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涵养身心,当然不是逆境来了才要做的事,说一句不好听的,等到逆境来才去涵养身心,可能略嫌迟了。不过,当一个人面对逆境而生精神危机,在彷徨苦闷的日子里,在精神上找出路,那也不失为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

涵养身心是一生功课,从小到老,不间断地建设维护自己的内心,那是人在世上走一遭,而不会白来一趟的必要条件。

除了通过优秀的美术作品来来抒发内心郁闷,汲取世间美好事物的营养,培育自己健全的人格之外,其实欣赏文学和音乐,也有同样的好处。

笔者年轻时读过不少欧美日俄的小说,我相信自己人格中有很大一部份素养,来自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好的小说不只写历史﹑社会,还写人生,小说中浸透作家本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些精神元素又无不浸透西方思想﹑宗教与文化的传承。你读完一部小说,被其中的人物与故事感动,被他们的精神境界感染,无形中潜移默化,变成你生命深层的积淀,那就是你人格成长的过程。

青少年时代,笔者开始喜欢西方古典音乐,虽然没有人指导,但听多了自己慢慢入门。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一比,人家是大树,我们只是盆栽。古典音乐之丰富与感染力,是越往深处去,越觉得奥妙与宏阔。音乐陶治人的性情,让你狭隘的内在世界,与宇宙的浩渺对接,澎湃时让你激越,舒缓时让你沉思,让你的自我在无形中完整起来。

现在回头看,如果没有年轻时一路保持下来的,对于文学﹑艺术与音乐的爱好,我的一生一定是另外一种样子。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生活体验,要涵养身心,还有很多不同的路径,每个人都可以因应自己的兴趣与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我的意思只是,只有追求真善美以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抵御一切精神压迫。

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去涵养内心,都要注意培养两种基本的生命特质,一种关乎认知,一种关乎人格。认知方面,我认为要养成好奇﹑质疑与信守的习惯;人格方面,我认为最不可或缺的,一是激情,二是自省,三是坚忍。

人要对世界保持好奇的童心,先有好奇,才有追求知识的欲望,多懂一些事,才多一分历炼与智慧,人失去好奇心,就失去生命原初的动力;质疑是对好奇的补充,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质疑和检验才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当你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对世界有了基本认识,你就需要足够的定力信守自己的理念,再大的磨难,都不能磨去你内在的价值系统。

人用一生的时间来锻造自己的人格。激情是敢爱敢恨,可以以身相许,也可以嫉恶如仇,激情就是一个人感性的最高层次;自省是一个人看待社会与人生的原点,人可以有激情,但激情必须以理性来规范,自省是理性的最高层次;至于坚忍,那是人生必备的堡垒,人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时,要有沉稳的内在力量,不能进就退,百折而不挠,坚忍是在激情与自省基础上修炼出来的。

我不敢说自己的看法一定对,不如说,这是我活到今日,对自己一生的检视。我是这样活过来的,我也会这样活到最后。

多年来我接触过各种人,有的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惊喜,有的稍接触便觉他语言乏味面目难堪;有的人不善言词,但片言只语皆由心造,有的人长袖善舞口若悬河,但内里空空。每个人一生做的功课不同,做出来的那个人也不同。

有没有涵养身心,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特质,也决定他在面对顺境逆境时不同的取态。寻常日子里的朋友,大风大浪来了,内在的丑恶暴露无遗,那时你会奇怪,为什么居然和他做了那么久的朋友,反送中运动初期,我和亚洲周刊的两个人绝交,就是这个道理。有些过往的朋友现在都不往来了,只因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各自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人之初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社会赋予你的,也都是你自我修炼的结果。你有凡事取舍的自由,但一取一舍之间,在在关涉自己生命的养成。有的人坦然面对暴政,有的却跪舔权贵而面有得色——你只有站直身子,才有足够的高度,去鄙视脚下的小人。

涵养身心,做一生的功课,活得自在,活得自信,活得有价值,这是我对大家的祝愿。不管顺境逆境,希望大家都居高临下,处变不惊。

—作者脸书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