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以来,中国多地基建项目正紧锣密鼓举行开工仪式,初步估计规模达到30万亿人民币。火热的基建潮,让原本就高企的地方债务愈发承压。据悉,2022年中国地方政府债余额高达35万亿人民币,创历史记录,全年利息支出首度突破1万亿人民币的大关,达到1.2万亿,年增率超过20%。另外,被称为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城投债将在2023年迎来到期高峰,总还款规模约4.4万亿,较2022年增长18.6%。地方债还债压力与日俱增,也为基建项目资金能否到位带来悬念。本期节目将就中国地方债隐患对社会以及普通百姓的影响进行探讨。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马里兰州战略与信息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中国基建火热 江苏1.1万亿最多
新年以来,河北、四川、广东、福建和山东省连续公布2023年重点项目建设清单,并举办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的开工和签约活动。比方说,辽宁省省会沈阳在2月4号,举办首批重点项目签约和开工活动,涉及项目956个,签约项目494个,投资总额为5,300亿元。今年沈阳打算推进重点项目3500个,总投资金额超过3.3万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50个,总投资1.05万亿。就连被批评为烂尾的雄安新区,在1月底也举办第一季度开工活动,共涉及项目有43个,投资额达到416亿元。
在中国地方债严峻情势下,今年各地仍大举投资基建,令各界担心经济发展更加扭曲,2023年一场地方债危机恐怕一触即发。
根据中国财政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5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4.4万亿元,专项债务20.67万亿元;政府债券348995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1,623亿元。
新年期间,财经自媒体《BT财经》文章《地方基建欠债六十多万亿》引发中国金融圈不小关注。文章说,中国城投债规模已经达到65万亿,相当于30个恒大,若按总人口14亿计算,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得背负4.6万多元的城投债。作者解释,因为城投债通常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两倍左右,由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5万亿,由此推算城投债为65万亿。
动态清零加重 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过去一年,中国多省收入同比下滑,而支出却大幅增加,导致地方政府赤字严重。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头11个月,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接近10万亿人民币,比前年下降3%,而地方公共预算支出却高达19.6万亿,同比增长了6.2%。
此外,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6万亿,相比2021年同期下降了23%,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相关支出却达到9.2万亿元,同比增长3.7%。
在去年地方政府各项支出中,卫生健康支出增幅最大,同比增加了15.3%,主要是动态清零政策所致。其次是社保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7.4%。
与此同时,作为地方政府财政主要来源的房地产收入则持续下滑。由于房地产行业低迷,去年,中国房企拿地意愿仍然非常低,在2022年头10个月购买土地总面积比2021年同期相比降低了53%,土地成交款同比下跌47%。
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为度过债务危机,开始减少公共服务。比如湖南省,广东省部分城市因预算不足一度暂停公车服务。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部分省份减少燃料补贴费,让许多北方民众在寒冬没有足够的暖气可以取暖。
“谁家孩子谁抱”,中央政府没钱也不想管
由于地方财政吃紧,导致各省要求中央拨款,帮助提供能源让民众过冬,北京当局却表现出撒手不管,让地方政府自生自灭的态度。
1月8号,中国财政部在一份针对地方政府的声明中明确指出“谁家的孩子谁抱。中央政府坚持不相助原则”。引发社交媒体关注。
地方债务严峻,多家研究机构显示,今年城投债到期高峰,其中,天津、云南、广东三省2023年到期占存量比重较高,特别是天津,去年高度依赖发行短债滚续,去年一年发行短债占比达到80%。
根据Wind统计,中国20多家融资平台经营情况显示,近十分之一的城投公司资产负债超过70%,六成的城投公司资产负债率在50-70%之间。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城投债中,短期债务占比较高,达到24.5%,债务滚动频繁,代表一年内有四分之一债务需要借新债换旧债。
以上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
撰稿、主持、制作:饶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