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个国家的官方,每个月都煞有介事地公布一个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假数据吗?
中国的失业率,就是这样一个数据。
1.中国的失业率,假的!
先看一条新闻:2022年8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记者会上谈到中国的失业问题时透露:“7月份,调查失业率5.4%,比上月下降0.1%。25-59岁成年人失业率为4.3%,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表明就业基本盘保持基本稳定。”同时承认:“7月份16-24岁调查失业率19.9%,比上月上升0.6%。”
青年失业率19.9%!吓人!16-24岁调查失业率,也被称作青年失业率。许多人听到当下的中国,五个青年人就有一个失业,青年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19.9%,大大超过被某些国人嘲笑的“失败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一时间舆论大哗,幸灾乐祸的,百般辩护的,吵作一团。
其实,这个青年失业率19.9%的数字,并不真实,是假的,真实数据更吓人。
还有,调查失业率5.4%,成年人失业率4.3%等等,也并不真实,也是假的
实际情况是,在1949以后的40多年里,中国官方从来没有公布过任何失业率数据,甚至不承认中国存在失业,甚至不允许公开讨论失业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官方才不得不承认中国也存在失业,开始公布失业率,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官方从来没有公布过真实的失业率数据,20多年来公布的中国失业率数据,都是不真实的,是假的,是“僵尸数据”。
真实的中国失业率要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据。
为什么说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是不真实的,是假的?
1962年,经济学家亚瑟·奥肯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或奥肯法则: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呈反向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相对于潜在GDP,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大约上升1个百分点。反过来,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失业率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GDP高增长,人们都有工作,失业率就低;相反,经济衰退,GDP增长率降低甚至是负增长,更多的人就会失去工作,失业率就高。失业率与经济景气负相关。
这就是说,失业率是真的还是假的,根据奥肯定律可以看出来——看它与经济增长有没有相关性即可。比如:如果GDP增长率为10%,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5%的话,当GDP增长率下降到4%时,失业率应该上升到8%才对,发过来也一样。失业率与经济增长没有相关性,一定是假数据。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几个经济高增长时期,都录得4%以下的低失业率,近来美国在通胀下经济高增长,失业率最低3.5%。而在几次大的经济危机时期,比如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美国失业率急剧上升,最高超过20%以上。美国失业率与经济的高度负相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证明奥肯定律是成立的。
然而,在中国,奥肯定律失灵了。20多年来,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与GDP变动没有相关性。请看一组数据:
2010-2021年GDP增长率与失业率数据
年 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GDP增长率% 10.3 9.2 7.8 7.7 7.4 6.9 6.7 6.95 6.75 5.95 2.24 8.1
登记失业率% 4.1 4.1 4.1 4.05 4.09 4.05 4.02 3.9 3.8 3.6 4.2 3.96
调查失业率% 4.9 5.2 5.2 5.1
注: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整理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到:2010年GDP增长率高达10.3%时,失业率为4.1%。假如以2010年为参照,根据奥肯定律,2019年GDP增长率下降到5.95%,失业率应该上升两个百分点,达到6.1%才对,然而,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却为3.6%,居然比2010年失业率还低0.5%,逆奥肯定律而动,水往高处流,创造世界奇迹。2020年更是蹊跷,GDP增长率仅为2.24%,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应该在8%左右(这里的推算采用了官方的登记失业率,请注意,官方的失业率是城镇失业率,如果计入农村失业人口,真实的失业率将远远高于根据奥肯定律推算的8%),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4.2%,仅比GDP增长率高达10.3%的2010年的失业率增加了0.1%。显然,根本不是一个个反映现实世界的活生生数据,而是一个个数据僵尸。
再看看2022年,1-7月,经济衰退,百业凋敝,其中二季度经济增长只有0.4%。可是,你再看看失业率数据,还是像僵尸一样波澜不惊,几乎纹丝不动——调查失业率6月份5.5%,7月5.4%。
神话都不敢这么写!
奇怪的是,中国的失业率与GDP增长率没有相关性,却与中央文件出奇地保持一致。中央文件规定的失业率目标是多少,官方公布出来的失业率数据就一定是多少,中国的失业率历来不听经济的话,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央下令GDP要保“8”,失业率要保“4”,于是,1998-2021年间,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经济增长超过10%还是低于3%,登记失业率一直胜似闲庭信步,长期在4%左右轻微摇晃,波动幅度不超过0.3%左右。2018年,推出调查失业率后,官方每个月同时公布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两个失业率数据,调查失业率在5%上下颤颤巍巍,保“5”,而登记失业率,则继续保“4”。即使出了新冠疫情这样的大事,尽管中国经济剧烈波动,普通人都感受到职场寒气逼人,失业大潮巨浪滔天,然而,失业率在执行中央文件上还是毫不动摇、冷酷无情,丝毫不反映千千万万失业者的苦难。
所以,中国的失业率被公认为是一个“僵尸数据”,是废指标,根本不能用。当然,官方也知道这个失业率数据是假的,所以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从不把失业率作为考量依据。当然,经济学界、投资界、企业界甚至民间,都清楚这一点——
中国的失业率,是假的。
- 失业率,如何造的假?
按理说,失业率是量化的,有客观衡量标准,不容易被遮掩,不可能造假。而且,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就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称,中国的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定义与国际劳工组织标准相一致,调查失业率具有国际可比性。
既然国家统计局局长认为中国的调查失业率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那么,为何奥肯定律在其他国家有效,而在中国就失效了呢?其他国家失业率与经济波动高度负相关,中国失业率与经济波动怎么就没有相关性了呢?这个假是怎么造出来的?
且按照局长所说的国际可比性,对比一下美国和中国的失业率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先看看,美国的失业率是怎么来的。
在美国,官方采用并定期公布的是U3失业率,即调查某一时期内符合劳动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群中,积极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群比例。每个月,美国劳工部下的劳工调查局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约110,000人(60,000个家庭)的调查获得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公布。在指标计算中,过去四周内积极寻找工作但不能马上开始工作的人口被定义为失业人口,其中不包括年龄不满16岁的个人,正在部队服兵役的士兵,监狱服刑人员和精神病院患者,也不包括找不到工作而不再找工作者。
美国政府采用的这个U3失业率一直受到多方强烈批评,认为没有反映当前失业的真实状况。许多经济学家认为,U6失业率比U3失业率更准确。U6失业率,不仅包括了主动找工作的失业者,还包括了气馁的失业人员,即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其他原因声称不再找工作的失业者,这些失业者在U3中是不计入失业者统计中的。另外,U3中兼职或临时工作的个人被认为是被雇佣状态而不包括在统计数据中。显然,U6比U3的数值更大,更有意义,因为它涵盖了更大比例的失业人口。比如,在2020年9月,由于流感大流行的影响仍然存在,美国U-3的失业率为7.7%,而U-6的失业率为12.4%。
再来看,中国的失业率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调查失业率,由国家统计局分布全国的城市调查队伍执行,全国每月调查约12万户, 涵盖家庭户和集体户,样本覆盖中国所有市(地、州、盟)和约1800个县(市、区、旗),数据采集依托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系统进行,每月由1万多名调查员利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入户实时采集数据,通过网络直接报送国家统计局。此外,中国官方自称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的定义与国际劳工组织,与美国的定义基本相同。失业人口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所以,中国的失业率用的也是U3,虽然样本量无法与美国相比,但官方自认为与美国口径大体相似,统计方法也不落后。
既然调查方法、口径与国际接轨了,在哪儿造假呢?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造假的地方太多了,且不说样本量、入户调查偏差等等实际操作中的“猫腻”,仅举三个点:
第一个点,年龄。
美国的失业人员年龄是16岁以上,无上限。2018年以前,中国的失业人员年龄下限也是16岁,但上限比美国低得多,即男性不满60岁,女性不满50岁。2018年实行调查失业率后,理论上无论是登记失业率,还是调查失业率,失业者年龄都无上限限制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仍然按照以前年龄上限掌握。
显然,这种情况下统计出来的失业率数值偏低。
第二个点,登记失业。
2018年以前,中国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而不是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率较登记失业率更高。在失业登记制度下,只登记当地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不予登记,仅此一点,登记失业率就成为一个不能反映真实失业状况的假数据。另外,到当地人社部门登记的符合失业条件的人员被统计为失业人员,没有登记的不被统计为失业人员。没有失业登记的人员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不了解有关政策的,有的是害怕失业登记对自己就业不利的,有的是没有来得及登记的,有的是因为登记手续繁琐而放弃的,有的确实不符合登记要求的,有的地方则硕士以上失业不给登记的。由于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施政业绩又影响民政部门(以后划归社保部门)的资金使用,最终数据不得不妥协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数值,最终成为按照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要求“编制”出的假指标。
所以,登记失业率这种方法一直受到广泛的批评,被认为根本不能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2018年以后,中国官方宣称开始与国际接轨,新增了调查失业率,并且在每月同时公布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但是,由于官方不愿意承认之前的登记失业率是假数据,根本不能反映真实失业状况的事实,为了平滑过渡,新采用的调查失业率也不敢比登记失业率出现较大变化,后者不得否定前者,以免以前长期存在的失业率不真实问题暴露。即使在2018年以前,调查失业率内部运行期间(国家统计局进行了调查失业率调查和统计,但不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调查失业率比登记失业率数值高一倍甚至更多,为了让以前的假数据不露底,更为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安居乐业,人人有工作,失业率比西方国家低许多,人为压低数据,将调查失业率向登记失业率靠拢。2018年,实行调查失业率的第一年,全国调查失业率为4.9%,登记失业率为3.8%,调查失业率比登记失业率仅仅高了1.1%。2019年高1.6%,2020年高1.0%,2021年高1.1%。
显然,登记失业率数值是不真实的,出于路径依赖,新推出的调查失业率继续错了下去。
第三,只统计城镇失业。
注意,中国至今还没有全国失业率数据。中国官方发布和采用的失业率,从来不是全国失业率,而仅仅是城镇失业率。2018年以前官方统计并公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2018年以后,同时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这两个失业率数据都只包括城镇,不包括农村,并不是覆盖城镇和农村的全国调查失业率。中国的就业人口统计,一是将生活在农村的所有16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不管就业没有就业,统统算作就业,全部计入就业人口。二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失业回乡,即使回乡没有工作也不计入失业人口,回乡就算就业人口。也就是,直至今天,在中国官方眼里,城镇人口算人,农村人口不算人,城镇人口失业了算失业,农村人口失业了不算失业。一句话,只要农村人口人在农村,就统统算作就业,中国农村即使有再多的失业人口,也被认为是没有失业。
2021年,中国就业人口7.7亿,其中农民工2.9亿,外出务工1.7亿,本地务工1.2亿,再加上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2亿农民,占到中国全部就业人数的半数以上,如果这一群体的失业没有很好的纳入统计,无论登记失业率还是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当然都存在重大缺陷的,最终数据当然严重失实。此外,由于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无固定居所,失业时流动性很大,城镇失业调查时也常常被遗漏,降低了失业人口数据。
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一直受到强烈质疑。学者或机构对中国的真实失业率的估算最低8%,最高达30%,比官方公布的失业率高出1-6倍。2008年,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4.0%,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前院长、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专家组成员曾湘泉教授曾提到,在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内部运行期间,调查失业率均超过20%,2008年第四季度更高达24%,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8年城镇4%登记失业率的6倍。2020年4月,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美国、欧元区的失业率都和经济周期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中国的两套失业率指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都不高,明显背离经济形势。李迅雷团队测算出,2020年3月由于新增失业人数可能已经超过7000万,对应的失业率大概在20.5%。而官方公布的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仅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李迅雷团队的失业率数据比官方失业率数据高近5倍,或者说,官方将中国的失业率人为压低到真实数据的近五分之一。
中国境外的机构也有同样看法。2008年,台湾经济学家测算中国大陆失业率在30%以上,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在34.3%。2018年,英国金融顾问机构Fathom Consulting分析认为,中国真正的失业率比官方数字高3倍以上。
- 为何要造假?
造假有收益。
按理说,在当今世界,失业,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失业,是一种无奈的现代文明,古代人是不可能有失业的,每个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尚且食不果腹,怎么会失业呢?随着近代的工业革命,工厂、公司、产业工人的出现,失业才出现了。在西方,曾经长期对失业者怀有敌意,认为一个好端端的健全人不去工作,是懒惰者,不值得同情和帮助。17-18世纪,英国曾经制定法律,将失业者作为游手好闲之徒抓起来关监狱。在美国,某些州在十九世纪还有对失业者怀有敌意的法律,甚至今天,一些极右翼人士还坚决反对政府花钱帮助失业者,认为失业救济就是养懒人。
后来,西方开始把失业看成是一种与企业经营、市场波动、经济危机相伴随的社会现象,把失业者看成是不走运的倒霉蛋而不是游手好闲者。17世纪初英国的《济贫法》已经对失业者开始救助,19世纪末德国开始推行失业保险,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开始建立对失业者救助制度。二战以后,对失业者进行救助和降低失业率成为各国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民主国家每次大选中都要在如何减少失业和失业者救济方面争吵不休,失业率更是成为衡量执政水平的核心指标——谁执政期间失业率低,就是领导得好,失业率高,就是领导得不好。所以,无论在大选期间还是执政期间,对候选人而言,失业率要么成为痛处,要么成为炫耀的资本。
今天,全世界的经济学家、投资家和民主国家的政府,都把失业率看成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之一,货币政策和投资决策的风向标,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失业率数据必须真实、真实、再真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中国官方却长期认为,失业率一旦真实,就会不堪设想,甚至,长期对失业讳莫如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中国官方自称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失业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只要实行了公有制,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或至少是社会主义,失业就自然消失了。根据这个马克思主义原教旨,在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宣传口径中,失业就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特有的丑恶现象,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绝不可能出现失业的。1958年,中国官方在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同时,向世界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消灭了失业”——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了,理所当然地不存在失业了,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的成就。从此,官方不再承认中国存在失业,失业成为中国官方的私处,被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了,谁也不能掀开,甚至失业这个词,都不得提起,更不用说失业率、失业救济等等。不管现实中有多少失业,都不承认中国存在失业。不存在失业,或者说不承认存在失业,更或者说不许说存在失业,成为官方长期的政治纪律。撒谎,造假成为铁的纪律。
当然,这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举,现代社会怎么可能不存在失业呢?但是,在永远“伟光正”的中国官方那里,“中国不存在失业”的纪律,通过强权强制政府和人们撒谎的纪律被执行了很多年,期间,一些人因触犯这条纪律而遭受处罚。实际的情况是,1949以后的中国社会没有一天不存在失业。存在失业,又不承认,不让说,怎么办呢?在计划经济时期,失业者被称为“盲流”,不但得不到救助,反而当做坏人给抓起来,然后遣返回原籍“劳动改造”。在1978年以后,城镇出现了大量的失业现象,根据纪律不许叫失业,叫“待业”,失业的年轻人叫“待业青年”。企业出现的失业也不得称为失业,叫“下岗”,叫“待岗”。
直到1992年以后,中国官方宣布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实际上长期存在的失业问题才羞羞答答、一点一点地得到官方的承认。1994年开始使用“失业”概念,将“待业登记”改为“失业登记”。1996年开始进行城镇失业、就业统计。1999年出台《失业保险条例》,推出登记失业率。2018年推出城镇调查失业率。
非常清楚,中国官方过去长期否认中国存在失业,今天又每个月用上万名调查员对全国12万户劳神费力地调查和统计,最后却推出一个根本不能反映中国真实失业状况的假失业率,一个“僵尸数据”,不外乎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比正确,决不会错。为了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有工作,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找不到工作,穷困潦倒。为了掩盖中国出现经济萧条、百业凋敝的真相。为了推卸官方救助失业者,降低失业率,改善就业的政治责任。
- 掩耳盗铃可以休矣
中国官方为了维护统治,为了一己之私,用一个连自己都不信的、被阉割了的、不能反映中国失业真实状况的僵尸数据,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已经并且继续给中国社会和中国老百姓带来巨大损害。
一是,中国的失业率,何时能成为中国经济晴雨表之一?
失业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数据之一。失业率不是预测指标,而是一种滞后指标,是经济整体状况的衡量指标,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由于在所有的经济指标中,失业率是每月发布,率先发布,所以被认为是对整个宏观经济状况最为敏感,具有风向标意义上的月度经济指标。所以,失业率指标也被认为是经济指标中”皇冠上的明珠”。失业率是否真实,事关中国经济长期繁荣,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多项重要经济政策,事关政府责任和问责,不是小事。
目前,出于维护统治的私心,中国的失业率处在僵尸状态,实际上是一个废指标,不但不能用,而且还有害,传达错误的经济信号,这是对中国人民的犯罪。
这种状况必须得到纠正。
二是,对农村人口的歧视何时休?
1958年,中国正式实施户籍制度,将居民分成两个等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并以非农业户籍和农业户籍的形式进行分类登记和分类管理。一个人只有具有城镇户籍,才可以在城镇合法居住,并享有工作、粮食供应、子女入学、住房、福利、公费医疗等等,而农村户籍人员,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未经批准不得在城镇居住,也不得工作,子女不得入学,不得享受城镇的社会福利和救助。中国官方用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城镇和农村之间人为制造的不平等,远远超过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种族之间的不平等,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最骇人听闻的制度。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户籍制度慢慢被打破,农村人口被允许进入城镇务工和生活,超过3亿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并在城镇居住和生活,每年都有超过1.7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打工。但是,直至今日,这种基于方便统治的歧视制度仍然没有消除,表现在失业率上,仍然没有把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平等看待,仍然实行着针对农村人口的歧视政策,仍然拿农村人口不当人看,把农村失业人口不计入统计。当然,官方像过去一样,为自己的这种歧视找到许多理由,比如,认为农村人口家里都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无论一直在农村务农的人口还是在城镇务工返乡人口,回到农村总是有活干的,总是饿不死的,所以不能算作失业人口。这样的理由不值一驳,且不说当下许多农村土地流转率很高,有的地区土地流转率超过50%,回乡已经无地可种,即使有地可种,农村留守劳动力足够,加上现在农村种地收入微薄,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城镇尚且失业,农民工失业返乡反而有机会就业?把农村人口排斥在失业统计之外,不是简简单单的统计口径或统计误差问题,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和犯罪。
农村失业人口,何时纳入失业统计?
第三,被“遗漏”的失业者,什么时候能得到救助?
失业率造假,意味着在登记失业、调查失业时,有数千万失业的劳动力没有被计入失业率的数据中。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他们会被忽略。在这些失业者处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关心和救助。失业率造假,不单单使许许多多的失业者,成为一个个消失的数字,更使他们成为这个国家的贱民。甚至,这些被人为“遗漏”的失业者,由于他们的存在,可能会因为给被人为制造出来的靓丽数据,给“大好形势”抹了黑,给各级领导添了麻烦,而被歧视、打压甚至伤害。
在此,我们想问一问中国官方:
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得到一个真实的失业率数据?
什么时候,无论城乡,所有的失业者都能计入失业数据?
什么时候,无论城乡,所有失业者都能得到制度性救助而不是被“遗漏”?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标明光传媒,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