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2023 01 30 16 53 44
图/ 《唐伯虎点秋香》

Lunar New Year期间,香港网络最火热的话题居然是追债:有人高调追编剧费,有人踢爆前政界人物到处借钱,弄得满地花生。以上两事,我所知有限,不评论了。

但想起中国从前有些「讨债文学」,颇为有趣,学校中文课是不教的,今天不妨跟大家谈谈,让你学习如何文采飞扬地讨债,或有万分一机会提高成功率——假设对方看得懂,又欣赏你的才华。

所谓「债务文学」作品,多见尺牍,这类实用文一般味同嚼蜡,没什么看头,但《唐伯虎尺牍》所载的几封借款或追债信是例外。以追债为例,才高八斗的唐伯虎有一封是这样写的:

「『白璧赠君还赠我,青蚨飞去复飞来』,此银钱局中,遍贴联句也。仆常谓此乃挪移者格言,想足下谅亦见及久矣。仆于近日囊若罄空,希将前贷银项,照数给还,如汲西江,以濡涸鲋。谩云待我弹铗夫来,便当焚券以市义。伫候𨀉候。」

我尝试译成白话:「『白璧赠君还赠我,青蚨飞去复飞来』,是每间银行都会张贴的对联。我常说这是借钱者的格言,我想你应该早已见过吧。近日我的荷包已经枯干,希望你将之前借款,全数归还,润泽一下我这条失水的鱼。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孟尝君,会烧掉借据来收买人心啊。候覆。」

「白璧赠君还赠我,青蚨飞去复飞来」一联,的确很适合挂在银行或财务公司,但今天已没有这种古风了。古人做对联很有心思,往往无字无来历,如「白璧」是暗用「完璧归赵」的典,「青蚨」则比喻钱。

据《搜神记》卷十三,青蚨是虫,传说母子相随不分,你取走一只子青蚨,母青蚨必飞来,于是有人想到把母血涂到八十一文钱上,又把子血涂到另八十一文钱,那么不管用子钱或母钱购物,那些钱都会自动飞回来。

「如汲西江,以濡涸鲋」出自《庄子》寓言,「涸鲋」指一条躺在路上的失水鲋鱼,庄子见到,说要跑到老远去汲西江水来救它。所以,从前借钱借粮的人,通常都会自比「涸鲋」。

「焚券市义」,从前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故事:战国时,孟尝君派那个喜欢弹剑把(弹铗)发牢骚的食客冯谖到薛地收债,冯谖临行问:「收了债,买什么回来?」孟尝君答:「我家缺什么,你就买什么吧。」结果冯谖到了薛,找到所有欠债人后,当面把借据烧了,一文钱也不收。

冯回覆孟尝君:「君家什么都有,只缺『义』,所以为君买『义』。」孟尝君不高兴,却无可奈何。一年后孟尝君到薛地,百里之外,民众扶老携幼欢迎,孟尝君此时才明白冯谖苦心,对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见到了。」

这个家传户晓的典故,到了唐伯虎笔下,变成「谩云(即「休说」)待我弹铗夫来,便当焚券以市义」,一个反转,竟成了幽默的追债妙语,令人会心微笑。

如果欠债者不是无赖,你又想照顾对方感受,就得留心追债的语言,唐伯虎示范了,应该委婉而不失风趣。当然,人不要脸天下无敌,若债仔觉得自己是凭实力借钱(或骗财),根本没必要还,那么你识吟诗都无用。

你可能说,时代不同了,除非欠你债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教授,否则像唐伯虎那样写追债信,谁看得懂?其实追债除了靠恶,也可靠制造话题,引人注意,向欠债者施压。正因为时代变了,如果你还写得出唐伯虎那种追债文,说不定能博得公众的赞赏,大家笑着帮你讨债呢。

文章转自作者脸书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