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锦 / 联合报 聨副 2022/10/14 第7554期
「蒋中正之文胆」陈布雷(左图)、「毛泽东得力助手」田家英(右图)。图∕取自维基
从前有帝王就有臣子,现代有领导人就有干部。帝王和领导人应该怎么做?臣子和干部应该怎么做?都要有些规范才是。规范当然有,远在战国时期的荀子,既写过《君道》,也写过《臣道》。他谈君道: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
君主或领导人只有一二人,而臣子或干部则有成百上千或上万人,他们对政务推动和国家前途,可能影响更大。故荀子对臣道说得更剀切:
(臣下对君主有「劝谏」、「苦诤」、「辅助」、「匡正」和「拂」的功能)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而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重点是最后一句话,「从道不从君」。意思就是「依从正确的原则做事,而不是依从国君的主张做事」。
这事不容易,尤其是君王的「近臣」。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近代中国两位最有权势的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他们的两位智囊秘书,就有点「从道不从君」的意味。
先说蒋的陈布雷。
陈布雷原在新闻界。后为蒋介石延揽入幕。蒋不仅文字上的事依靠他,政务上的事也借重他。他担任蒋的侍从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和军委会副秘书长。手握重权,却从不弄权。尤其生活之俭朴克己,在当时浮华奢靡的政界,是立懦廉顽的榜样。
1948年11月14日清晨,南京城内爆出一条惊人的消息,「中央日报」第二版以三栏长题报导,陈布雷于昨日上午八时,以心脏病突然逝世。
南京城掀起一阵议论和传言:
唉!辽渖会战失利,徐蚌会战前途凶险,国军在东北、华北都吃了败仗。陈老夫子是不是感到半壁江山岌岌可危了?
听说陈老夫子向总统进忠谏,总统发脾气了,打了陈老夫子一个耳光,陈老夫子羞愧交加,便吞安眠药自杀了。
11月18日「中央社」发布消息:陈布雷不是死于心脏病突发,而是自杀身亡。
布雷先生素患神经衰弱,以致常苦于失眠,每夜必服安眠药三片始能入睡,有时于夜半醒来,再服数片,始能略睡,晨起总在上午7时左右。本月13日至上午10时,尚未见起,秘书蒋君章推门进入卧室,见布雷先生面色有异,急请总统府医官陈广煜、熊丸救治,两医官判断布雷先生系服安眠药过量,其心脏已于两小时前停止跳动。
其时,蒋秘书于布雷先生卧榻枕旁,发现遗书一封,嘱其不必召医救治,并嘱其慎重发表消息,不可因此举而使反动派捏造谣言。蒋秘书即遵守遗言,发表先生因失眠症及心脏衰弱逝世。陈氏家属及秘书随从检点遗物,又于公文箧中发现上总裁书二纸,及分致诸友人,及留交陈夫人及公子之书信,均先后分别呈送。
陈布雷在留给秘书的信中,一再表明:物价日高,务必薄殓、薄棺、薄埋。他还说,□下新皮箱内,尚有金圆券700元,嘱赠陶副官300元。
位高权重,却两袖清风,在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中是罕见的,因为当时米价已合金圆券三百几十元一石了。
11月13日上午听到陈布雷死讯,蒋介石面色发白,随即取消了当天会议。走到陈布雷卧室,面对他的遗容,默默无言。随后,宋美龄在陶希圣的陪同下走到陈布雷卧榻旁,泪流满面。
陈布雷遗体于11月15日在南京中国殡仪馆大殓,遗书在11月24日后公开发表。其中自以给蒋介石的一封最为重要:
介公总裁钧鉴:
布雷追随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应承当,以期无负教诲。但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实已不堪勉强支持,值此党国最艰危之时期,而自验近来身心已毫无可以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尸位,使公误以为尚有一可供驱使之部下,因而贻害公务,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凡此狂愚之思想,纯系心理之失常,读公昔在黄埔斥责自杀之训词,深感此举为万万无可谅恕之罪恶,实无面目再求宥谅,纵有百功,亦不能掩此一眚,况自问平生实无丝毫贡献可言乎?天佑中国,必能转危为安,惟公善保政躬,颐养天和,以保障三民主义之成功,而庇护我四亿五千万之同胞。回忆许身麾下,本置生死于度外,岂料今日,乃以毕生尽瘁之初衷,而蹈此极不负责之结局,书生无用,负国负公,真不知何词以能解也。夫人前并致敬意。
部属 □布雷 负罪谨上
陈布雷给随身副官陶永标留下一封信,托付后事。陶永标有一段回忆:
布雷先生做了半辈子官,而且是大官,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从不搞特权,生活上清苦俭约,抗战时在重庆的伙食尤其简单,同部属同桌吃饭,衣着朴素,人所共见,房间里家具装饰也很简单,会客室中只有三把旧沙发,配给他用的汽车,从不许家人使用。
陈布雷最小女儿陈琏是共产党员,不久前被逮捕,可能更使他心力交瘁。陈琏1919年生,成年后曾在西南联大读书,与同学袁永熙结婚。1939年7月加入共产党,积极参加活动,1947年8月24日被国府情治单位破获,集体逮捕。因为她的家庭背景,签报最高当局处理,蒋介石批示交陈布雷领回管教。陈居中枢要位,女儿竟是共产党,据说这事对他刺激很大。
中共建政后,陈琏曾任共青团少年儿童部部长。1956年被划为「右派」,与袁永熙离婚,文革时被批为「叛徒」,在上海跳楼自杀。
在台湾曾任民进党要职的陈师孟,是陈布雷的孙子,「师孟」这个名字也是陈布雷取的。一家三代,各有自己的政治信仰。
关于陈布雷的自杀,蒋介石机要秘书周宏涛2003年9月15日有一段口述回忆:
多年后,蒋公才亲口说出,陈布雷的自杀,是因为外间散布蒋公即将下野的谣言之故。陈布雷当时留下两封遗书给蒋公,第二封遗书中这么写着:「今我所闻所见于一般老百姓之中毒素宣传以散播关于公之谣言诬蔑者,不知凡几,回忆在渝,当(民国)三十二年时,公即命注意敌人之反宣传,而四五年来,布雷实毫未尽力以挽回此恶毒之宣传,即此一端,已万万无可自恕自全之理。」
陈所谓之「谣言」,是指要蒋下野的事。徐蚌会战期间,桂系要求蒋交出领导权,陈布雷为此忧愤不已。
11月28日,距陈布雷自杀不过半个月,在一个小规模会议上,蒋介石对高级文武官员说:
有人曾经对我建言,要让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加上夫人宋美龄,拿出五亿美元,用于国家。这是什么话!宋子文有什么钱,孔祥熙有什么钱,至于夫人,那就更没有钱了。所以,散布这个言论,不管怎么说,只会给党国带来危害,有利于共产党!
蒋介石虽然没有讲明建言者是谁,大家都听闻也相信是陈布雷。这也更使人认识陈布雷坚守忠谏的「臣道」。如果他心中只有领袖而无国家,会说这样的话吗?
田家英,在台湾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当年在大陆他可是一颗「政治明星」,毛泽东「四大秘书」之一,标准的「近臣」。只是因为心存百姓,想说真话,最后未得善终。
田家英192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3岁丧父,9岁丧母,11岁因为家贫被迫辍学,在哥嫂的成都药铺当学徒。他从小喜欢读书,辍学之后,依仗一本字典,通读了《资治通鉴》、《史记》和许多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并且在床头书写了一副对联:「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虽然狂了一些,总是有点志气。
1935年,13岁的田家英就在报刊杂志坚持不断地发表文章,在四川被誉为「神童」。
田家英在中学时开始接近共产党,参加了共产党抗日救亡团体「海燕社」,因此而被学校开除。1938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任中共陕北公学总支秘书、历史教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毕业后留在马列学院「中国问题研究所」工作。
1941年,田家英被选入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后又调往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编写小学课本。1946年,田家英被毛泽东看中,聘为其子毛岸英的家庭教师。
1948年,田家英在胡乔木的推荐下成为毛泽东的日常秘书。1954年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负责秘书室的工作。
田家英参与了《毛泽东选集》一到四卷的编辑,主要负责注释的撰写。并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毛泽东诗词等的编写,并主笔草拟中共八大上毛泽东的开幕词。
在毛泽东的「四大秘书」中,田家英与毛关系最为密切、最受信任。他掌管毛的印章、个人存款、和亲友来往信件。毛泽东自恃文采风流,演讲不假他人撰稿,只有时让田家英代笔。
这样一颗政治明星,「不幸」有说实话的自我期许。1959年庐山会议整肃彭德怀,田家英同情彭,支持彭的万言书,毛虽批他「右倾」,但还是维护了他。1961年毛指派他去农村调查,看到农民饥馑的惨状,他当场下泪。回来在餐桌上写道:「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他向毛泽东从实汇报,认为「亩产万斤」不可能,支持「包产到户」,批评「大跃进」,引起毛泽东不满,两人关系出现裂痕。
1965年12月,毛到上海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酝酿发动文革。29日上午,毛找陈伯达、田家英、胡绳、艾思奇、关锋开会,讲了很多话:
最近有两篇很轰动的文章,一是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是戚本禹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戚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有点名。姚的文章也好,对戏剧界、历史界和哲学界震动很大,缺点是没有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庆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田家英眼见一场政治大风暴刮起来,心所谓危,在纪录上把毛的这段话删掉了。删掉了也压不住争权祸根的文革,田家英以「窜改毛主席著作」的大罪受「停职检查」,他接到通知,当夜自尽尸谏。
在党的大路线、大方针有错误时,像陈布雷和田家英这样有「勇气」的人,在台湾找得到吗?
自杀也许不值得提倡,但在某些时刻,总也是一种人格的表现。惯常批判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人会说,一只燕子不能代表春天。这话不错;但是,一只燕子都没有,则春天绝对渺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