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鲁格曼 2023年8月11日 纽约时报中文网

两年前,中国还在春风得意,数十年奇迹般的增长已将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它的GDP在某些方面甚至高过美国。中国对新冠疫情的积极应对受到广泛赞扬;其“一带一路”倡议,也就是在全球投资基础设施的庞大计划,显然是在争夺全球影响力,甚至可能是在争夺霸权。
但现在中国正陷入困境。事实证明,一有疫情迹象就封城的“清零”政策难以维系,但放弃这一政策也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激增。事实上,中国现在正在经历通货紧缩,让人不禁将其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放缓相比较(尽管日本实际上的表现比传闻要好得多)。
出了什么问题?中国能否扭转颓势?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应该如何应对?
一些分析人士将中国的失败归咎于现任领导层的政策。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最近发表的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指出,中国正遭受“经济上的长新冠”困扰,即政府随意干预导致民营部门信心下降,这种干预在疫情暴发之前就开始了,之后越发变本加厉。
尽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决策着实变化无常,但我同意卡内基基金会的迈克尔·佩蒂斯等经济学家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问题更多是系统性的。
其基本论点是,中国以各种方式抑制私人消费,导致巨额储蓄需要以某种方式进行投资。放在15或20年前,这并不难,当时中国的GDP每年可增长10%,这主要是通过追赶西方技术来实现的:快速增长的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大量资本。但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生产力快速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劳动适龄人口则停止增长并开始下降。
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从中期来看,中国的增长率预计将低于4%。这还不错——大约是大多数观察人士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两倍。但中国仍试图将GDP的40%以上用于投资,但考虑到经济增速下滑,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十多年来一直就显而易见,但中国主要通过建立一个极其膨胀的房地产行业来掩盖它。然而,这种策略是不可持续的。习近平的失误可能让清算之日提前到来,但如果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中国陷入目前的困境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中国是否已经一蹶不振?波森断言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终结”,这种说法对吗?
我可不这么认为。正如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的,“一个国家可以承受很多的破坏。”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它目前的困境不太可能终结它的地位。此外,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奇怪地抵制可能令其增长可持续的改革,但我们不能假设这种抵制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