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李筱峰 2021 年 11 月出版《小瘋人生 李筱峰69回憶錄》,紀錄其學思歷程與民主自由的追尋之路。   圖:翻攝自李筱峰臉書(資料照)

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李筱峰 2021 年 11 月出版《小疯人生 李筱峰69回忆录》,纪录其学思历程与民主自由的追寻之路。   图:翻摄自李筱峰脸书(资料照)

由于视力太差,已经很少看书了,要看也是放慢节奏,看看停停。因此李筱峰教授的回忆录虽然非看不可,也拖了大概有半年才看完。为什么非看不可?因为他与我都是台湾青年反共救国团的创团人,可说理念非常接近;他与我又是同在一家媒体写时评的「同文」;我们还都是史时评兼史评的两栖类生物。

筱峰的回忆录《小疯人生》在 2021 年 11 月出版,我的回忆录《我的杂种人生》仅早两年出版,基本同期。在学术上有「比较文学」,在看完他的回忆录后,就想写点东西把我们的异同比较一下,但不是比较写作的题材选择或者不同技巧,我没有那个本事,我只是比较我们两个的不同人生而产生的一些联想,虽是比较,却不是论文,只是随笔,随性之笔。然而拖了几个月才看完的书,再拖几个月才写动键盘,许多事件与情节忘记了,也无暇重新翻过,这是非常可惜的事,然而到了这个年纪,也没办法了。

我与筱峰现在同处于台湾,我们也都是「杂种」(我至少是闽越、蒙、满,可能还有图博;他是闽越、南岛、印度);然而彼此经历大有不同,他是「土生土长」,我则四海漂泊最后落叶台湾;他的经历是「小疯」,我的经历犹如「中疯」,脑子被共产党麻痹,经历了多次的「离家背井」。筱峰看了很多书,学术有成,著作等身;我则胜在阅历,可以随意涂鸦,却由于缺少理论根基,难于提升到高层次学术。

这次九合一选举闹出论文抄袭的多宗案件,真假难辨,可能拉到诚信不够者,但也可能冤枉努力上进的人。我想到自己与筱峰,这种问题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筱峰是推辞不做官,需要什么论文来标榜自己?而我从来讨厌繁文缛节与官威官伪,做回自由自在的自己最好。筱峰就是不写学位论文,他平时发表的长短论文已经汗牛充栋,不可能认为他会去抄袭别人,只会想到有没有人抄袭他;我虽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位,却说来惭愧,没有写过毕业论文,共产党搞集体创作,我们落后分子只有举手同意的义务,没有做主角的权利。手上一则文凭,在香港找几个工作也根本没有拿出来过,因为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我平时发表的文章已经代替了文凭。李嘉诚没有什么文凭,却是第一号的「中国通」,最早从中国与香港撤出资金,他是真正的「荣誉博士」。

但我不因此而贬低论文的价值与书本知识的重要,而是不要盲目崇拜。我在小疯回忆录中看到他看了那样多的书,真是非常羡慕,不但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还从课外学到不少东西,例如他读高中时从附近的书店,看到过期的雷震的《自由中国》杂志,补上了他在「正规教育」中的空白。

而我,连大学里本来规定必修的课程都因为搞政治运动及提前毕业而删掉了。例如中国历史只学到唐朝就因为大跃进跳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的近代史;世界历史只学完中世纪史就跳到 1848 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还没有老师来教要我们自学。

1960 年毕业的我,在 1975 年从地下渠道借到当时内部出版的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才知道原来还有个苏联与芬兰的战争。因为中学里没有学到,苏联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有西班牙内战却没有苏芬战争。与我差不多年次的王丹妈妈王凌云,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临毕业前,校方给他们恶补遗漏的课程,而我的中国人民大学,却是「革命需要」提前一年毕业,简直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从表面看来,筱峰是台湾史教授,我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生,对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的认识应该是我比他深厚,可是却不然,他的根基比我扎实许多。这与他的家学渊源有关,我的家庭则是相当西化,出现我这个逆子变成不中不西的半吊子。当然后来国民党党国教育也重视中华文化,而我在就学时候则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我选修的古文课半年就停了,就是几篇《古文观止》,自己看,也会慢慢懂。

筱峰可以吟唱中国古诗词,我在印度尼西亚的中学只学过一堂课的平仄声还难以分辨,在大学时又号召「厚今薄古」,谁敢钻到故纸堆里?现在情况如何我不清楚,我那一代文科生,没有几个能够吟唱古诗词的。所以筱峰敢于在这个领域挑战对中华文化自命不凡的统派人士而没有人敢应战。

我知道自己的短处,所以尽量阅读课外书籍(在当时中国,这也是犯忌的),但是始终不及“科班”的全面全套。尤其到了香港,眼前一片过去听也没有听到过的,例如以前完全不知道的弗洛伊德;就是西方电影也有 20 年不看,完全无知,也买了相关书籍来看,以填充自己的知识。但是忙于为五斗米折腰,没有时间进修,只能走近路,没法看原著,就看人家介绍的「二手」货,当然也得多看多想,不能轻信某方之言。但是我始终喜欢看书、看报,只要自己不懂的越要看,看懂了,自己的思想就提升了一级。这个我得到的东西,别人拿不走,是我真正的「私有财产」,共产党抢不走,它甚至不知道我有多少这些“财产”,这才是我得意之处。所以现在我看到盲目相信靠网络转来转去的片面消息简讯,比“尽信书不如不信书”更加令人忧虑。

我的回忆录写得比较简单,有些只有骨头没有血肉,吴叡人直言有些部分为何这样「冷」?的确如此,即使如此已经30多万字,再多没人敢买敢看了,我只要把事实记录下来,不加评论,有兴趣的读者会自己再去探索。而我,只要还活着,还写东西,我也会在其他文章中增加其血肉;如果有人访问我记录下来更好,因为我再写的精力也不多了。

《小疯人生》有上中下三部,正是我担心的,读者看了会怕。掏几百块钱吃一餐饭太容易了,掏几百块钱买一本书可是难啊,即使一个月才买一次。一顿饭一小时吃光光,一本书一天看不完,有时一周、一月,如果是高价值书籍或工具书,还一生受用。

米粒是粒粒皆辛苦,文字即使不是字字珠玑,也是字字皆结晶。尤其是货真价实的回忆录,难道不是人生的结晶?甚至是血汗的结晶。精神食粮的地位远远不如物质食粮,从多家书店的关门大吉可知。然而知识就是力量,当它转化为力量时,一本书也可能造成翻天覆地的后果。要不,中国怎么会有那样多禁书?连「自由港」的香港也在禁了。

筱峰的书有许多个人经历,尤其对许多人物的描述,让我了解台湾文化教育学术界与党外及现代民主运动时期的一些细节与各式人物,例如开除他的当时政大校长李元簇就与我后来从报章上看到的不一样,筱峰与李敖的相识与交往过程的反复也很有趣。更有价值的是对若干专题的论述精要,除了他参与运动时写的许多重要论述全文影印,还包括例如该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如何正确认识族群与统独问题等,彼此都可以单独出版一些小册子方便阅读,藏在这一巨册里不容易寻宝。

看过一些政客的回忆录,都在吹嘘自己一贯走来如何正确,这都是吹牛与欺骗,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认识都是随着经历成长、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甚至兑变,例如筱峰原来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也是大中华主义者,慢慢接受自由民主观念再支持台独,这里有自我批评,这种回忆录才是可信的。

我的反复更是激烈,可谓一回头已是百年身,且不说到了自由世界以后,还一直经过对左、右思潮的洗礼与比较,至今仍然在不断变化之中。人,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那种自以为是,自以为永远正确而自我膨胀的人,交朋友都浪费时间。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