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美国家长近年也察觉到「TikTok一响,父母白养」的问题。 (美联社)
中国认知作战的「最大杀伤力武器」,无疑是抖音和TikTok(海外版抖音),不知令世上多少人(包括中国人)变成脑残。 《华尔街日报》日前就有一篇文章探讨这问题,题为「This Was Supposed to be the Antidote for TikTok Brain. It’s Just as Bad.」,意思是:「有人以为这是TikTok脑的解药,其实它一样糟。」标题的「This」,指YouTube。
不少美国家长近年也察觉到「TikTok一响,父母白养」的问题,开始鼓励小孩多看YouTube,少玩TikTok。谁知道YouTube也TikTok化,充斥大量1分钟以下短片,每月有超过20亿登录用户观看。 《华尔街日报》那文章说,有位父亲看不过眼14岁儿子终日低头玩手机,迷头迷脑看YouTube短片,便对他说:「你现在抬头看我,就给你1000元!」3秒钟后,儿子才抬头说:「What?」
早两年,外国人已发明一个新词:「TikTok brain」,不妨中译为「抖音脑」,描述抖音类短片对人脑的坏影响。为什么多看抖音会坏脑呢?早有研究显示,你看那类短片时,大脑会释放一种「快乐激素」,学名叫「多巴胺(dopamine)」。你谈恋爱、吸烟、吸毒,大脑都会增加多巴胺分泌,让你每秒想要多一些;换言之,就是上瘾。
由于大脑中控制注意力和抑压冲动的区域,即前额皮质,要到25至30岁才完全发育,所以青少年一旦迷上抖音,往往难以自拔,从此对一些需要持续专注、延迟满足的活动——即一切值得你花时间做的事——如学习、做功课、看书,甚至看电影,都会失去耐性。
抖音和TikTok 最「毒」之处,是它的演算法可快速侦察到你的喜好、音乐口味、性取向、政治立场等,然后投其所好,不停给你看一些长度仅15至30秒的短片,令你不自觉掉进一个虚拟兔子洞,幻游网海。 《福布斯》将 TikTok 形容为「digital crack cocaine(数码霹雳可卡因)」,取譬精准,绝非虚言。
今天,几乎所有社交平台都复制了抖音模式,就算是FB也会弹出大量短片,流量往往甚高。成年人吸这类数码鸦片,是咎由自取,抖音脑他值得拥有,我也没什么好说,但小孩和年轻人又怎办?用「毒性」越来越高的YouTube作「美沙酮」替代,显然已行不通了,难道用《发条橙》的Ludovico Technique,把上瘾者绑在椅子上,撑开他们眼睛,强迫观看抖音片直到呕吗?
跳出盒子思考,Ludovico Technique这方向也许是可行的。如果美国学校把TikTok或YouTube短片纳入课程,要求学生每天写短片观后报告,他们的多巴胺应该就分泌不出了。 (本文转载自冯睎干十三维度脸书专页/原标题:抖音脑)
—转自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