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冯天瑜教授的「地理环境说」,是《河殇》重要的支援意识之一,也是所谓内陆文明(黄河)与海洋文明(蓝色)区别的最早阐述者,而文明冲突论,也早已出现在汤因比的学说中,却在二十世纪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中被否定,近年来又有「复辟」之势,如2010年《西方凭什么》(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一书出版,作者伊恩•莫里斯,斯坦福大学教授,专业是古典文学和历史考古,所以此书才能汪洋肆意,中国译本作《西方将主宰多久》。此作站在长达五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设问:东西方交替领先落后作何解?作者的写法相当逗乐,不仅耍很多历史小典故的倒装错置,也要在「长期决定论」和「短期偶然论」之间折衷取巧。重发《河殇》解说词●命运中的一节,纪念冯天瑜教授。 】
摆脱野蛮人的第一个代价,就是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上。难道我们的祖先能不这样选择吗?
更不可选择的是,黄河中下游这块文明的摇篮地,偏偏又处在一种很独特的地理环境之中。
演播室/学者谈中国地理环境特征
冯天瑜( 湖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如果说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悲壮的戏剧的话,那么地域环境就可以说是这个悲壮剧的背景和舞台。那么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在一个什么样特定的地域环境这样一个舞台当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呢?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地图可以大致加以说明。以黄河中游为发祥地的中华文化,它所栖息的区域跟外部世界相对来说是隔离的,相对隔离的一种状况。它的北方,它的北部是蒙古戈壁,漫漫戈壁滩,是很难逾越的。在这个蒙古戈壁以北是浩瀚无际的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也是很难逾越的,所以北方是形成一种交通障碍。那么在它的西北方,西北方是万里黄沙,加上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等等,也形成一种自然障碍。那么在它的西南部,那是世界上最为险峻高大的青藏高原。在它的东边是万里无涯的太平洋,太平洋和内海不一样,也是很难征服的,跟地中海那种有许多岛屿和半岛的情形不一样。地中海是比较容易征服的,所以古希腊、罗马人航海业很发达。太平洋也对中国形成一种障壁。这么看来,地理环境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隔绝机制。第二是就内部而言,回旋余地又比较宽阔腹地开阔,北方有兵荒马乱、自然灾害,可以往南迁,反之也一样。外面的自然屏障与内部回旋余地较大,形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环境上的两大特点,这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地理环境是不一样的。像英吉利,与外界交通方便,内部腹地又小,这就形成了一种向外拓展的文化类型。我们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却形成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文化类型。 』
因此,中国人既不像欧洲民族那样生活在地中海周围,也不像美国人那样住在两个大洋之间。命运就给中国人安排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
几千年来,肥沃的中原地区始终面对着北方那个广袤纵深的蒙古高原,这种平原与高原的直接对峙,在欧洲是不存在的。它形成了某种奇特的历史关系:处于迁徙无定状态中的高原游牧民族,始终把平原大河流域,作为他们争夺的一个目标,经常像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下来。整个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游牧人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
因此,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还对华夏农业文明充满了一种文化上的自豪。他不无鄙夷地嘲笑「夷狄」的游牧文化,还处在「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恒」的低级阶段;而在中原地区,则「有城廓之可守,墟市之可利,田土之可耕,赋税之可纳,婚姻仕进之可荣」。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谁能否认这样的华夏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呢?理所当然,中原人是必须保护它不受游牧文化的侵扰的。
最好的保护手段,莫过于「城廓」。
—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