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侍建宇
中国以大唐盛世作为峰会礼仪主轴,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欢迎仪式,宴会过程充满象征意义。 (美联社)
中国与中亚峰会于2023年5月18日至19日,在西安举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与中亚五国元首同时出席。在中亚五国脱离苏联而独立的三十年后,召开峰会直接表述中国在中亚的扩张内涵与意向,而且大部分已几近完成。
四个在会后的观察意象或重点分述如下:
一、「大唐」作为峰会庆典主轴,象征中国领衔、中亚五国跟随
中国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国会后发表「西安宣言」,中国继续推动「一带一路」政策,并承诺提供:中亚地区260亿人民币(约为37亿美元)的融资和无偿援助、加快推进中国经哈萨克通往土库曼的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达成元首会晤机制,及推动中国与中亚交通走廊建设等共识、以及应允帮助中亚国家加强安全和防务能力以维护地区安全并进行反恐。
中国以大唐盛世作为峰会礼仪主轴,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欢迎仪式,宴会过程充满象征意义。俄乌战争旷日无解、美中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企图展现中亚区域外交的胜利,营造中国与中亚「自古以来」就有密切交往的意象。
但是以大唐作为比喻也暗示着万邦来朝与争战不断的内涵。大唐实际上是一个多族共治的帝国,朝廷中有来自中亚地区的安禄山与李白这样的武将与文人。这次峰会六国歌手齐唱《美美与共》,六国元首共植石榴树,象征着六国有如「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却殊不知「美美与共」、「石榴籽」这样的形容词都是中共针对少数民族治理常用的字眼。大唐帝国可以灭掉东、西突厥,中共也透过新疆再教育营进行全面同化的民族政策。因此,很难能够只把大唐意象下的中亚峰会诠释成自古以来的深厚友谊,而没有兼并之意。
二、中亚地区作为中俄共享的「势力范围」
中国藉由这场峰会,向国际与中亚国家宣示,中国才是这里真正有实力的「老大哥」。美国已经从阿富汗撤军,俄罗斯也还陷入乌克兰战局打仗,没办法提供协助。外界总是将中亚地区视作「俄罗斯后院」或「势力范围」,就算俄罗斯在中亚仍有历史遗留残存的影响力,并拥有一些中国没有的政策工具:例如中亚通过俄罗斯的石油管线、中亚对俄罗斯特定的农作粮食依赖、以及中亚移民工前往俄罗斯赚取的汇款,但伴随「一带一路」十年的开展,地缘政经格局已经悄然生变。而且中亚本土民族主义因为俄乌战争,或说因为普钦的「欧亚主义」,反俄情绪持续成长。
过去俄罗斯与中亚元首常常举行峰会,但是中国与中亚的官方会晤机制,仅止于外长层级。直到2022年中国才与中亚国家同意建立元首会晤机制,并商定由中方担任首届峰会主办国。
事实上,中国在中亚的扩张已经远远超过俄罗斯,只剩下给总统普钦的一个面子;就是不去撼动俄罗斯在当地设置的军事基地。军事基地是用来作战的,作为国力的象征,承平时期完全无用。而中国透过三十年来的投资与贸易,甚至设立众多孔子学院,架构出来的社会权力与利益关系网络,已经对中亚进行无远弗届地全面渗透,成为中亚实质的「宗主国」。
俄罗斯也承认与中国分享在中亚的「势力范围」。 2023年3月习近平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在莫斯科发布联合声明,强调「加强相互协调,支持中亚国家维护主权和国家发展,不接受输入『颜色革命』和外部势力干涉地区事务的企图」。俄罗斯对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扩张无计可施,尤其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妥协的情况更加明显;中俄两国共同照应中亚的区域安全,普钦做出很大让步,等于是让中国和俄罗斯共享这个「势力范围」。
从19世纪以来,中国无论哪个政权,都说西方列强「鲸吞蚕食」中国的领土,但是过去十年很明显地中国却向外扩张,在中亚更是「鲸吞蚕食」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事实上,除去表层的俄罗斯驻军包装之外,中亚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已经被中国侵蚀。峰会决定建立中国与中亚元首会晤机制,两年开一次峰会,并设立常设的秘书处。事实上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也设有秘书处,现在叠床架屋,显见中国与俄罗斯分庭抗礼,这次峰会等于宣示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扩张已经「木已成舟」。
三、被忽略的「粮食安全」与中国与中亚「社会安全」的正向关系
这次峰会出现特别提及「粮食安全」,以及农产品贸易、农业合作,这涉及到中国对中亚的功能性定位与策略转变。中国把中亚定位为「粮仓」,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投资基建和工业之余,并计画拉动农业合作与贸易,中国评估并计画从中亚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与乌兹别克进口农产品与粮食。
中国过去20年的粮食自给率已从10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八成。预计到2035年,中国粮食自给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到不足七成。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全球粮食供应更形紧张,也迫使中国认真分散粮食进口源头。
中国与中亚各国都有粮食与农产品的贸易,但是发展最快的应该是哈萨克与乌兹别克。中国2018年开始进口哈萨克牛肉、大麦、玉米,2019年开始进口亚麻籽、面粉,2020年更有哈萨克骆驼奶粉输入中国市场。另外中国也从乌兹别克进口各式瓜果、花生与辣椒。哈萨克政府在2022年开始也想重点发展农牧业,自行投入资金,不仅能增加产能出口粮食,同时也可以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社会民心,并发展农牧食品加工业。中国在哈萨克的55项投资项目,包含食品工业像是骆驼奶与马奶加工奶粉、菜籽油、拖拉机、动物用药、农作物加工综合设施兴建。但是还有很多当地农业相关投资仍然稀缺,例如动物饲料、农作物肥料等等。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对中亚的农牧业发展已经非常重视,并确定粮食与社会安全的正向相关重要性。中国如何对中亚地区的相关产业进行掌控,甚至寡占,应该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焦点。
四、中国军事力量迟早都要进入中亚
习近平与中亚各国元首分别会晤时,尤其是塔吉克与吉尔吉斯,都论及安全议题。中国强调与塔吉克「加强执法安全合作,维护两国和地区共同安全」。可能与塔吉克军力脆弱,但是地缘战略上可以钳制阿富汗通往新疆地瓦罕走廊有关,而维吾尔武装分子的确有一批聚集在邻近的巴达山地区,而中国事实上已经完成在塔吉克设置简易的军事驻防基地。另外,与吉尔吉斯会谈则强调「深化安全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国发展建设提供良好安全环境」,较为广泛地为「中吉乌铁路」与地区战略进行布局。
换句话说,中国推动地「一带一路倡议」届满10年之际,现在新冠肺炎初解封,经济表现仍有疑虑,中国要重整中亚众多基础建设项目投资计画,必须步步为营。投资项目必须能回收成本,同时也要确保项目进行顺利与安全,中国军力逐渐向中亚地区扩张已经理所当然。
尽管中国在中亚峰会提出的「四点主张」表面上指出「中亚国家主权、安全、独立、领土完整必须得到维护。」另外「八点建议」也强调「中方愿帮助中亚国家加强执法安全和防务能力建设,支持各国自主维护地区安全和反恐努力,开展网络安全合作。继续发挥阿富汗邻国协调机制作用,共同推动阿富汗和平重建。」宣示的文义保守又客气,但是实际上中国与中亚国家未公开的情报分享,甚至中国无声无息地向中亚扩张军事影响力已经展开,绝不是像「四点主张」与「八点建议」那样的义正词严。
中国其实已经开始铺设「情报网」为军事扩张做准备。不仅透过私人保安公司建立「情报站」,更透过华为智慧城市的项目,在中亚五国设立分公司发展资通电科技运用、并协助训练当地技师进行全面社会监控、安排投入5G和网路科技的建设,等于布下天网。中亚各国现在与可预见的未来等于完全不设防,任由中国主导监控中亚社会的所有动态。当然在技术可行的状况下,也不排除中国也正在监听中亚政治人物、重要商贾、社会领袖,搜集他们的所有活动数据。情报网铺设成功才会有传统实质军事行动的能力,中国在中亚的情报网铺建情况绝对是未来几年需要紧密观察的课题。
※作者为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授权转载,原文出处。
(本评析内容及建议,属作者意见,不代表财团法人国防安全研究院立场)
来源: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