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泽汗(Peter Zeihan)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分析师,其学经历和风格都和主流出身常春藤盟校并经常出没华府的同行很不同,但他的观点在这两三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大势的发展也有不少朝着他的分析架构所预测的方向走。终于也注意到他观点的台湾在今年五月翻译出了他去年讨论全球化未来的新书《世界不再是平的》。

这本书就如他的一贯风格,没有拗口的学术名词和理论,但广泛的讨论今天高度全球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今天为何出现了松动,显示他对当代世界的演进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不过一般人读他的著作可能会陷在各种细节的描述中无法意识到他的分析架构下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而本文就是试图点出他的核心论证架构,为读过这本书但可能消化不良的读者提供一个大略的指南,有了这套架构后,要读懂后面针对特定主题剖析的四章会容易许多。

美国的得天独厚造就出世界霸权

他的核心观点其实非常简单,但写出了大量丰富的事实来支撑:美国受惠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一路发展为富裕的地广人稀大国,在二战后以规模超越全球其他国家总合的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保障了航行与通商的自由,让不论地理条件好不好的国家只要愿意加入美国主导的秩序,都有发展的机会。

但如果美国开始放弃自己的责任,加上世界各国除了少数例外都面临人口老化和宽松资金不再的问题,那么未来的一两个世代就不再是过去永远能做到拥有更多的全球化黄金世代,只有少数能克服人口和国防安全问题的国家能保持繁荣,美国就是最有条件的国家,而中共在这些负面因素接连作用下是看不到未来的。换言之,他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中共最爱吹嘘的「东升西降」是经不起考验的宣传。

而他的分析架构的出发点─美国受惠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值得稍作介绍。美国最早在东北十三州的殖民地农业条件不算优良,但开始往中西部扩张后就拥有了二十万平方英里世界上最肥沃的农地,而生产出来的粮食又可以透过非常适合航行的水道如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以低廉的运费先送到纽奥良,再从美洲离岸沙洲岛的海岸航线运到美东各大城。

总之中西部的屯垦让⑴美洲大陆从未有过饥荒(不像欧洲农业大国法国在17、18世纪都发生过数次饥荒);⑵大西洋海岸中部和所有英格兰的田野都恢复成森林,这个去农业化的过程释出许多劳动力以投入其他计画如工业化计画;⑶还推动南方发展经济作物,使得美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经济地理学生产特殊的产品,而水路运输则促成成本低廉且普及各地的州际贸易,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规模经济;⑷新中西部土质品质高带来的高生产力与低运输成本结合,促进了这块农业心脏地带的小镇文化形成。小银行纷纷在密西西比河系统各地冒出,以管理把产品销售到东岸和欧洲所创造的资本。金融深入小镇很快成为美国的特征,使中西部农业的领域和生产力得以持续扩大和提升;⑸河流网路让人员和产品可以轻易移动,进而迫使美国人定期彼此互动,对有多样种族背景的美国文化统一贡献良多。

此外美国的地理位置让美国始终非常处于安全的境地,不但成为极少数有面对其他海洋强权的短距离或是中距离威胁的国家之一,还让美国成为唯一同时有众多人口住在两大洋的海岸。这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看,使得美国人自然能与世界大部分地方进行贸易和获得扩张的机会。但这个机会要到二次大战后才被美国所积极运用。

美国的安全需求和工业化是缓步怡然求得

因此泽汗接着醒读者虽然前工业化时代美国受惠于大面积与开放移民制度的双重低土地、劳动成本,但缺乏地缘政治竞争意味着美国没有加速工业化的国家安全需求,而是缓慢且较不具破坏性的在美国发生,使美国人可以用几世代的时间来顺应改变。

而且美国的工业化也没有对全球造成重大的冲击,和其他主要强权不同,美国的人口同时人数增加和变富裕。工业生产─特别是东北部和钢铁带─可以较容易被美国自己的人口吸收。美国没有必要借出口来维持国内的平衡,也没有必要发动像大英帝国著名且遭憎恨的经济战争。国内社区银行融资地方发展的能力使美国得以避免采用迫害俄罗斯人和中国的中央集权,或是步上德国和日本激进化的后尘。

当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确实存在地区差异和自己的商业寡头问题,但美国的寡头─著名的强盗大亨(robber baron)─在私人部门有如此庞大的商机,是因为还有那么多资源可以开发,它们不需要为了商业目的进入政府。经济压力不会自动转变成政治压力,反之亦然。

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人才真正迈开他们的大步。经过三年狂热的动员,不但崛起成为史上最大的远征强权,同时在许多舞台上执行整合的军事行动,并在战后成为占领所有战败国的唯一交战国。美国人发现自己控制了所有三个大陆、两个大洋盆地的经济、人口和流通的关键节点。加上拥有庞大的战时海军,美国人很自然变成欧洲和亚洲问题的决定因素,不管是金融、农业、工业、文化或军事方面的问题。

「美国和平」的条件就是与美国站一起

当然的美国有能力支配全球,成为一个新罗马帝国,但美国没有选择这么做,反而提议和它的战时盟友达成一项协议。美国人将派遣他们的海军巡逻全球海洋和保护所有国家的商务。美国人将开放市场给盟友出口所有产品以协助它们恢复繁荣。美国将扩大战略大伞以覆盖所有国家,以便美国的盟邦不用再担心侵略。

但这个协议有一项但书。你必须在美国炮制的冷战中选边站。你可以既安全又富裕,可以尽情发展你的经济和文化,但你必须与美国人站在一起(实际上是站在前面)对抗苏联。美国人无须打造一个全球范围的帝国来围堵苏联,只要贿赂盟国来围堵苏联。这种作法的代表词布列敦森林协定─在诺曼地登陆不久,美国首次在这里宣布这套体系,这就是一般人熟悉的二战后自由贸易时代或简单的说是全球化。

在布列敦森林体系「短短」四十五年间,它不但成功围堵苏联,而且让它慢慢窒息而死,还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最常和最深入的经济成长和稳定期。直到美国人赢了。从1990年代开始,美国人似乎懒洋洋地转到一个没有固定形状的中间地带。只要欧洲人和日本人愿意遵守美国人的区域防卫计画,美国将继续维持全球秩序。

而后冷战时期之所以可能,全因为美国继续承诺一个暂停地缘政治竞争和资助全球秩序的安全典范。虽然冷战安全环境改变,这项政策不再与需求匹配。我们认为常态的时代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扭曲的时刻,实际上它极其脆弱,而它已经结束!

上述便是作者接下来对各项特定主题如能源、工业原料、制造等做出预测性论述的基础架构。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在美国保障的全球化黄金时代带来的工业化与相应的人口组成变动。而每一个伴随工业化的成长故事都有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大部分经济成长来自人口增加。

人口老化问题尚未冲击美国,但中国已受害甚深

作者此时提醒读者大部分人未注意到的是工业化加上都市化过程还有一个步骤:低死亡率使人口增加的速度远超过出生率下降…但只持续数十年。长寿的好处最后达到最大限度,使一个国家有更多人口,但小孩却减少。昨日的较少小孩,变成今日的较少年轻劳工,在变成明日的较少成熟劳工。而现在,对作者而言,明日已经到来。

但美国就像当初在建国后的发展路径高度受惠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一样,面对这种后全球化时代严酷的人口转型考验美国还是两大的独特优势:第一是美国开放的移民机制可以补充人口。第二是南方还有平均年龄比美国年轻十岁的墨西哥人,之前是靠大量移民补充美国的,今天则是透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发挥和美国完美技术互补的作用。

总之当其他国家必须在几年内解构和修正它们的制度以应付人口老化、减少的挑战,但美国和墨西哥两个较晚老龄化的国家却有数十年时间观察全世界,从其他国家的尝试过程学习。

相对地,2022年的中共是人类史上年龄老化最快的社会,其人口增加已经停止。中共的人口萎缩发生的速度和它扩张时一样快,人口结构完全崩溃可能在一个世代间就会发生。中共月时很惊然,但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原因。中共将很快从工业化前的财富和健康水准,在和一个人有生之年差不多的时间内进入到后工业的人口崩溃,剩下的时间可能没有多少年了。

上述的内容就是这本厚度将近500页的精采好书最核心的论点,当然中共面临的危机远远不只是人口崩溃,在美国逐步退出当全球化卫士的过程中,还不够强大的中共海军将无法顺利扩张确保贸易顺畅,那么将无法确保有足够的粮食、能源与制造业原材料的充足供应,再加上过去十年的过度金融扩张已经无以为继。

因此在当下印太情势非常紧绷,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政经菁英的热点话题之时,这本书的确值得关心世界政经大势的台湾人花时间细读,才能了解在中共张牙舞爪的表象下,只会越形脆弱,台湾只要好好强化国防和经济,虽然依样有人口转型的挑战,但时间并不站在中共这一边!

作者有个云霄飞车式的人生,曾很轻松的进了不太好进的美国学校博士班,以为自己会是华文社会科学界的明日之星,又因为一个乌龙,更「轻松」的被踢出来,开始闯荡亚洲江湖,到处求人下单,到目前为止的心得是「我32岁以前到底活了什么?」


书名:《世界不再是平的:后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重组与地缘政治预测》
作者:彼得.泽汗(Peter Zeihan)
出版社:感电出版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来源:思想坦克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