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 《中国人权双周刊》 】 时间: 8/16/2010
撑粤语行动的回顾
继7月25日下午广州江南西地铁出口数千人的市民自发集会示威撑粤语后,8月1日下午,再度有数千市民不顾当局的劝阻,按照网络上流传的信息到广州市政府门前的人民公园和附近的北京路集会示威撑粤语。其实早在7月11日,已经有上百名的年轻市民在人民公园突破当局的封锁成功举行了一次快闪行动,以表达对有关官员提议削减当地一个主要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粤语播出时间的反对。
笔者亲身经历了7•25的现场,当时身穿背书“选票里面出政权”的白色T恤,也举过“只当百花齐放,岂可一桶糨糊”的标语,不少民众也纷纷拍照。本人未能亲历8•1行动,从网上的图片和视频看到了大致的情况,也听一些朋友讲述过他们所经历的8•1行动。对比时隔一周的两次行动,8月1日当局所派出的人员大大多于7月25日。推测当局是根据7•11的行动规模来安排7•25的处置方案的,结果是大大出乎意料。应该说不单当局大跌眼镜,我们很多人在分析这个事件时,也很少预料到会有那么多人站出来表示自己的抗议。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个因素是在7•25后,当局通过宣传工具传达了一些安抚性的信息,声称不存在当局强力推普废粤的政策,另指上述人民行动不符合法律,还拘捕了一些人士,总之是多方进行反制。尽管如此,8月1日参与的人数规模仍然高达数千。8月1日当局经过充分准备后,仗恃强力分割和阻碍人群,带走新闻记者和所谓敏感人士,虽然面对的打压远超过7月25日,整个行动仍得以展开。
这一连串的行动的主体是本地的青年,他们大多出生于80、90年代。8•1行动通过网络更是延伸到香港,引起当地社会活动人士的响应和支持。这些现象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是本地自89年民主运动以来,在社会文化领域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民众集会示威行动。
撑粤语行动的特点
观察这次社会运动,发现以下几个特点:民众诉求的议题是政治色彩不突出的社会文化议题;以年轻人为主,信息传递及时;民众保持了较好的秩序,能迅速来到,也能不恋战迅速散开;不足的地方是整个活动因为更多具有自发行动的色彩而显得缺乏准备,如诉求不突出,行动缺乏整体协调,不能及时有效地因应政府方面的措施变化从而更有力地推动运动目标的实现。
总的来说,最近这几次撑粤语行动从行动模式上讲,属于非暴力不服从行动,也是比较成功的无组织有纪律的公民社会运动。论到粤语或者一般而言的方言或者地方文化的存废,这个运动并非无的放矢,而是郁积已久的反弹。
寻求整齐划一是极权体系的内在冲动。其实在最近几年来,由于通过当局集中控制的各种系统或者机构团体,尤其是深刻影响每个人的学校系统、行政系统的强行推进和多方诱导,许多地方方言已经陷入了危机的边缘。当局可以透过宣传工具声称没有推普废粤的既定政策,似乎是对纪可光先生的提议的一个恰当的解释,其实对这场运动而言,纪的提议只是个导火索而已。广州青年一代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危机,并率先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一运动得以发展到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局面,有几个必须注意的因素,关于更广泛的地方文化保护的课题,有一些青年一直在深切关注,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他们对地方历史、文物和建筑、文化乃至个人或者家族记忆等的保护倾注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当纪先生的提议引起了传统媒体和网络上持续和广泛的讨论时,发展为公众可见的社会运动的条件就具备了。
如今当局仍彻底控制着所有传统媒体,网络也大部分在当局的控制下,一个社会议题要得到较充分的公众讨论,还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条件。这一议题几乎没有政治色彩,有很大机会逃过言论审查员的管制而安全地出现在大众传媒上,这就使问题能广为人知。今天的网络也为大众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沟通渠道,让采取行动的信息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抵达可能愿意采取行动的人。
此外,当前中国经济陷于困局,由于政治系统的僵化导致的阶层固化已经给城市中下层青年的发展前途投下严重的阴影而且几乎没有解决的希望,其它地方流入人口的竞争也似乎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都在迫使青年一代必须起来改变局面。
当然,这次运动也可能潜藏了将来族域纷争的一些隐忧。中国当前仍通行的户籍隔离这一丑陋制度也未尝不会寄居于保护本地正当利益的幌子下继续为害。这一趋势在今天民工和流动人口争取平等权利的背景下尤其应该予以足够重视。有志于推动这一运动健康发展的人士应充分考虑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正确把握其方向。
对其它社会运动的启发
今天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之中,关心中国前途的人们都期待我们的国家脱离专制的毁灭之路,走上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正轨。许多社会活动人士都在不断尝试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各种社会运动中,推进民主化和宪政的运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也是当前被高度封锁的议题。尽管如此,我相信不论一个社会议题政治色彩的浓淡,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适当的启发。
在言论控制仍然十分强大的情况下,要让那些被刻意封锁的议题发展成为社会运动,必须和社会上广大公众进行持续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并竭力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公众的关切和讨论,至少是知晓。这也是以时间换空间的一个方法。如果公众未曾广泛参与一个议题的讨论,就很难在事件出现时进行恰当的参与和推动,即使有了参与和推动也将由于信息的欠缺、认识过于歧异、组织程度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运动方向的迷失。社会运动的积极人士所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持续引起一般公众对特定事题的兴趣和参与,并以此达致稳定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们还可以发现,即使是那些完全没有政治色彩的社会运动,也能推动政治的极大变革。由于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很少是完全不相关联的,能造成急需改变的社会不公正也很少不能从政治领域找到其根源或者制度性支撑。一个被广泛关注和参与的运动更不能不和政治发生联系,并重新在民间社会和政府或者执政者之间划分政治权力的边界。撑粤语行动所反对的是政府权力对文化领域的过度干预和因此对地方文化带来的实质损害,这一行动发展到集会示威的形态,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成功实践。
美国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主要并不在政治的领域展开,集中针对的是种族隔离的不公正法律和广泛而深入的族群文化偏见,这一行动最终却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和文化。这次撑粤语行动可以让我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上明白非暴力行动具有的广泛可能性。
在中国,诸如投资自由的削弱或者行业行政垄断、新闻出版控制、教育行政化和特权化、户籍隔离等非公义制度对于维系专制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政治色彩也并不是那么浓厚。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民主化和宪政变革并不是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全面的社会变革。民主化最终落实当然要意味着落实在文字上的制度更新,更首先需要参与、自治、节制、合作等公民社会生活习惯的配合才得以长久和稳固,这些都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才可以习得,却不是一纸法令的改变就可以立即实现的
。
因此,致力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宪政制度建设的人们,完全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推进非暴力行动,为真正的自由打下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