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致京,“奉献给北京”
— 不仅仅是纪念
黄慈萍 (作于1989年7月,2023年5月注。)
注:在此,我谨献上我1989年写的六四祭文一篇。原文为中文。尽管现在我认为此文之英文可以译得更好,此篇的英文依旧是我三十四年前发表的原文。
三十四年前的1989年七月,我得知了我大学班长郝致京6。4被屠杀的死讯,悲痛不已。我对他的祭文的英文版被发表在众多的报纸与新闻媒体,尤其是电子网络上。以下的这篇文章及其后有关的一篇(致784同学们:有关郝致京死亡之细节)和一首纪念他的诗歌被广为流传,并被多个媒体发表。其中包括我在美国就读过的大学的校报“大学生”。两个月中,我便受到上百封读者来信,并因此与其中的几位结成知交–他们至今依然在支持着我。
然而,正是这篇文章使我如此伤心,随着我中文的退化,以至于我从此后十几年再也未以中文写过文章。直到二十三年前与我父亲的生离死别才使我写下了另一篇原文是中文的文章。仅仅是因为我拒绝了中共的要求,中共的国安便以割断我们的亲情与孝心为威胁,以致于我未能在慈父的生前与死后孝敬他老人家。我不愿再写中文,固然是因为我的中文太差,表达不好,但这每篇文章都让我流了让我受不了的太多的眼泪自然也是一个原因。
我的英文文章受到如此之关注,以至于当我在1998年4月被国安部扣留时,我已忽略了这篇文章有中文原文之实。因此,当国安部审讯人员向我背诵有关段落时,我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国安部人员如此敬业–以至于我无法否定,喜的是他们帮我找回了我丢失的原文–连我自己都为我当年的真诚所感动。遗憾的是,回家以后,翻箱倒柜也未能找到我当年的中文原文,而国安部的工作人员也未能为我提供方便,给我一份拷贝。
所以在此我只能将我英文翻译版的文章再译回到中文。如果哪位有我的中文原稿,敬请告知,不胜感谢。否则,我们就只好更加倍地努力,以求到中共垮台时的国安部秘密档案里去寻找了。
— 黄慈萍
请访问
这张中国科大一九七八级近代物理系(784)毕业照里的第一排最左边是郝致京
有关黄慈萍的简历可在以下连接中找到:
http://www.weijingsheng.org/lxhy/huang.html and
—————————————————————————
致京 — 对北京的奉献 — 不仅仅是纪念
黄慈萍 (作于1989年7月)
1989年7月,在他失踪了31天以后,人们在北京一所医院里找到了他的尸体。没有人知道他死于何时何地。他是为中国民主运动献出了生命。
他的名字叫致京,“奉献给北京”。
当年,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天安门广场奋斗,我则是许多支持者之一。当我热血沸腾,为中国的自由而激动的时候,当我的心随着那抗击政府压制的鼓点而跳动的时候,我已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因此,当我为六四事件的殉难者们致哀时,我也不是向某个亲近的亲朋致哀。但现在,我必须纪念他,这个名叫致京–意为“奉献给北京”的小伙子,这个在风华正茂的30岁前就离开了我们的青年。
他的名字叫致京,“奉献给北京”。
他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的班长。他善良聪颖而且英俊潇洒。那时,我们都为自己成为竞争力最强、群英会聚的物理系学生而自豪,我们也为终于踏进全国知名学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荣耀。大学期间,我和致京几乎同时研修了所有四年的课程。我们一同上教室,一同去餐厅,一同进图书馆。在校期间,我们都向往毕业以后到北京工作。北京是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我们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北京,在北京施展才能。
他的名字叫致京,“奉献给北京”。
但是后来分配到北京工作以后,我们多少有些失望。许多社会问题困扰着我们。当时每隔几个星期,大约20多名大学同学就要在周末聚集在北京,共同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进展及心得体会。对我来说,参加这样的聚会来回要乘一个小时的汽车,外加一个小时的自行车。而这样的聚会,通常是在对祖国未来担忧的沉重气氛下结束的,难免带着焦虑和压抑离去。在这样的聚会上,我们讨论政府管理体制,共产党的政策,民族文化,还有文明的进程。我们试图找到各种症结背后的根源,几乎没有人想到要严厉抨击政府,没有想到要求突变,更没有“推翻共产党”的意念。占据这些青年人的头脑的,仅仅是对国家的忧虑,仅仅是如何找到途径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北京、把中国建设得更美好。最后一次我见到致京,就是五年前的夏天这样的一个聚会上。
他的名字叫致京,“奉献给北京”。
我对他记忆犹新,他的微笑犹在,他的声音还在回响。但他却死了。他虽然死了,可是他的梦还活着。他的大部分朋友还活着,成千上万渴望民主自由的头脑还活着…….。在这个时刻,我应该停止哭泣,肩负起我们共同的信仰。
安息吧,我的朋友。我无法用我沉痛的泪水洗刷那封住你双眼的血迹,我无法用我焦急的呼喊将你从无边的梦境中唤醒,我甚至不能够握着你冰冷的双手,对你轻轻说声再见。但是,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我可以永远地怀念你,我可以成为你膝下无子的父母的儿女,我还可以尽我的力量,去完成你致力于、却没有看到胜利的事业。
安息吧,我的朋友。这是我对你的纪念。但这不仅仅是个纪念。我会一直怀念你,我们将永远铭记你。
你的名字叫致京,“奉献给北京”。
(此为2003年5月英文翻译稿之翻译稿。2023年5月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