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

引言

2015年,一个中国医学界的女性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自信、从容地接过“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奖杯,向全世界分享她的医学经验和人生智慧。

作为第一个获得“科学诺贝尔奖”的大陆人,屠呦呦迅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可是,没人知道,她提取的、并因之获奖的“青蒿素”早于这个奖杯足足40年!

在这迟到的40年里,屠呦呦早已宠辱不惊。

因为,就在4年前,曾有一些国内的同行质疑说:她不应该获得另一个重要性的奖杯,功劳不应该归于她个人。

而4年后,当诺奖的奖杯送到她手里时,这个争议再次浮沉!

如果他们的争议被重视,屠呦呦将与诺奖无缘……那么,他们为何这么说呢?

没有谁的成功天生就会受到眷顾,除了那些持之以恒、向真理进发的人。

01被“拉斯克奖”挑中,祸起萧墙

屠呦呦,这个在2011年之前还默默无闻的中国名字,却被美国的“拉斯克奖”挑中。

“她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美国“拉斯克奖”的致辞

当安东尼.福奇把拉斯克奖杯交到屠呦呦手中时,这位美国医学界的传奇人物,郑重地向在场的众人说道:“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她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

拉斯克奖素来有“美国诺贝奖”之称,它被授予一个中国的医学家,本身就不可思议,更何况,还特别针对的是不被西方人所了解的中医领域?

当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国内大部分同行认为理所当然,可西方的医学界却因此掀起轩然大波。

因为,她获奖的理由是发现了“青蒿素”,一个显然来自中医领域的医学名词。

一直以来,在西方人眼里,“中医”是一种神奇但却无法使用逻辑、数据进行推导的医学体系。这对以“物质存在”为基础的西方科学来说,不可理解。

但是,青蒿素的出现却使得世上数亿人免于被疟疾侵袭,并因此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因此,尽管西方人对屠呦呦和她发明的“青蒿素”的作用机制不理解,但是在看到“青蒿素”的巨大作用后,西方同行表现出了少有的沉默,没有说三道四。

可是,除了国内的大部分同行对她获奖表示祝贺之外,却有一些嘈杂的声音,不时传出!

有一些同行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之功,不应归于个人所有。

按照“拉斯克奖”的规定,它只能颁发给个人;如果是集体之功,屠呦呦将与诺奖无缘,而这个奖项也将落于外人之手。

似乎,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发生这种令人难以启齿的悲剧!

难道,某些人非要向世人证明,“祸起萧墙”是一种割舍不得的天性?

02谁第一个发现了青蒿素?

在古老的中医书籍中,葛洪曾记载这样的偏方以治疗疟疾,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受此启发,41岁的屠呦呦开始在青蒿中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物质。

在第191次实验中,她和同事一起,成功从青蒿中提取有用的物质,并分离出中性的有效物,和酸性的有毒物。其中,有效物即为“青蒿素”。

因此,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葛洪当年发现了青蒿可以治疗疟疾;屠呦呦从古药方中找到研究的方向,开始批量实验屠呦呦和同事一起,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抗疟疾的“青蒿素”。

这个过程的分辨至关重要,因为,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都要从源头上追溯:谁才是发现“青蒿素”的第一人?

拉斯克奖的评审依据有三个“第一”:

即第一个提出研究方向,第一个提取出有效物质,第一个做临床实验。

在1967年之前,因为西方各大药厂都研制不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而国内南方的疟疾盛行,人民苦之久矣。

为此,周总理特别指示成立“523办公室”,要打一场研发抗疟新药的战役。

500多名科研人员领命而来,但当时的屠呦呦却不在其中。

直到一个熟悉她的医学界朋友,向课题组推荐了屠呦呦,她才进入攻关小组,并通过葛洪的古药方,找到了正确的研发方向。

很显然,屠呦呦在这三个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03为何是屠呦呦?

世人应该会疑惑:葛洪的药方早已记载治疗疟疾的方法,为何只有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其实,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对屠呦呦来说也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是险阻重重!

当屠呦呦第一次成功提取出可以灭杀疟疾的青蒿素后,就开始小批量的生产。可随后提取的青蒿素,疗效大减,甚至完全不起作用!

课题组的成员心都凉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就在大家灰心之际,屠呦呦坚持反复实验,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比对后,细心的她发现了一个别人都没注意到的区别:

后来使用的青蒿来自北方,采取的时间错过了开花期;而此前使用的青蒿,则来自南方,且使用的是开花期的新鲜叶子。

这个区别看起来很大,但是,此前无数代人都没发现,只有屠呦呦发现了!

由此可见,科学实验不仅马虎不得,还需要心细如发的观察力,更需要不骄不躁、专心致志的耐性。否则,谁会发现这其中的细微区别呢?

摸到这些规律后,屠呦呦这才知道,为什么无数代人老在青蒿的门前走“弯路”。

当第一批青蒿素被提炼出来后,屠呦呦却病倒了!

因为大家都走过弯路,就不相信她能取得成功,批量提炼工作就得不到药厂的配合,她只能亲自动手,自己买了7口大缸,在没有通风设备的陋室里制备。由于提取青蒿素使用的药剂得不到挥发,长期凝聚在房间内,她不幸得了中毒性肝炎,满口牙痛,甚至松动脱落。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钟裕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而另一位科学家崔淑莲,也因此患病,不久就去世了!因为无法证明屠呦呦的实验得到了正式的认可,她养病期间的工资还被扣掉30%。–摘自《屠呦呦传》

来自身体的折磨都没打消屠呦呦的信念,也没让她产生任何抱怨,反而执着地沉浸其中。

可是,当她成功制备出第一批完全有效的青蒿素时,却将迎来人生最大的坎坷!

04为证清白,亲自试药

1972年3月8日,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在南京大会上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全场振奋。有关领导当即要求上临床。

可当屠呦呦兴高采烈地回到北京后,不想,一连串的打击在等着她!

首先,她的实验室莫名其妙着了一把大火,烧毁很多设备;接着,有人公开指责屠呦呦的青蒿提取物有毒,不可用在人的身上;后来,还有人跟风诽谤、污蔑她的行事作风,特立独行,不与人合群!

在生活、身体饱受折磨的时刻,还有人试图对她的意志进行打击,平时文静、沉默的屠呦呦再也忍不住了,为了证明清白,她在领导面前下了“军令状”:

“有毒?好,我亲身验毒,后果自负。但条件是:一旦证明此药无毒,临床的事情,请领导必须立即放行,否则就过了当年疟疾发病的季节。”

领导们最终还是同意了她的请求,但也奉劝她慎重。

作为一名态度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一个为了让无数饱受疟疾摧残的同胞早日脱离痛苦的医生,屠呦呦义无反顾,用事实来反击一切谣言!

就这样,屠呦呦成为了青蒿提取物的第一位实验者。

实验结果表明,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发现的青蒿素不仅无毒,而且效果十分好。至此一些人才缄默不语,新药临床终于得以实施。

1972年8月,第一批工厂化生产的青蒿素投入到海南昌江,效果出奇地好。

1973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帮屠呦呦完成了化学提取青蒿素的公式。至此,青蒿素得以大批量、无障碍地生产,抗疟效果一下子提高了10倍!

也就是在这一年,通过多地、多人临床实验,“523办公室”决定将屠呦呦发现的有效物命名为“青蒿素”,全面推广使用。

有一句大家耳朵都磨出茧子的真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屠呦呦没有被打击到,也没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终至成功!

05被“诺贝尔奖”选中,争论再起

足足40年过去了,因为世上唯一最高效、最低价的抗疟药“青蒿素”的诞生,每一年,世界上接近2亿人因此免于疟疾的折磨,至少几十万人被挽救了生命。

源于此,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讨论组,在甄选了数十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后,决定把这一奖项颁发给屠呦呦。

比“拉斯克奖”更严谨的是,诺贝尔奖在全面调查、了解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之后,才决定把这一奖项颁发给她。

作为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课题组的人,同时又是第一个牵头提取“青蒿素”、并使用的人,屠呦呦的获奖当之无愧。

但是,随着荣誉而来的,永远是它的孪生“毁誉”面!

有人说:评委会不了解实际情况,把当时由“523办公室”领导的数十个课题组都划归屠呦呦了,这个奖项应该是集体的。

还有人说:她夸大了自己在课题组中的作用,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

甚至有人更直接说:她获奖,是以个人之名顶替集体之功的。

这些人部分是她的同行,甚至是曾经的同事或其后人,是真正的“自己人”!

无论这些人抱着何等目的,诺贝尔奖并没有理会,而是在颁奖词中直接说道: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的科学家。

对于那些心怀不满的人,无论他们是谁,但都改变不了的这几个事实:

屠呦呦是坚定相信葛洪的古药方的人,并把研究方向带进了课题组,且是她牵头甄选、实验并发现了青蒿素!

如果屠呦呦没有经历那些坎坷,也许,这些人的说辞还会被理解,甚至被相信。

可是,为何一开始的课题组没有屠呦呦呢?为何只有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种类的区别?为何是屠呦呦第一个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其实,早于这个时代1600多年的古人,早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成功的只有屠呦呦,这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善妒是一些人的天性,但不应用在自己人身上。

06没有著作的“三无”医学家

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人们才发现,这样一个挽救了无数生命的人,竟然连一部像样的著作都没有!

在过去40年里,她只有1977年署名“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一篇论文,和2009年的一本医学研究丛书–《青蒿抗疟研究》。

除此之外,她没有写过哪怕一部像其他诺奖获得者一样的煌煌巨著。

没有足够的论文,没有留洋的背景,也没有博士学位,这样土生土长在本土之上的屠呦呦,是没有“资格”进入内地最高科学殿堂的。

但是,正是这位已达85岁高龄的老人,摘得了诺奖的桂冠!

而根据诺奖获得者平均年龄59岁计算,她比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大了26岁;而根据她发现“青蒿素”并正式获得成效的时间计算,“诺贝尔奖”足足迟到了40年!

此时,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也浮现出这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其实,当一些人对她获奖说三道四的时候,屠呦呦却这样说:“我所获得的成功是集体的,不是我个人的。”

一边是别有用心的腹诽,一边是坦荡自若的谦虚。

这场小小的人生风浪,对早年经历过恁多坎坷的屠呦呦女士来说,早已不会计较了。

不过,关于“青蒿素”获奖的余波却不会停止,因为,这还关系到“中医”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诺贝尔奖“花落”屠呦呦,反对者不愿给获奖成果贴上“中医”的标签,而力挺“中医”的人则认为当之无愧。其实,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提供中国式的解决办法。–摘自《屠呦呦传》

正如屠呦呦女士所说:“中医是世界医学智慧的瑰宝,那里还有无数等待我们后人用现代方式解开的谜团,每一项都值得医学工作者钻研一辈子。”

尾声

屠呦呦女士分润了“诺贝尔奖金”的一半,约46万美元。

当采访者问她这笔钱将会如何使用时,她和丈夫还居住在北四环的一个普通民居的4楼,她在京笑称:“这点钱还不够买半个客厅呢。”

不过,屠呦呦并没有拿这笔钱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继续用在了医学研究上。

当我们回顾像袁隆平、屠呦呦这些致力于改善、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科学大匠身上时,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闪亮特质:即无私、无畏的执着精神。

这是物质滥觞的时代,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是凝心静气地钻研自己的学业、事业,还是急不可待地追求浮世的名利、地位,对每一个处于成长期和积累期的人来说,都明白哪一个选择是正确的。但是,要想做到安守寂寞、享受过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不易。

面对外界的质疑时,是不乱分寸地坚持自己要做的事,还是迫不及待地站出来反驳?

面对自己认定的方向,是在一次次挫折面前低头认输,还是科学地、系统地分析目标的正确与否?

屠呦呦的故事将给我们最真实的答案:只有积累足够,才会厚积薄发;只有信念坚定,才能登临巅峰。

因为,她的成功是1000多年来无数代人中的唯一一个,没有任何一丝侥幸!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