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3
image 3

▲2022年9月19日,悼念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照片被放置在英国驻香港领事馆外的鲜花中。 Getty Images
香港观点 《看》 杂志第238期 2022年10月5日
林保华
作者为资深评论家、专栏作家、中共党史学者。曾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中国政经改革。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9月8日以96岁高寿辞世,香港与北京时间是9月9日,与毛泽东翘辫子是同一天,冥冥之中就隐藏了一个中、英不可分割的关系。香港著名艺人罗家英(他也是著名艺人汪明荃的老公)在社交媒体贴出自己在英国驻港总领事馆外的照片,并写上:「她登基,我七岁,这七十年来,英女皇是我的长辈,看着我成长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荫下,人间福地,还有几多个长辈呢?鲜花一束,谨致敬意,万世流芳,大象无形。」

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实感情,也是几乎所有香港人的感情。这种亲英,在九七前不一定代表反中,因为大多数香港人并不反对中国收回香港;只是九七之后,尤其习近平上台之后的倒行逆施,才使亲英与反中连接起来。然而对罗家英这类艺人来说,亲英与反中还是两码事。然而在中共眼里,要「洗刷百年国耻」,当然不容许任何亲英与亲外言行,因为被下定义就是反中,罗家英被中国网民出征也在所难免,就像小粉红出征「台独」艺人那样。

香港曾是人间福地

罗家英说香港是人间福地,一点不假,而且更是中国人的福地。伊莉莎白二世1952年继位,正是1949年中共建国不久,大批中国难民与国民党残兵败将逃来香港,港英都给予收容,最重要是收容一批江浙来的中国企业家,成为后来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949年,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都远不如上海,但是不久就赶上来了。 1955年我从印尼回中国时,全中国只有两座高楼有电梯,一个是广州的爱群大厦有13层楼的电梯,一个是上海28层楼的国际大厦。至于扶手电梯,只有上海南京东路的第一百货公司(「解放」前的大新公司)有,记得文革期间全国大闹无政府主义,许多人找各种理由到上海就是来见识扶手电梯,以搭扶手电梯来开洋荤(国际大厦则是闲人免进)。 1976年我离开上海市仍然如此,但是香港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遍地大楼,每座大楼都有电梯(没有电梯的旧楼叫做「唐楼」,最高大致5层,实在是对「唐」的羞辱)。

1960年大饥荒,又有一大批中国人冲过国境线逃到香港;香港人也寄粮食、副食品、药品等给中国的亲友。我妈妈从遥远的印尼也托香港的服务行业寄食品给我。 1976年我移居香港时,还看到米店与药房有「代寄邮包」的招牌。

1966年后的文革10年,又有大批年轻人偷渡到香港,主要是广东年轻人,连中共创党总书记陈独秀的小女儿也与儿子抱着油桶游到香港。后来连外地人也来偷渡,主要都是靠下海游泳过来。由于人数太多,港英后来采取「抵垒政策」,就是能够进入港九市区的给予居留权,在新界就被抓获的就遣回中国;能够抵达市区的有些是有香港亲友接应,有些是特别聪明敏捷的;这些人到了香港生存能力都比较强,比较容易适应香港生活,避免给社会带来负担。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没落

1970年代初期,为了统战美国对付苏联,毛泽东批准回到中国的侨生可以出境,表示中国有「来去自由」。由于这些侨生离开东南亚原住地时都已被迫宣誓不再回来,因此他们只能滞留在香港,享受香港的自由与法治,这些侨生估计也有十几万人。

这些生力军,加上原来香港人的努力,终于让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在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移居香港的人口就复杂许多,甚至成为权贵的福地。香港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偏向金融与地产两个领域。

在1980年代初中国已经暗示要收回香港以后,唯恐香港人大量移民英国,于是英国国会取消香港英籍人士可以在英国居住的权利,香港人成为在英国没有居留权的「英国海外属土公民」,拿的是「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简称BNO)。虽然六四屠城后英国又批准一批从事敏感行业的香港人也有在英国居住的权利,但是仍然有好多香港人认为英国出卖了香港人,没有承担对香港人的道德责任。

1995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放宽香港人可以申请BNO,当时约有20万人获批,虽然没有居留权,却可以当护照使用,但是中国政府不承认,我就是凭这个护照出入美国与台湾。到近年《港版国安法》在香港实施,大批香港人逃亡,拥有BNO的香港人优先得以在英国居留相当时间,在考虑是否定居,条件还不断放宽,说明英国在弥补当年的错失。

英女王二次访港

伊莉莎白二世访问过香港两次,一次是1975年,一次是1986年。香港中环有一个皇后码头,港督上任卸任都经由此码头上下,女王第一次访问香港也经由这个码头。码头成为受保护一级文物,也是香港人的历史记忆,但是2008年被港共政府拆掉,虽然掀起巨大的反对运动也无效。

后来一次的访问是1984年中英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之后不久,相信是女王为了安定香港人心,而且也可能是来与香港告别的。因为《中英联合声明》严格说对英国是屈辱性的,所以移交政权女王不会来,而由查尔斯王储出席。王储是性情中人,与中共领导人接触后得出他们如同「恐怖蜡像」的结论,其后多次拒绝参与欢迎中共领导人的活动。

女王访问香港,态度亲民,与中共领导人,尤其是习近平来香港的言行乖张大异其趣,因此香港人格外怀念势所必然。女王驾崩后大批香港人涌往英国驻港领事馆鲜花签署吊唁册怀念,排队四、五个小时在所不惜,也是借此「合法」的表达对中共的憎恶。中共明白这点,借党报批判香港人的「恋殖」情怀。香港人的确恋殖,恋的是英殖而非中殖,才引发中共的酸葡萄心理。因为英殖代表的是香港的自由法治繁荣安定,中殖代表的是独裁专制、红色恐怖,乃至近来的「核酸盛世」。

也是九七后,香港情况每况愈下,一直到《港版国安法》的实施与香港人的逃亡。女王在整整70年里见证了香港从进步繁荣到衰败沉沦的整个过程。伊莉莎白二世的宝石皇冠将继续陪伴着她下葬而永存,香港东方之珠的消失却是无形的。她的辞世,象征香港自由繁荣时代最后的结束。

https://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36261761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