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解释什么是「亲、戚、朋、友」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

原来,有血缘关系的叫「亲」;通过婚姻关系的叫「戚」;利益相同的叫「朋」;心灵相通的才叫做「友」。

比如说姑姑、舅舅、姨妈都有血缘关系,是「亲」;姑父、舅妈、姨丈没有血缘关系,是「戚」。

身份、交际、利益基本上一致的一群人,叫「朋」。我们常常出席一些饭局,看到「交杯换盏,斛光交错」。大家在谈生意、拉关系的场面。称为「高朋满座」,而不说「高友满座」。

而两人在一起时,心灵相通、无话不谈、相互欣赏,成为知已,叫「友」。因此,有所谓的「知心好友」,而无「知心好朋」一说。

这篇文章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

「亲」和「戚」虽然是同一家人,但最容易发生利益冲突。我们经常看到兄弟之间为争夺家产而翻脸,婆媳之间出现矛盾无法调和的事情。

这种事情是全世界各国共通的,在日本也一样。我年轻时刚当记者的时候跑过几年警察线,采访过十几起杀人案件,其中大概有一半左右是家人之间的矛盾酿成的悲剧。

对岸和台湾的一部分统派人士,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两岸一家亲」,说两岸的华人从血缘上,广义上可以称为「一家人」,但同是一家人并不代表没有矛盾,也不见得非要住在一起。

同时,现在两岸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不能称为「朋」;也绝非互相信任、无话不谈的关系,所以也不是「友」。

现在的两岸,或许可以说是亲戚关系,但绝对不是朋友。相反,欧洲的立陶宛、捷克等国家,纷纷力挺台湾。主要是因为他们反对霸权、支持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这些国家和台湾,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所以可以称之为「朋」。将来也有机会发展成为「友」。

而日本、美国已经和台湾交往多年,既有共同利益,在很多地方也和台湾「推心置腹、视同莫逆」。现在和台湾的关系或许可以说是「朋」和「友」之间。

当然,因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日美还有很多的做法,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需要大家继续努力。希望台湾的「友人」越来越多。

—作者脸书

标题编者加

photo 2022 11 10 16 22 30
图片来自网路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