世界逻辑日的日子,我呼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逻辑教育,制定切实措施让逻辑课程重返大学各专业课堂,并尽早将逻辑知识普及教育进入中学课堂之事提上规划日程。此外,建议在现在流行的老年大学也应开设普及逻辑知识的讲座,给愿意学习的老年人补上基础逻辑训练这一课。在各类成人教育中也应开设相应的逻辑知识课程。总之,要尽一切努力让基本的逻辑知识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知识素养。
逻辑教育缺失和日渐式微的状况不能再任其持续下去了。
这,不仅关乎大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2020年1月14日
附:“世界逻辑日”消息原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会议宣布1月14日为“世界逻辑日”(World Logic Day)
大会
第四十届会议
巴黎,2019年
40 C74
2019年11月15日
附件:英文
议程项目:5,31
【依据】
第 207 EX/42 号决定。
【背景】
在其第二〇七届会议上,执行局第 207 EX/42 号决定建议 “教科文组织大会在第四十届会议上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 一起宣布 1 月 14 日为世界逻辑日”。
【目的】
本报告解释了逻辑对哲学和科学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智力 重要性;认为宣布世界逻辑日将有助于通过教学和研究促进逻辑学 的发展,也有助于向公众传播该学科和促进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并为教科文组织在不产生财务影响的情况下,与世界哲学日密切配合且利用现有学术网络的支持,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合作庆祝世界逻辑日提供了理由。
【需作出的决定】
第 7 段。
1. 思考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人类的定义都与意识、知识和理性等概念相关联。根据西方经典传统,人被定义为“理性动物”或“逻辑动物”。纵观 历史长河,逻辑学作为推理原则研究,曾被许多文明所探究,而且从最早期的逻辑表达式出现以来,逻辑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尽管逻辑与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相关性,但是公众对逻辑的重要性却知之甚少。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联合宣布世界逻辑日, 意在提请跨学科科学界和广大公众关注逻辑的思想史、概念意义和实际影响。
3. 在全球范围内热烈庆祝每年一次的世界逻辑日,旨在促进国际合作,推动逻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支持各协会、大学和其他与逻辑有关的机构开展活动,并增进公众对逻辑和逻 辑对科技与创新的影响的认识。此外,庆祝世界逻辑日也有助于在教育和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促进和平、对话和相互理解的文化。
4. 2019 年 1 月 14 日,由活跃在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经济学和认知科学领 域的大学、研究所、基金会和协会提出倡议,庆祝了第一个世界逻辑日。这些网络的存在及 其对未来每年庆祝世界逻辑日的承诺,使人相信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 相关成员组织一起宣布世界逻辑日,将带来一项能产生影响和附加值的可靠行动计划。教科 文组织对世界逻辑日的承诺将确保其具有一个更广泛和更具地域多样性的目标,并与人文学科领域既定的计划优先事项有机地联系起来。
5. 该倡议对教科文组织没有财务方面的影响。各会员国的机构和国际伙伴将利用自身的 资源组织庆祝活动。国际伙伴主要包括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成员组织,特别是国际 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联合会的逻辑、方法和科技哲学部门(DLMPST/IUHPST)。秘书处协调 世界逻辑日的工作将由已经分配给人文学科发展工作领域的人力资源承担,并与世界哲学日 的年度庆祝活动密切配合。对这两个世界日进行协调规划,将确保哲学在教科文组织的整个 日程中占据更显著的位置,通过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合作巩固与学术界利益攸关 方的关系,从而促进大会第 39 C/29 号决议呼吁的加强人文学科的工作。教科文组织举办具体活动,特别是在总部举办活动,将视预算外支助情况而定。
6. 执行局第二〇七届会议审议了上述事项,并在第 207 EX/42 号决定中建议大会与国际哲 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一起宣布 1 月 14 日为“世界逻辑日”。
【拟议决议草案】
7. 鉴于以上所述,大会可考虑通过如下决议: 大 会,
审议了第 40 C/74 号文件,
注意到第 207 EX/42 号决定中所载的执行局的建议,
忆及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工作任务,
又忆及逻辑作为一门鼓励理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科,对人类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还忆及传播逻辑学这样一门由不同文明发展起来、以论述和辩论的优点为基础的学科,有助于实现各国之间和平、对话和相互理解的文化,
注意到宣布世界逻辑日不会给教科文组织带来财务方面的影响,深信宣布世界逻辑日将有助于通过教学和研究促进逻辑学的发展,并有助于向公众传播该学科和推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
1. 请教科文组织会员国每年庆祝世界逻辑日,在有关政府和非政府、公共和私营机构,如中小学、大学、研究所、哲学和科学协会等的积极参与下,于 1 月 14 日组织全国性活动;
2. 请总干事同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密切合作,鼓励并宣传在国家、地区和国际各级采取的相关举措;
3. 与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一起,宣布 1 月 14 日为“世界逻辑日”。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世界逻辑日致辞
2020 年 1 月 14 日
“因为担心失衡跌倒,我们的思想紧紧抓住逻辑这个扶手。”这一精练 的比喻摘自安德烈·纪德的《新粮》,它形象地概括了逻辑对于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作用。
逻辑是“逻各斯”(logos)的精髓,这个希腊词同时具有“话语”“语 言”和“推理”的意思,因此借用康德的定义,逻辑学是“一门详细阐释和严格证明所有思想的形式规则的科学”。
不论是从亚里士多德或欧几里得、莱布尼茨或斯宾诺莎的著述中,还是 从中国墨家学派到印度正理学派创始人们的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逻辑研究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数不胜数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逻辑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研究,也得益于并且可能主要得益于它具有 多方面实际应用功能。逻辑在科学与工程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逻辑也切实推动了思想变革,并且是许多创新的源泉。
特别是在当今二十一世纪,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而言,逻辑学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更为切合时宜且不可或缺。例如,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都来 源于逻辑和算法推理。
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发展构成了一场技术革命乃至人类学革命,而人工 智能本身就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创新。对此,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拟定世界上 第一部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准则性文书,为这一逻辑学创新制定一个伦理 框架。
当我们在使用人工智能软件、在启动一台计算机,或提出一个论断的时 候,我们都是在与逻辑打交道。逻辑是当代的普遍现象。
我们被逻辑包围,但却很少意识到其存在——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应用逻辑。
因此,为了提高人们对逻辑的重要性的认识,教科文组织宣布 1 月 14 日 为“世界逻辑日”。之所以特地选择 1 月 14 日,是为了纪念二十世纪的两位逻辑学巨匠:库尔特·哥德尔(Kurt Gödel),去世于 1978 年 1 月 14 日,其不完全性定理改变了二十世纪逻辑研究的面貌;阿尔弗雷德·塔斯基(Alfred Tarski),出生于 1901 年 1 月 14 日,其理论与哥德尔的理论形成了对话。
值此首个世界逻辑日,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基金会和协会将开展多项 倡议活动,探讨逻辑在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性和作用。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及其所有合作伙伴一道,欢迎这些倡议并祝愿活动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