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林祖脉(上)

(大巴山腹地,鸡心岭人家)
祖典的老家是爷爷那辈定居下来的杉树坡老屋。杉树坡是个地名,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中。一面山坡,生长着原生的杉木林,故此当地方言称“沙树爬”(“坡”发音为“爬”)。于家祖先的老房子就坐落在半山腰,坡上山高林密,坡下水清河长。周边绵延几百公里的大山密布原始林,林中大树参天,其他植物因阳光不足生长困难,地面全是厚厚的落叶,踩上去如履棉花垛。这样的地方人们称为“黑老爬”(方言发音)。相距杉树坡六十里的鸡心岭是陕、鄂、渝交界之地,也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有谚云:“登上鸡心岭,一脚踏三省”,又有“鸡鸣一声听三省”的说法。
据相关史料记载:大巴山这一带古时属于庸人活动地域,古庸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堪比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被视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古庸国曾盛极一时,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物产丰富:尤以茶叶,生漆,特别是盐泉资源著称。也有传说称庸人是中国最早开始喝茶的,也就是说茶文化源于庸人;时至今日当地的富硒茶仍声名显赫。又有传言,屈原的先祖伯庸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发生饥荒而起兵攻楚,招致楚国反击伐庸;而其时“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传说久远,无从考查,难成信史。
虽有不同时代属庸、属楚、属秦、属蜀的古远历史,杉树坡所在地的行政管辖区真正单独建县的时间却迟至民国9年,即1920年,迄今尚不足百年。
祖典出生才不到两个月,父亲方端就出远门了,他常年在外读书公干,很少赋闲在家。祖典上面还有一姐一兄,大姐祖美,长兄祖康,一起跟着嗲嗲(音diadia,方言:祖父母)和母亲生活。幼儿时光不紧不慢,家境富有,吃喝不愁。山林中物产丰富,好看好玩的很多。当然原始林中危险也是有的,走兽毒虫,也要时时防范,比如“烂草黄”(华南虎),就是最嚇人的猛兽。长兄祖康还是个吃奶娃娃时,有次被十岁的幺姑抱着出去玩耍,天快黑了两个娃娃还没回家,于是众人打起火把在林中寻找呼唤,发现就在离家不太远的一大兜竹丛中好似在睡觉,赶快叫醒一问,原来是幺姑抱着睡着的小娃在竹丛中休息,一只烂草黄正从旁边经过,幺姑吓得昏了过去,幸亏小娃娃安静地睡着,而那烂草黄大概是吃饱了的,没有怎么样;幺姑却被吓坏了,回家后高烧昏睡了好几天,真是谈虎色变。幺姑后来对自己的孩子讲,在这样的原始林中生活,一项最基本的能力是会上树,这是避开野兽的有效方式。(难怪幺姑后来在北京生活,带孩子去动物园玩耍时从来不肯进狮虎山观看;而且过了花甲之年,爬树还是麻溜地。此是后话)
大巴山的主峰是海拔近3千米的化龙山,气势雄伟。化龙山又名小神农架,也是岚河与南江河的分水岭,杉树坡下流过的是竹溪河,全长近百里,河宽约十米,水流湍急,清澈见底。河水不深,平日可以涉水过河;发大水时须从转弯处的廊桥通过。廊桥是柱、梁、板全木结构,上面有盖瓦可挡风雨,也可供路人歇息。河边溪旁的坝地被用来耕种,主要种植包谷(玉米)和洋芋(土豆),也有少量水田可种稻米,很是珍贵。这一带最多的就是树了,而且多是原始林;满山满岭的冷杉、铁杉、松树、红桦、栎树……从针叶林到阔叶林,更有珙桐、红豆杉、黄杉、连香树、领春木、香果树等珍稀古老树种;也不乏竹林、灌木和高山草甸,放眼望去,林莽绵延,满目青翠。山中植物种类的数量与相距不远的神农架不相上下。特别是还盛产各类中草药四百多种,有很长的种植、贩运药材的历史,史载“无农不药,无地不药”;地道的中药材以葛根、杜仲、黄连、玄参、绞股蓝、云木香、独活等为主,素有“巴山药乡”的美誉。
大巴山腹地,也因珍稀动物的存在而染上许多神秘色彩。除了令人畏惧的烂草黄(华南虎),还有巨大蟒蛇存在,孩子们听老人讲古:遇到过巨蟒,见尾不见首,它在林中摆尾行走时,小臂粗细的树木纷纷折断。稀罕动物还有獐子(学名林麝),因腹部有香囊能产出珍贵药材麝香而著名。再有就是方言叫作“娃娃鱼”的大鲵,因叫声类似小儿啼哭而得名,此物喜静怕吵,而且对生存的水质有极高要求,因而唯有深山老林净水清流才适合它栖居。最令人生畏的动物是传说中的彪,有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不知彪究竟是神话传说般的存在还是已经绝迹的金猫一类的掠食猛兽,百姓相传它比烂草黄还要厉害,竟能在食物链中处于虎豹蛇蟒之上。除了这些珍奇动物,大巴山这一带还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超过二百五十种,各类昆虫六百多种,后来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就达三十多种。
县域内有长度在1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在 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沟274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76条(含南江河)。除小河属于过境河外,其余均发源于县境,汇入南江河,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支流有4条,分别是大曙河、红石河、竹溪河、浪河。南江河属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上游,发源于华坪乡长坪垴界梁子东侧,流域面积1518平方公里,其中县境内1503平方公里,长度4107.公里,汇5平方公里以上一级支流 27条。

鸡心岭周边,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也是川陕鄂渝的重要通道,特别是人称“川盐入川”的古盐道自南向北纵贯全境,直达金州(今安康);在县境内全长153公里。盐泉出自宁厂古镇,有数千年的制盐史。传说在唐尧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所在地。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载:“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历代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秦巴古盐道是一代代“盐背儿”(盐夫)们用血汗铺成的,这些盐道或盘环于悬崖峭壁之上,或蜿蜒于湍流河谷之间。盐道上设有“盐店子”,是盐夫们打尖住宿的地方。据老人们讲古,盐店子地方狭小,睡觉时盐背儿们一个挨着一个侧身而眠,翻身时都得一起动作。盐背儿身背肩扛,跋山涉水日行数十里,将大宁盐巴运往广袤的秦巴大地。盐道上不仅山高道险,不时会有盐背儿坠崖伤亡,还不时有土匪打劫,艰险异常,当地有民谣:“好儿不挑盐,一年当十年。”可谓盐背儿生活的真实写照。

(川盐运输路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古盐道图片来自网络)

(背盐工具——背夹子图片来自网络)

(背盐工具——矮打杵图片来自网络)
(待续,原文发在小号https://mp.weixin.qq.com/s/5ymeNSu6SPH7HNjn1wBe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