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燕无双 燕馆 2023-01-24 21:40 Posted on 江苏

Image
刚刚过去的除夕夜,大家的一致感受是,在绚烂烟花里,我们熟悉的年味回来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的仪式感有很多,除了家人团坐的年夜饭、走亲串友的拜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除夕夜绚烂夺目的烟花和揭天鼓一般的鞭炮了。

只是最近几年,由于众所周知的“禁燃令”,烟花爆竹给大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持续与环保、安全问题做斗争。

为减少空气污染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1992年广州打响了禁燃第一枪,随后全国各地陆续跟进,禁止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这项禁令发展到今天,对烟花行业的经济和我国的文化传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烟花产业在“禁”与“放”、“出口”与“内销” 、“价格战”与“品牌”之间曲折前进。

01.

经济方面,禁燃令让烟花经济严重衰退。

浏阳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源地,后来辐射到浏阳周边的一些省市,发展到今天,湖南浏阳和醴陵、江西上栗和万载,这四个县市成为烟花生产的重镇,中国90%以上的烟花均来自这些地方。

1400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对当地人民来说,烟花不仅是传统文化里的年味,一门传承千年的手艺,更是赖以生存的一项产业。

烟花产业的涉及面也非常广,上游包括造纸、印刷、硝石和金属矿业开采等,下游又要对接仓储物流企业,以及批发零售店等终端销售渠道。

烟花制造及上下游对于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保障了当地人民的就业,以浏阳为例,全市人口近140万,有30万从事烟花相关工作,更核心的产区如浏阳大瑶镇,十有八、九户都从事烟花产业相关工作。

而随着全国各地为期数年的“禁燃令”,生产大幅放缓,浏阳的烟花爆竹制造商数量明显减少。1992年,在浏阳注册的生产和出口烟花爆竹的公司有500多家,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50家,数年中数百万人失去工作,这引发了许多烟花厂所在城市的经济衰退。

大环境下,中国烟花产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烟花产品的创新和技术改进。

烟花经济,也需要找回失去的那些年。

02.

禁燃政策与文化传承的撞击越来越剧烈。

今年岁尾,三年静默,一朝解封,大众更加怀念过去春节时,街头巷尾的噼里啪啦,政策与文化传承的撞击开始剧烈起来。

中国人骨子里是有烟花情结的,烟花的明亮与鞭炮的巨响代表着国人的美好愿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相传,花炮最早是隋唐时期湖南浏阳一带一位叫李畋的道士,为驱逐南川河两岸的山魈发明。所以,自古以来,对中国人来说,燃放烟花爆竹就有驱除瘟疫邪祟、欢庆祈福等美好寓意。

Image
因产量稀少,古代烟花爆竹多作为贡品,只供给皇室勋爵,民间则多用爆竹,部分烟花爆竹也随着马车商船,流至东南亚、欧洲等地,成为重要的出口贸易品。

到了宋朝,中国的烟花爆竹工艺日趋发展,已经能呈现辛弃疾诗里“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滚滚历史长河中,文化的精华被传承并改进,糟粕部分则逐渐被淘汰。

相较戏曲、雕漆等逐渐势微的传统文化,烟花文化经久不衰,那是因为对于烟花而言,我们很难从文化中找到它的糟粕之处。相反,随着烟花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烟花代表了一种短暂而又极度璀璨的美丽。这种美丽让人沉醉,也可以赋予人们种种不同的想象,比如珍惜美好时光,比如追求人生的辉煌。

在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和经济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烟花的消费潜力和文化需求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03.

世界各国在烟花生产技术上不断追赶中国。

我国是烟花出口大国,这几年,随着除夕的静默,国内烟花爆竹的需求呈断崖式下跌,而出口数量及金额却呈螺旋式增长,国外市场给了这个产业一个大大的喘息之机。

2022年11月20日晚上,在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姹紫嫣红、绚丽的烟花秀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而这些可以上350米的高空,绽放直径达到200多米的烟花,则来自江西萍乡上栗桐木镇的一家烟花生产企业。

Image
据了解,美国在2020年进口了3.7亿美元烟花,其中中国烟花占了3.57亿美元。

日趋增加的烟花出口消费背后,是世界各国对烟花的喜爱程度空前提升,通过一场场盛大的烟火秀来记录盛大节日的美好。

有媒体评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十大烟火秀,但是遗憾的是,作为烟火的故乡,中国尚无烟火秀入围:

今年的跨年夜,澳大利亚悉尼燃放了超过10万枚的礼花弹和烟火弹,让悉尼上空亮起璀璨的星图;泰国曼谷则燃放了长达1400多米、3万多支的环保烟花表演进行庆祝;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等主要大城市均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烟花秀。

Image
虽然说这些秀中的烟火大多来自中国,可我们也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随着世界各国烟花消费潜力的剧增,国外同行在制造技术上不断追赶创新:

2014年10月12日,日本在第13届鸿巢花火大会上燃放了一枚名为“4尺玉”的巨型烟花,这枚烟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花。

2020 年2月8日,在美国科罗拉多斯廷博特斯普林斯镇,成功燃爆了一支长1.575米、重1.27吨的烟花,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不仅技术面临被赶超的危险,我们烟花文化也被韩国觊觎,虽然韩国对烟花文化的申遗至今尚无定论,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烟花遭遇了在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上的双重尴尬。

04.

平心而论,中国的“禁放”政策也确实有积极正面的一面,比如安全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对烟花爆竹又爱又恨的“心头病”。

只是,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过去我们非黑即白地认为民俗文化与安全环保二元对立,但悄然发展的科技,早给我们指了一条两全其美的路。很多烟花生产公司开始将烟花生产原材料:硫磺火药,转为使用氯酸钾和铝粉制成的危险性较低的替代品,后者点燃时产生的烟雾较少,安全性能也更有保障。虽然成本较高,但随着需求的增加,供需双方肯定能找到互相平衡的一个点。

烟花禁与放纠葛的年年岁岁中,问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

今年解禁呼声日益高涨,并非人们沉醉于烟花那短暂而绚烂的美,而是期待我们未来,都能像烟花一样,碰撞出美好的色彩,燃放出驱除邪祟、祈祷福降的美好心愿。

当辛苦一年的中国人,需要一场烟花秀的仪式感来记录生活的美好;当烟花产业,仍是推动产地人民奔向富裕生活的选项之一;当烟花工艺仍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烟花的传承就不会终止。

中国的烟花未来走向何方,取决于下一步对烟花生产、经营、燃放政策的调整。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