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严家祺诠释明代「郑和下西洋」与今日「一带一路」的历史同构,乃大哉论,哥伦布与郑和二人的「大海航行」性质,是两种文明的区别,比较郑和与「一带一路」,也是明朝与中共制度同构的一种绝妙历史透视,不少史学家早就断言,中共在历史上最像朱明:家天下、残暴、太监(近臣)当道、毛泽东亦步亦趋学朱元璋。我补缀一笔,西洋史家也有「哥郑比较说」,直指两种文明制度的差异,有「当代达尔文」之称的贾德戴蒙,在其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中便问道:为何当初是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而不是美洲的原住民跨海发现欧洲?当然,至今欧美人还颇为郑和抱憾:他已经航行到北非海岸,却如今只从那里发掘出几只破陶罐,否则今天的非洲遍布中国人,如同南洋。 】
戴蒙说,中国的发展条件相当不错。譬如象””肥沃月湾””那样早就发展农业;从南至北,从沿海到西藏高原,孕育了多种多样的谷物、动物和技术;地大,可养活大量人口;和””肥沃月湾””比较,没有那么干燥,生态环境没有那么脆弱,令中国的密集农业可垂1万年之久。这些优势令中国一度在科技发展方面领先全球。直到15世纪初,中国派郑和7下西洋,在1405年的首航中,有””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随行27,800多人,比哥伦布早80年,规模亦非哥伦布可及万一。但其后由于权力斗争而””罢宝船弊政””,中国的航海探索事业开始了28年后戛然而止。对于这段历史,中国民族主义者无不扼腕叹息。
但戴蒙发现,原来哥伦布的航海探索事业也一波三折。生于意大利的哥伦布为了张罗船只出海探索,转而效忠葡萄牙国王,但葡萄牙拒绝给他船只出海时,他去请求Medina-Sedonia公爵,被拒后,再去求Medina-Celi伯爵,再被拒,最后跑去西班牙国王那里要船,国王拒绝了他,但最后让他上诉,并予接纳。
戴蒙说,要是当时欧洲由头3位拒绝哥伦布的统治者任何一位一统天下,欧洲人的美洲殖民历史怕要改写。戴蒙说,正因为欧洲四分五裂,哥伦布可以周旋于各国之间售计,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和谋士周游列国、大放异彩那样,当西班牙开始殖民美洲时,其它欧洲国家眼见财源滚进西班牙,其它6国也加进殖民美洲的事业,情况跟欧洲其它的事物如大炮、电灯、印刷术的引进一样:最初某些地方或会由于一些古灵精怪的理由而不肯创新,但在邻国的压力下,还得就范。
但中国则全国一统,任何一个命令,无论何等荒谬,都得举国奉行。戴蒙说,即使现代中国还摆脱不了这种遗毒,譬如文革期间领导一声令下,全国学校即关闭了5年。因此,他说,要破解中国最终被欧洲凌驾之谜,窍门就在于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这跟葛剑雄教授在《分裂与统一》巨著中提出的””乱世的魅力””之说,交相辉映。若以金融投资譬喻,欧洲的发展属于分散投资型,不会全败,也不会全胜,正如10个统治者不容易个个都是废人痴汉屠夫,也很难个个是圣人,但长远而言,分散投资通常是大赢家。中国的全国一统、极度集权则属于孤注一掷型,一赢全赢,一输全输,属病态赌博。短期而言,孤注一掷或有昙花一现的灿烂,但从中长期言,倾家荡产、家散人亡,非常正常。
附:《枪炮、病菌与钢铁》
Guns, Germs, and Steel ___ the Fates of Humen Societies
为什么是欧亚人种征服、取代、杀戮美洲、澳洲、非洲的土著,而不是相反?进化生物学家Diamind,以这本破天荒的书,用影响人类历史更为广泛的环境因素的解释模式,去解构人种学模式,由此至少使得世界历史成为所有居民的历史,人类史的整一叙述也比恐龙和冰川来得更有趣、更重要。一万三千年前的石器时代,已是狩猎采集人构成人类总人口,在那时的前后,分散于各大洲的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便开始分道扬镳了。野生动植物的早期种养,使得肥沃新月(中东)、中国、中美洲等地率先发展。为什么小麦玉米、家畜以及现代世界里的其他那些动植物出现在这些特别的地区而不是他处,现在仍不清楚。农业和游牧的地域性起源,只是不同区域人类之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那些原初中心的食品生产方式的比率的极不平均,如大小、定位以至连续的状况,皆极大地受制于气候与地理的特征。社会发育越过了狩猎采集阶段,才有可能发展书写、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也包括肮脏的细菌和强大的武器。这类发展了的社会,以海上和陆地的探险,以牺牲其它社会的人类来扩展其领土,五百年来欧洲人征服非欧洲人的大多数事例,皆源于航海寻宝,并入侵土著领地、屠杀、引入病毒。
序 Yali的诘问–地域性路径差异的历史
第一章 从伊甸园到Cajamarca
第一节 溯源:公元前一万一千年各大洲都发生了什么?
第二节 自然实验的历史:波西尼亚岛的地理类型社会
第三节 Cajamarca的冲突:印加皇帝为何不能捕获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章 食品生产的起因与扩展
第四节 耕农的力量:枪炮、细菌和铁的根基
第五节 历史的富裕与贫穷:食品制造之初的地缘差别
第六节 农业成因:食品制造的可能性
第七节 如何做杏仁:远古庄稼的无意识生成
第八节 苹果与印地安人:为何同一地区却种植失败?
第九节 斑马、不幸福婚姻与Anna Karenina原则:大的野生动物为何驯养不了?
第十节 滑雪板与战斧:为何各大洲的食品制造展现不同比率?
第三章 从食品到枪炮、细菌与铁
十一节 家畜的致命礼物:细菌的演变
十二节 文字:原创的与借用的–书写的演变
十三节 必然的母亲:技术的演变
十四节 从平均主义到盗贼统治:政府与宗教的演变
第四章 五节分说世界
十五节 Yali的人民: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的历史
十六节 中国怎么形成中国人的:东亚的历史
十七节 波利尼西亚的快艇:南亚膨胀的历史
十八节 半球冲突:欧亚人与美洲人的比较历史
十九节 非洲为何是黑人:非洲历史
结语:人类史作为科学的未来
从最终因子(如大陆轴心定位)到接近引发因子(如枪炮、马匹和瘟疫)导致征服的链条图解:
东西轴心–野生适应物种(马)、易于散布扩展的物种–易于驯养的植物与动物物种(其细菌进化为流行病疾病)–食物剩余与储存–大型、密集、定居、分层次的社群–产生技术(剑、枪、铁、船),政治组织与书写,流行病。
(转自作者脸书)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