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社会观察 2023-08-30 06:47 

我查了一下,这样的一句话,其实是易刚在最近几年中多次强调过的。早在2019年,易纲就曾撰文指出:评判和衡量货币政策,根本上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使命。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这个观点,此后他多次强调。最近的一次,是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

易刚的观点最近在网上再次流传,显然与当下的背景有关:

面对经济反弹乏力,国内消费不振,特别是CPI和PPI持续走平或走低的情况,救经济的呼声此起彼伏。如何才能救经济呢?专家们的思路不外乎是两个。一个是货币政策,加大货币的供给,增加流动性。另一个就是财政刺激,由政府举债,扩大投资,以激活经济

但无论是货币政策的思路,还是财政刺激的思路,最终可能都需要通过货币的增量来实现,区别只在途径的直接还是间接。而问题就在这里。

首先的问题是,增加货币的供给能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截止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285.4万亿元,中国现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缺钱。按照学术界通行的说法,钱进入流通,尤其是通过信贷的途径形成企业投资才有意义。所以,人们经常用社融和信贷的数据,来说明降息降准增加流动性的必要性。更有人用辜朝明的理论来论证,现在使用货币政策已经来不及,而应该直接由政府发债,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此来刺激经济。

如果仔细来分析,这样的思路接着会带来三个问题:

第一,增加政府债务意味着什么?已经有学者论证,中国并不存在日本式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就算存在吧,那进一步的问题是,在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之间,谁的负债表问题更为严重?显然是政府。在地方债已经如此沉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举债的空间还有多大?如果强行举债,后果是什么?即使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能扩大政府投资,可能形成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多大的作用?

第二,企业投资意愿低,是因为企业贷不到款吗?钱只有到了企业,才能带来投资和收益。但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贷款和投资的意愿低?无非是两个因素。信心的问题,人们已经说得够多了,不再赘述。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面对的几乎是全面的过剩,房子过剩,汽车过剩,电器过剩,日用品过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企业家,还有信心,且能得到贷款,贷款的利率还很低,我问你,你投什么?有人说,现在实体经济不借钱了。问题是,借钱投什么(孙立平:过剩:这才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真正问题)。

第三,钱多起来,对民众意味着什么?现在人们在强调通缩,并努力说明通缩比通胀更可怕。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这个道理是有条件的,如果通胀能带来经济增长,可能确实好于通缩,但如果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呢?现在人们都在议论巨额的M2,但要知道,巨额的M2也是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实际上,就在学者们讲通缩的同时,一些和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商品正在涨价。

因此,在警惕通缩的同时,同时要保持对通胀的警惕性,特别是由所谓刺激政策所可能导致的通胀。这样的时候,我经常想起德国战后经济重建时一位德国领导人说的一句话,如果人们对钱没信心了,那就是彻底没信心了。因此,我们应当记住易刚的那句话:不让老百姓手中的钱变“毛”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y9XngFyjT_zGDrzbNnHExg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