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恒大与碧桂圆无底洞的债务深渊,再次吸引社会的目光。这当中最大的苦主除了是买到烂尾楼的消费者外,应该就属满手呆帐的中国银行了。这也难怪过去一向看多中国的高盛公司,日前发布《中国银行业测试不可能三角形》(China Banks-Testing the“Impossible Trinity”)报告。指出由于中国银行业的获利日益萎缩,因此无法同时维持「备抵呆帐覆盖率」、「资本适足率」与「发放股息」。用白话文说就是,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用发放高额股息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希望能挡住一再探底的股价,这种作法将升高银行的经营风险,危及整个金融稳定。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当前中国银行业左支右绌的困境。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发股息救股价无法持久

这些年来中国银行股的股价一再探底,截至今(2023)年7月A股42家上市银行股中,仅剩下宁波银行一家的股价净值比勉强超过一,其余均为跌破净值状态,且其中13家的银行的净值比低于0.5。为了护盘股价,中国银行业用了两个后座力很大的险招。第一个是发放巨额股息,例如去(2022)年整体银行股合计发放股息超过5800亿元,创历史新高。今(2023)年光是国有六大行合计就发放超4000亿元股息,应该将是再创新高。惟这些帐上获利可能是隐藏坏帐而来,这些配息极可能来自本金,没人相信中国银行业真的有赚这么多钱可分红。即使真的有这些获利,比较稳健的做法因该用于打销呆帐或是充实资本,以提高银行的风险抵抗力。

放款给债务人帮忙护盘

第二个后座力很大的险招是,透过这些银行的债务人帮忙为股价护盘。以兴业银行为例,获得当地财政及其国资股东护盘,目前该行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将近五成。这些地方政府或地方融资平台,透过贷款或发债从银行取得大量的资金,现在再让这些债务人来购买银行股票进行护盘。股价若被炒起来,当然皆大欢喜。一旦股价不断探底,越滚越大的债务雪球,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也就越大。

银行背了多少地方债务

根据高盛估计,目前全中国各地方政府总共有超过34兆人民币的债务,其中18兆元是贷款,16兆元是债券。而银行是最大的债权人,约持有总数66%的债权。更令银行不安的是,银行的债权中有超过七成没有担保品。并且这些地方债还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快速成长。更悲情的是中国政府一再压低这些债务的利率,让银行的收益更少但背负的风险却加大。随着情势更加严峻,中国政府为减轻地方债破产的压力,政策性延长贷款期限。例如过去银行对一般企业的放款很少超过十年,现在政策要求这些银行给地方融资平台25年期限的贷款,责任与风险都让银行来承担。

谷底到了吗?

高盛在该报告中下调多家国有大型银行股的评级到卖出,结果引来各方指责,迫于舆论压力,高盛的说法也委婉一些。这几年来官方说法都是一再重申,中国银行股资产品质良好,不良贷款率在可控范围,拨备覆盖率充足,因此中长期银行股价「向下有支撑,向上有空间」。然而谷底真的到了吗?投资者担心中国银行的风险除了整个经济的动能消失中,另外就是房地产的泡沫太大。以目前的情势来看,房地产的不良贷款还未达峰,风险还持续堆叠中。

除此之外,房地产泡沫的外溢风险也相当惊人。例如许多房地产公司积欠其供应商巨额款项,例如建材的提供商、机具设备商与运输业等等,都可能得不到货款而面临倒闭风险,因此银行也拿不回给这些产业的放款。同时消费者也因为投入毕生积蓄,结果换来烂尾楼,也侵蚀了其消费能力。也就是说过去用高杠杆来拼绩效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谷底,也都还看不到一道曙光。

作者为台湾金融研训院资深研究员

来源:思想坦克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