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世纪前,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一章点明:「政治目的是战争最初的动机,它是一种尺度,衡量战争行为应达到何种目标,以及应使用多少力量。」(引自左岸文化2019版《战争论》上,39页。)近年来各方智库与战略分析师一再断言「台海终有一战」,那么,首先要问的,当然是引发这一战的政治目的。
中国的政治目的非常单纯:如何用最小代价侵略并占领台湾?除了中国总爱宣称的「自古以来」,台湾的外汇存底、先进科技工业实力,更是中国垂涎已久的重大利益;此外,台湾海峡内海化,让中国得以突破第一岛链,终能与美国在太平洋一争雄长。对中国人来说,若能做到,做梦也会笑!
从2021年一篇对习近平近年来165篇讲稿的分析结果来看,尽管台湾问题并非习近平认定的当务之急,但采用武力侵略台湾的倾向,已经高过和平发展。
台湾人对于可能的战争立场严重分歧
相对的,台湾这边对于这场可能战争的政治面向,显得庞杂混乱。
首先,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统治过台湾的历史事实,「统一」的说法显然不合逻辑。假设真有那一天,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只要中国治权及于台湾,都是侵略!不过,我相信,以上说法,大概有一半台湾人不接受。
因为,台湾必须面对第二点:我们仍然使用《中华民国宪法》,而增修条文前言第一句「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就死锁了将中国的各种明暗攻击视为侵略的可能;毕竟,连我们的宪法都在为统一服务,也难怪大家会把侵略说成统一。
而政党的政治立足点差异,导致了国防建设上的态度歧异。以最基本的国防智库为例,2010年马总统任内成立「国防智库筹备处」,却直到蔡总统上任后,2016年才开始积极运作,2018年终于成立「国防安全研究院」;2021年《国防报告书》里面关于印太战略、中共威胁、台湾安全评估等章节,基本沿袭了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之一《2021 印太区域安全情势评估报告》。
图片来源:路透社/达志影像
每年的《国防报告书》如果能交给国安会,增加其他面向,例如经济、社会、资安等等国安议题研究,或许可以成为吴怡农大力提倡的「国家安全政策指导文件体系」。
此外,政府文件的传播,或许也有必要用力强化;和大家密切相关的《国防报告书》,每年有多少人会看呢?读一两百页或许困难,既然已经有精简版、漫画版,传播的效果如何呢?
「到底为谁而战」成为台湾难题
然而,在立场迥异的两大政党很可能轮替执政的背景下,台湾的国防建设往往遇到类似设立国防安全研究院的状况:消极搁置与积极运作;这造成了台湾特殊的第三点:国家认同与为谁而战?
许多独派人士(例如我)对于蔡总统「中华民国台湾」的维持现状说法,实际上很不满意;但若盱衡国际情势与国内民意,这应该是现阶段最能获得认同的主张;但这种国家定位模糊化的口号,很可能弱化了凝聚共同体意识的力量。
从2022年的地方选举可以看出,台湾内部无论媒体、网络、耳语,都充斥着敌我不分、似是而非的言论;各种抹黑谣言,往往变成头条新闻。这些认知战产生的垃圾讯息之所以有效,正源于对台湾的定位模糊,导致很多台湾人不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成想要吞并侵略台湾的敌国,反而视为父祖之邦。
基本上,只要一天不能确立台湾共同体意识,就一天无法强力抵抗来自中国的认知战。现在这种状况,造成了执政党对兵役制度此一最基础国防建设的棘手两难:一方面,不延长兵役,恐将影响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延长兵役,怕会成为嫌恶政策,导致执政党未来国家级选举大败。
然而,就如几位立委所言,基于《兵役法》规范,既然国家安全需要延役,那就越早公布越好。日前传闻,由于府、院不满国防部提出的训练方案,要国防部重拟方案;更有传言说,由于国防部拟定的几种训练项目过于老旧,引发争议。这些老旧项目,以刺枪术最为人知。
服过义务役的人大概都练过刺枪术,也大概都会怀疑,现代战争中,有多少机会和敌人打到面对面?而肉博时,刺枪术和格斗技哪种更有效?哪种更能锻炼体魄?从美军2010年起取消刺枪术训练,改训格斗技,前述问题的答案就不用多说了。不过,主导兵役制度的官员们,似乎有不同见解。
对现行兵役训练方式有疑虑
事实上,训练内容与训练项目,恰好就是国人对兵役制度的最大疑虑。
很多人说,当兵期间不过就是割草、扫地而已。在役期长达两年的时代,服役时,除了下基地期间可以全心全意操练战技外,回到驻地往往都只在混而已。所以那个时候军中说法:没下过基地就没资格称老鸟。
对台湾人来说,当兵意愿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浪费时间,花了时间,却甚么都没得到。国防部确实必须好好思考,现代战争需要的是哪种官兵?需要的是哪种训练?能不能跟上时代?就以练体魄为例,刺枪术比得上健身重训?
就像很多人建议的,还不如干脆聘请美军顾问,让他们设计训练内容。毕竟,少子化的台湾,每个能当兵的人都很珍贵,让他们服役时能有收获,不浪费时间,对台湾的未来很重要。
对执政党来说,现在已经是必须破釜沉舟的时候了,就让兵役制度改革当成下定决心的第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