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一)

“寻找六四军人”参考材料之一 :《〈戒严一日〉署名文章作者索引》

(宋征时 编辑制作)

关键词:

寻找六四军人,《戒严一日》,作者索引,参考材料,超微型准工具书八九民运,

六四屠杀,部队番号破解,侯树森,第23集团军,北京戒严部队中15个集团军,

38集团军“冠名率” 

  题 记

  大规模屠杀人民的罪证真的能够永远被掩盖吗?大规模的反人类罪行难道有可能逃脱历

  史的审判吗?最终,掩盖会败露,罪行会暴露,真相会显露,战友会私下吐露,媒体会

  公开披露,广大人民群众会群起揭露。即使连[中共]党中央出卖大面积国土那样的最高

  机密,也会由内部泄露;即使像迟浩田那样的[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也会向外界透露。

                                                    宋征时:《呼吁中国军方切勿血洗香港!》,2019年7月

 

总目录

第一部分:《总序》

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

第三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甲》(按作者所属部队及单位分列)

第四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第五部分:《新发现及新论点》

第六部分:《编后寄语》

 

第一部分:《总序》

19894月中旬至6月上旬发生于北京(及中国几十个大中城市)的“八九”民主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事件之一。中共当局动用几十万军队,使用坦克、装甲车以及各类步兵武器,对和平表达政治意愿、民主诉求的广大学生和北京市民所实施的“六四”血腥屠杀和残暴镇压,则是二十世纪世界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罪行之一。

无论是研究“八九”民运、探索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还是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以及史料发掘、文献考证、工具书编纂、数据库建设等等,都需要了解历史真相、需要了解上述几十万进京戒严部队军人的相关资讯。作为“八九”民运的参与者及历史文献学者,吴仁华先生发表的著作中,有一部《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就是专题研究北京戒严部队和六四军人的。《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于2009年出版之后,吴仁华又在互联网上发起了“寻找六四军人”的行动,公开征集1989年参加北京戒严的军人名单。

笔者于是也悉心留意、多处寻找。当笔者在网络上寻觅到《戒严一日》(“全本”)一书[1] 的目录文本之际,顿感欣喜。仅仅是一份目录,并非全书,又何致于欣喜呢?因为《戒严一日》征集、收入的署名文章作者,绝大部分是六四军人。该书中190篇署名文章(而非网络上普遍流传的“180篇”),其作者共有约200名。其中近120名作者(包括约20名非军人作者)的名字没有收入《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一书,而吴仁华的这部著作则是迄今收录戒严部队官兵人数和基本资讯最多的文字材料。这意味着:扣除《戒严一日》目录中约20名非军人作者后,我们可以在已经寻获的六四军人名单上,再增添近100个军人的名字。

要寻找六四军人,的确“不能不提到《戒严一日》这本书,该书透露的资讯最多,也最有价值。该书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征文办公室编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1989年10月出版发行。该书分上下两册[应为“两集”–– 引者注],总共收集了180篇[应为“190篇”–– 引者注]署名文章,作者除了几位诸如北京市公安局的干警之外,几乎全都是解放军戒严部队的军人,上至集团军军长,下至普通士兵。由于该书透露了太多不该透露的资讯,出版后不久就被禁止发行,后来重新发行的所谓“精选本”,只保留了80篇署名文章,字数减少一半以上。[2]

“六四”事件后,中共当局曾一度掀起宣传热潮,大力表彰“平息反革命暴乱”有功的部队单位和“英雄模范”官兵个人,官方的媒体、出版社纷纷出版相关的宣传资料。《戒严一日》正是这些宣传资料之一。不过,与大部分宣传资料相比,戒严一日》一书有其特殊性。首先,该书(至少是“全本”)的出版意图多少倾向于传授、交流所谓“平息反革命暴乱”的经验、措施之类;而欲达此实用目的,书中内容就不能过于脱离实际。其次,中共军方高层也有“维稳”考虑 ––– 要避免官兵个人之间、各部队之间互不服气,互相指责对方“夸大战果”、“谎报战功”等,从而激化矛盾、“影响团结”,更要防范那些不久前刚开过杀戒的军人们戾气用事、引发冲突,所以宣传内容真实性方面的把关相对从严,因而其内容也就相对真实些。其三,出版内容还多少会牵扯到各戒严部队之间的利益分配,如各路部队都会为自己的“山头”评功摆好,尽可能多地争“集体荣誉”、争官兵群体“立功受奖”的人数、争将领们升官晋级的比例等等;因此这一面向全军的出版物自然需要照顾各方利益,而不能机械套用官方宣传口径、一味凭出版者喜好来信手编造、任意拔高,从而导致褒奖不均以及利益格局失衡,所以宣传的内容只能相对兼顾公允,因而也就相对客观些。

与中共军方的其他宣传资料一样,戒严一日》同样要由总政治部严加审查甚至大肆删改,书中同样不乏隐瞒欺骗、歪曲虚饰、缩小夸大、吹嘘拔高等中共宣传的惯用伎俩。不过,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中共宣传的拿手绝活,此番倒是不得不暂且收起而不用。所以,戒严一日》的真实性应该高于中共军方的绝大部分宣传资料。1955年获衔上将的吕正操读过《戒严一日》之后认为:“这是了解北京戒严情况最真实的一本书。[……]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写的自己亲历和目睹的事实,没有任何道听途说的东西。[3] 可见书中内容大体上是第一手材料,而且未经“过度加工”。

在某种意义上,戒严一日》一书堪称“六四”事件的某见证人群体所撰写的群体见证书(或曰:戒严部队这个见证群体所提供的一份群体见证);书中的若干文章更堪称是不打自招的自供状。相比于其他六四军人,这些军人作者的“见证人”身份特征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对于尊重客观事实、治学态度严谨、对中共体制持异议的学者来说,戒严一日》也是一份堪称难得且弥足珍贵的史料。该书不仅被列入吴仁华撰写《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的主要参考资料[4],也是此类课题的其他研究(如陈小雅八九民运史》等)的重要参考书之一[5]。因此,此书(甚至仅仅是其目录)也值得我们为之编辑制作一份应用型参考材料。

* * *

上文提到,编者寻觅到的《戒严一日》目录,那是“全本”(而非“精选本”)的目录。经编者再三核对,“全本”上下两集共收190篇署名文章(而非网络上普遍流传的“180篇”),其中上集84篇(包括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周克玉中将撰写的《代序言),下集106篇。这些署名文章略作统计,可以得到如下数据 –––

由一位作者单人独撰的文章为181篇,占总数190篇的95.3% 。

由两位作者合撰的文章有以下4篇,占篇目总数的2.1%

* 他就是残害崔国政烈士的主要凶手(作者刘汉臣、任文锁,见上集第415页),

* 走向德胜门(作者刘书明、张传苗,见下集第154页),

* 突破封锁线(作者沈强、阿远,见下集第159页),

* 将军脱险记(作者贾志媛、胡海利,见下集第283页)。

由三位作者合撰的文章有以下1篇,占篇目总数的0.5%

* “F75”在行动(作者郭德华、何文亭、傅俊,见上集第60页)。

N位(四位?四位以上?)作者合撰的文章有以下4篇,占篇目总数的2.1%

* 向首都重要警卫目标开进(作者李旦生等,见上集第1页),

* 《浴血金水桥》(作者佟喜刚等,见上集103页),

* 清理“高自联”指挥所(作者张同锁等,见下集第220页),

* 军需,六月四日纪事(作者吴仁祜等,见下集第249页)。

从目录文本上看,上述最末四篇文章作者人数不详,所以上文提到戒严一日作者总人数时,只能笼而统之地说190篇文章的作者约200名”。

此外,还有2位作者各撰文两篇:

* 佟喜刚等浴血金水桥(见上集103页),

  佟喜刚入院后的磨难(见下集2页);

* 任文锁、刘汉臣《他就是残害崔国政烈士的主要凶手》(见上集第415页),

  任文锁《OK! 解放军》(见下集第429页)。

对于这两位作者,究竟是统计“人头”还是统计“人次”呢?当然,不管怎么统计,依据这一目录文本,文章作者的总人数仍然只能是“约200名”。

* * *

笔者寻觅到的《戒严一日》目录网络文本中,每篇文章除了都有篇名及作者姓名之外,一般还标有作者的职务(或职称)、军衔(或警衔)。但后两项内容(或其中之一)则有时告缺。[此两项在该书纸质原版中应该是全部标出的。] 例如,对将军被围记》的作者秦生祥,目录仅给出其职务(或职称) ––– 干事,并未给出其军衔(见上集26页)。再如,爱的花环》的作者石祥,则既未给出其职务(或职称),亦未给出其衔称。[后来这位军队作家的职务、军衔总算都找到了。] 整个目录中,这两项内容的总“告缺率”达7% 以上

要寻获六四军人,仅凭职务、军衔两项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两项都不是最主要的,何况这两项还都不是全部标明的。因此,本参考材料第二部分的标题就确定为《〈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所谓“附加资讯”,可以理解为:以目录文本为基础,“附加之以资讯”,就是给每位作者添加或新增若干资讯,以便把其性别、部队(或单位)、职务(或职称)、军衔(或警衔)、记功受奖情况这几项资讯尽可能凑足补全。即便退而求其次,我们也应该获有这些六四军人作者的部队(或单位)番号、职务(或职称)、军衔(或警衔)三项基本资讯,否则谈何“寻获”?三项基本资讯中,对于“寻找六四军人”来说最主要也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作者的部队(或单位)番号。然而这一项在《戒严一日》目录(包括纸质原版)中却不存在,所以也最有待人们探寻和破解。

以下是有关作者资讯处理的若干准则 –––

作者所属部队(或单位)资讯   如果缺作者所属部队资讯,且无从了解是武警部队还是解放军部队,则标以“戒严部队某部”;如果仅知道作者所属部队是一个集团军、北京武警的一个支队之类,但番号不明,则标以“某集团军”、“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某支队”等;如果知道作者所属部队番号,还知道作者职务(或职称),但不知道作者所处建制单位的番号,则标以“某团”、“某班”、“某营”等,如“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第28集团军某部某营营长”等。

作者职务(或职称)资讯   如果缺作者职务(或职称)资讯,也没有作者所属部队资讯,则标以“戒严部队某部军人”;如果缺作者职务(或职称)资讯,但有作者所属部队番号,则标以“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某部军人”、“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3团某部军人”等;如果有作者职务(或职称)资讯,但缺作者所属部队资讯,则标以“戒严部队某部教导员”、“戒严部队某部士兵”、“戒严部队某部某旅参谋长”等。

作者军衔(或警衔)资讯   如果缺作者军衔(或警衔)资讯,则标以“军衔?”、“警衔?”;如果有作者军衔(或警衔)资讯则据此标以“少将”、“大校”、“中尉”、“上士”等。

作者性别资讯   由于作者绝大部分为男性,所以仅用“女”字标明女性作者;对于现有资讯显示很可能为女性,但尚且无法最终确定者,则标以“女?”。

作者记功受奖情况资讯   这方面资讯最为缺乏。目前仅搜集到9名作者的有关资讯。此9名作者中,4名见于戒严一日上集,5名见于下集(名单见下文)。至于记功受奖的作者实际人数,显然应该远高于这一现有数字,所以有待进一步搜集和补充。

* 王 竞 (女,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北京军区授“卫国勇士”称号) (上集,279-285页)

* 王 强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炮兵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少尉,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上集,317-328页) 

* 杨蓉娅 (女,北京军区总医院实习军医,军衔? 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上集,333-340页)

* 崔龙珠 (第40集团军步兵第188师炮兵团团长,中校,沈阳军区授二等功) (上集,398-401页)

* 李 勃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修理科助理工程师,上尉,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下集,110-116页)

* 种振庆 (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步兵第568团司令部通信股股长,少校,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下集,117-120页)

* 李树存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装甲步兵团特务连某班班长、装甲车驾驶员,上士,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下集,124-126页)

* 谷密山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参谋长,大校,北京军区授二等功) (下集,258-262页)

* 乐立成 (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2团炮兵营营部卫生员,上等兵,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下集,317-323页)

* * *

本参考材料为供人查询、检索史料之用而编制,就其篇幅规模及就其应用性功能这两个特点而言,或许可称之为“超微型类工具书”或“超微型准工具书”。由于这一“边缘性体例”基本上属于应用型范畴,故其序言(《总序》)以说明性内容为宜。因此,那些阐述性、评论性、论证性的内容,还有新发现导致的新结论等等,就不赘列于此,而是置于本参考材料的第五部分《新发现及新论点》。

注  释

[1] 关于戒严一日》一书,互联网上普遍流传的信息如下 –––

*《戒严一日“全本”(上下两集共收180篇署名文章;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征文办公室编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ISSN 7503301031 ;

*《戒严一日“精选本”(上下两集共保留80篇署名文章;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征文办公室编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另一说1990年出版)。

本参考材料根据编者所获悉的《戒严一日(“全本”)目录网络文本,对以上信息作如下更正和补充 –––

*《戒严一日“全本”上下两集共收190篇署名文章,其中上集84篇,下集106篇。

[2] 吴仁华:《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真相出版社,2009年,第一章第三节,23-24页。

[3] 吕正操:《〈戒严一日〉读后感》,载《人民日报》,1990年2月20日,第3版。

[4] 参见[2],23页。

[5] 参见陈小雅:《记忆“标准化”的一个实例 ––– 解读〈戒严一日〉的筛选》,载《中国事务》网站(www.chinaaffairs.org),2003年2月28日

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

 

目 录

序】《〈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说明

A】《戒严一日》“全本”上集目录

B】《戒严一日》“全本”下集目录

 

序)《〈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说明

本部分宗旨:以目录文本原有资讯为基础,“附加”若干新资讯,以尽可能补全戒严一日》书中署名文章作者的各项基本资讯。

每位作者的已有资讯按以下体例或顺序排列 –––

姓名,性别,部队(或单位),职务(或职称),军衔(或警衔),记功受奖情况,

文章标题,集别(上集/下集),所在页码

有关具体细节可参阅本参考材料第一部分总序内“有关作者资讯处理的若干准则”各段落。

 

A)《戒严一日》“全本”上集目录

周克玉 (解放军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中将) :

代序言(上集,页码未标)

李旦生 (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高射炮兵团团长,中校) 等人 :

向首都重要警卫目标开进(上集,1-19页)

杨清福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上校) :

艰苦忍耐的三天三夜(上集,20-25页)

秦生祥 (第65集团军政治部干事,军衔?) :

将军被围记(上集,26-31页)

任 斌 (第38集团军某部干事,中尉) :

戒严中的第一次流血冲突(上集,32-37页)

芦光祖 (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北京戒严部队沈阳军区前进指挥部成员,少将) :

我们终于站稳了脚跟(上集,38-41页)

余长海 (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

十五分钟的恋人“情话”(上集,42-43页)

汪旺坤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中尉) :

婚礼,在集结地域举行(上集,44-47页)

李晓磊 (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

扁担床(上集,48-49页)

毕晓波 (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上士) :

比比心灵(上集,50-52页)

刘凤君 (某工厂分厂厂长) :

突击抢制炊事车蓬布(上集,53-55页)

崔 维 (第65集团军政治部干事,上尉) :

圣殿轶事(上集,56-59页)

郭德华 (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何文亭 (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傅俊 (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

F75”在行动(上集,60-63页)

倪福田 (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7师政治部干事,上尉) :

守卫大会堂(上集,64-70页)

田慧英 (女,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军医,军衔?) :

医疗队开赴人民大会堂(上集,71-76页)

董瑾科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尉) :

两袋方便面(上集,77-79页)

王小京 (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参谋长,上校) :

六月三日,在西单街口(上集,80-83页)

王福义 (第38集团军政委,少将) :

铁流东进天安门(上集,84-91页)

李 林 (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第5支队副政委,中校) :

开进中的防暴队(上集,92-98页)

高云江 (第40集团军副政委,少将) :

榜样的力量(上集,99-102页)

佟喜刚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副师长,大校) 等人 :

浴血金水桥(上集,103-112页)

任乃平 (北京某单位司机) :

《 B10-2203你在哪里?(上集,113-119页)

丹 丁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

西单路口:军火!军火!(上集,120-146页)

李胜堂 (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参谋长,上校) :

六部口救军火(上集,147-154页)

傅秉耀 (第39集团军军长,少将) :

走进血与火(上集,155-160页)

艾虎生 (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7团团长,上校) :

敬礼,天安门(上集,161-166页)

张喜波 (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7团干事,中尉) :

我们在奔进(上集,167-174页)

靖 (《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军衔?) :

镜头下的长安街(上集,175-181页

王卫东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

六月三日,在“急雨”中(上集,182-184页)

左印生 (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大校) :

戒严日记六则(上集,185-189页)

黄栋甲 (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师长,大校) :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上集,190-193页)

王宏伟 (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直属侦察连连长,上尉) :

热血军魂(上集,194-197页)

刘建奇 (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干事,上尉) :

血肉支点(上集,198-199页)

屈承明 (北京市某人民武装部部长,军衔?) :

带路(上集,200-208页)

朱双喜 (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3团某部军人,上士) :

两进两退都是情(上集,209-212页) 

潘荣清 (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第2营第4连指导员,中尉) :

感情洗礼(上集,213-215页)

彭 虎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高射炮兵团第1营第3连连长,中尉) :

《推车挺进广场》(上集,216-223页)

刘新力 (第40集团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处长,上校) :

八闯三元桥(上集,224-232页)

张振生 (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步兵第354团团长,上校) :

车头永远向北京(上集,233-237页)

朱士芳 (女?第40集团军炮兵旅电影放映队放映员,下士) :

砸不哑的大喇叭(上集,238-240页)

王荣义 (戒严部队某部通信台台长,专业军士) :

不消失的浪漫曲(上集,241-243页)

刘兴茂 (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等兵) :

我不是“娃娃”,我是兵(上集,244-250页)

杨福臣 (第40集团军参谋长,大校) :

奇速用兵太阳宫(上集,251-254页)

张作礼 (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5师师长,大校) :

向共和国保证(上集,255-258页)

张东旭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6团第2营第5连连长,中尉) :

推倒“女神”像(上集,259-262页)

季新国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6团政委,上校) :

清场前的谈判(上集,263-268页)

罗 刚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坦克第1团团长,上校) :

红墙外的较量(戒严一日》上集,269-271页)

唐 成 (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尉) :

天线,在历史博物馆上升起(戒严一日》上集,272-275页)

李胜顺 (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

二十七分钟(上集,276-278页)

王 竞 (女,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北京军区授“卫国勇士”称号) :

共和国,请接受女儿的敬礼(上集,279-285页)

陈葆琛 (女?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

黎明即将到来(上集,286-294页)

刘成社 (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

没有硝烟的战斗(上集,295-300页) 

赵庭昌 (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

利剑吟(上集,301-304页)

王洪祥 (北京戒严部队沈阳军区前进指挥部司机,专业军士) :

大胡子兵自传(上集,305-307页

段晓雄 (空降兵第15军第43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下士) :

开进电波(上集,308-311页)

徐 准 (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步兵第564团炮兵营第1连士兵,上士) :

不平凡的征程(上集,312-316页)

王 强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炮兵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少尉,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

我是“王强”(上集,317-328页)

周美清 (第28集团军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

脱险(上集,329-332页)

杨蓉娅 (女,北京军区总医院实习军医,军衔? 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

在协和,有34名伤员(上集,333-340页)

吕敬东 (北京某单位司机) :

送“神枪手四连”去广场(上集,341-342页)

邓 炜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某团机要股参谋,中尉) :

在机要车被围困的时刻(上集,343-347页)

刘洪林 (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下士) :

油槽车历险记(上集,348-350页)

穆立萍 (女,解放军某医院护士长,军衔?) :

“我们是文职干部”(上集,351-356页)

白志华 (戒严部队某部教导员,少校) :

戳穿谣言(上集,357-359页)

马卫东 (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

马嫂(上集,360-369页)

孙 彦 (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

千斤顶(上集,370-371页)

刁九健 (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政委,大校) :

野村先生的心愿(上集,372-374页)

任立本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某部干事,少尉) :

北京人印象(上集,375-379页)

李西岳 (第24集团军政治部干事、军队作家,军衔?) :

母亲的泪(上集,380-382页)

宋学德 (戒严部队某部文书,上士) :

姑娘,你在哪里?(上集,383-387页)

刘士忠 (北京市大兴县商务委员会主任) :

九万六千个包子(上集,388-394页)

刘海清 (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下士) :

永生难忘的深情(上集,395-397页)

崔龙珠 (第40集团军步兵第188师炮兵团团长,中校,沈阳军区授二等功) :

送粮记(上集,398-401页)

吴铁林 (某单位供应站站长,军衔?) :

空中补给线(上集,402-404页)

洪希涛 (北京军区后勤部助理员中校) :

《611特别空运(上集,405-407页)

邢华玉 (某单位管理员) :

七百五十斤干粮(上集,408-411页)

侯树森 (第23集团军副参谋长,上校) :

《200顶帐篷(上集,412-414页)

刘汉臣 (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某部某排排长,少尉)、任文锁 (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

他就是残害崔国政烈士的主要凶手(上集,415-419页)

刘 崇 (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中尉) :

傍晚,在军事博物馆(上集,420-421页)

连文生 (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某部某中队中队长,警衔?) :

楼顶着陆(上集,422-424页)

田学东 (第28集团军步兵第82师步兵第244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上尉) :

“冒牌警察”落网记(上集,425-428页)

刘 刚 (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炮兵第10团第3营第7连士兵,下士) :

南新华街前的哀思(上集,429-431页)

李洪海 (戒严部队某部某班班长,上士) :

太阳伞(上集,432-435页)

吴君 (戒严部队某部某股股长,上尉) :

唱支军歌给党听(上集,436-439页)

 

B)《戒严一日》“全本”下集目录

 

张元发 (北京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大校) :

戒严前夜(下集,1页)

佟喜刚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副师长,大校) :

入院后的磨难(下集,2-3页)

吕克相 (北京铁路分局工程师) :

敞篷车抢运列兵(下集,4-5页)

高子荣 (第64集团军某部干事,军士长) :

一篇新闻稿(下集,6-9页)

王占文 (戒严部队某部工程师,上校) :

昌平卸载(下集,10-11页)

辛 健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中校) :

在被围困的日子里(下集,12-16页)

梁 策 (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总局地图供应办公室参谋,少校) :

坐标中心,在天安门广场(下集,17-19页)

马清云 (第63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大校) :

周末街头的“病态幽默”(下集,20-24页)

段 绪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文书,中士) :

(下集,25-26页)

李少军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团长,上校) :

“零号行动”(下集,27-29页)

金栋贤 (八一电影制片厂编辑,军衔?) :

难忘的三昼夜(下集,30-33页)

韩景童 (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

军火被截时刻(下集,34-41页)

黄小平 (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某团副团长,中校) :

“虎穴”历险记(下集,42-47页)

孔宪金 (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警卫第13团炮兵第3连某班副班长,中士) :

智救公安局长(下集,48-53页)

方祥礼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军衔?) :

六月三日 —— 强行军(下集,54-57页)

王 山 (第38集团军炮兵旅第5营直属侦察班班长,军衔?) :

六烈士的最后4小时(下集,58-63页)

吕志军 (第38集团军通信团工兵连士兵,上等兵) :

装载机在开进(下集,64-66页)

郭建理 (戒严部队某部某班副班长,下士) :

我们这些炊事兵(下集,67-73页)

刘同祥 (第38集团军坦克第6师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

铁甲钢刀411》(下集,74-76页)

刘晓林 (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

“虎口”夺车(下集,77-80页)

李新义 (第38集团军某部某指导员,上尉) :

(下集,81-84页)

魏修林 (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某部军人,下士) :

宁死不丢枪弹(下集,85-87页)

赵 敏 (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参谋,上尉) :

我,把枪口对准自己(下集,88-90页)

吴家民 (第40集团军军长,少将) :

再度京华(下集,91-95页)

阮启明 (解放军总参谋部下辖京东宾馆保卫干事,军衔?) :

假扮家眷送消息(下集,96-97页)

王荣赞 (第39集团军参谋长,少将) :

“便衣指挥官”(下集,98-100页)

胡卫平 (第40集团军政治部干事,上尉) :

京顺路一夜(下集,101-106页)

周廷林 (第40集团军炮兵旅旅长,大校) :

艰难的进军(下集,107-109页)

李 勃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修理科助理工程师,上尉,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

第一辆装甲车开进广场(下集,110-116页)

种振庆 (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步兵第568团司令部通信股股长,少校,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

生死关头(下集,117-120页)

潘喜秋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某连指导员,上尉) :

同学们,听我说(下集,121-123页)

李树存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装甲步兵团特务连某班班长、装甲车驾驶员,上士,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

血染的风采(下集,124-126页)

郝其玉 (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步兵第208团第2营第5连士兵,军衔?) :

难忘的三百米长安街(下集,127-129页)

张 强 (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中尉) :

钢盔(下集,130-132页)

王小铁 (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步兵某团第3营第7连文书,上士) :

“铁公鸡”自传(下集,133-135页)

李虎祥 (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8团第2营第4连军人,中士) :

一个神枪手的自述(下集,136-143页)

关 冲 (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某部士兵,上等兵) :

(下集,144-146页)

刘文革 (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某部某班班长,上士) :

不该忘却的人们(下集,147-150页)

高永福 (戒严部队某部助理员,中校) :

舍命也要保住车队(下集,151-153页)

刘书明 (第24集团军副军长,大校)、张传苗 (第24集团军副政委,大校) :

走向德胜门(下集,154-158页)

沈 强 (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阿 远 (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

突破封锁线(下集,159-164页)

张 堃 (第54集团军副政委,少将) :

血染的征程(下集,165-171页)

赵萌圈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部长,上校) :

装甲车面对“人墙”(下集,172-176页)

穆瑞祥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某营军医,少校) :

铁甲中的军医指挥官(下集,177-180页)

刘顺开 (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副师长,上校) :

在惨红的夕阳下(下集,181-184页)

岳海银 (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

受阻陶然亭(下集,185-188页)

赵如民 (戒严部队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

7083”部队(下集,189-191页)

阎东英 (女? 北京市公共汽车三场调度员) :

“去人大会堂,跟我走!”(下集,192-200页)

朱志军 (空降兵第15军第43旅第2营第5连某排排长,少尉) :

十八个老兵和一百零四个新兵(下集,201-207页)

赵晓强 (军方高级机关干事、特派空降兵第15军工作组组长,中校) :

我所经历的开进与清场(下集,208-215页)

刘建军 (第27集团军直属侦察营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上尉) :

捣毁“高自联”指挥部纪实(下集,216-219页)

张同锁 (第65集团军高射炮兵旅第1营营长,少校) 等人 :

清理“高自联”指挥部(下集,220-226页)

余 波 (第65集团军通信团新闻报道员,专业军士) :

摄下这个瞬间(下集,227-229页)

郝连锁 (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3师某部士兵,军衔?) :

广场东南角的枪声(下集,230-231页)

郑海军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上尉) :

广场大清扫(下集,232-236页)

傅水生 (北京军区勤联部助理员、北京军区后勤指挥部成员,中校) :

难忘的八天八夜(下集,237-248页)

吴仁祜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计划财务处处长,大校) 等人 :

军需:六月四日纪事(下集,249-254页)

汪先谋 (北京军区联勤部军需部参谋长,上校) :

紧急抢运(下集,255-257页)

谷密山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参谋长,大校,北京军区授二等功) :

第一次武装押运(下集,258-262页)

申敬旺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

这里通向天安门广场(下集,263-267页)

王安澜 (北京卫戍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上校) :

一切为了畅通(下集,268-273页)

胡文强 (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

较量(下集,274-282页)

贾志媛 (女,北京市急救中心实习军医,军衔?)、胡海利 (第54集团军某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上尉) :

将军脱险记(下集,283-295页)

邱继臣 (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事,中校) :

“零二”行动(下集,296-301页)

汪功久 (解放军252医院副主任医师,军衔?) :

火线医疗队(下集,302-307页)

陈纯芝 (女?解放军某医院主任,中校) :

开颅急救“无名氏”(下集,308-316页)

乐立成 (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2团炮兵营营部卫生员,上等兵,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 :

病床漫忆(下集,317-323页)

肖 江 (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等兵) :

“就让他抱着枪吧……”(下集,324-327页)

桂远程 (第54集团军某部某股股长,少校) :

血染的密码包(下集,328-330页)

王红云 (解放军268医院干事,中校) :

特殊的救治(下集,331-335页)

常国君 (第39集团军某部干事,上尉) :

血肉谱写的壮歌(下集,336-339页)

张延芳 (女,解放军305医院军医,中校) :

一次难忘的遗体整理(下集,340-342页)

柯 明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中尉) :

第一朵白花(下集,343-345页)

杨洪立 (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上校) :

请将花圈献烈士(下集,346-347页)

石 祥 (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军队作家,大校) :

爱的花环(下集,348-353页)

远瑞华 (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

楼窗里吊下一只水壶(下集,354-355页)

李文明 (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专业军士) :

在建筑工地上(下集,356-357页)

陈瑞江 (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士) :

“撞”上的朋友(下集,358-361页)

景长富 (北京市公安局干部,警衔?) :

居委会主任(下集,362-367页)

李华林 (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

三轮车夫(下集,368-371页)

胡祥松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尉) :

永远难忘的两家人(下集,372-375页)

赵国海 (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副师长,上校) :

瞬间的永恒(下集,376-380页)

孙杰然 (戒严部队某部军人,少校) :

飘逝的红裙子(下集,381-384页)

杨 斌 (共青团北京市某团委书记) :

藏军车(下集,385-388页)

邱 成 (北京军区直属通信团参谋,上尉) :

难忘的恩德(下集,389-392页)

李春元 (戒严部队某部参谋,中尉) :

寻妈妈(下集,393-396页)

谭刚伦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步兵第337团某连连长,军衔?) :

看上去,她象个医生(下集,397-399页)

毛钦方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司令部秘书科科长,少校) :

坐轮椅的年轻人(下集,400-403页)

石 峰 (戒严部队某部某班班长,中士) :

童心(下集,404-405页)

周宏星 (戒严部队某部指导员,军衔?) :

戒严散记(下集,406-411页)

陈 宏 (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

搜捕(下集,412-414页)

王永军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某团干事,少尉) :

擒获暴徒朱更生(下集,415-416页)

李之云 (第3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大校) :

答外国记者问(下集,417-428页)

任文锁 (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

《OK! 解放军(下集,429-431页)

王树人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上尉) :

夜擒“哨兵”(下集,432-433页)

黄高成 (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师长,大校) :

大会堂七十二小时(下集,434-436页)

张建华 (第38集团军某部某连指导员,军衔?) :

半块面包(下集,437-441页)

张怀恩 (北京戒严部队指挥部某处处长,中校) :

山西厅,兄弟情(下集,442-446页)

王庆满 (第39集团军某部军人,中士) :

两斤饼干(下集,447-449页)

范金梁 (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炮兵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

戒烟(下集,450-452页)

李庆海 (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直属侦察营炊事班班长,专业军士) :

黑月亮(下集,453-455页)

黄桂中 (北京军区某部参谋,中尉) :

《3600秒的考验(下集,456-459页)

龙爱军 (女?第40集团军炮兵旅政治部打字员,下士) :

帐篷那头是男兵(下集,460-461页)

李廷秀 (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干事,中校) :

热线338》 (下集,462-465页)

李 鸣 (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校) :

难忘后方情(下集,466-473页)

高富营 (戒严部队某部某旅参谋长,军衔?) :

为了母亲期待的一张合影(下集,474-484页)

(完待续)

 

(连载二)

“寻找六四军人”参考材料之一《〈戒严一日〉署名文章作者索引》

(宋征时 编辑制作)

关键词:

寻找六四军人,《戒严一日》,作者索引,参考材料,超微型准工具书八九民运,

六四屠杀,部队番号破解,侯树森,第23集团军,北京戒严部队中15个集团军,

38集团军“冠名率” 

 

  题 记

  大规模屠杀人民的罪证真的能够永远被掩盖吗?大规模的反人类罪行难道有可能逃脱历

  史的审判吗?最终,掩盖会败露,罪行会暴露,真相会显露,战友会私下吐露,媒体会

  公开披露,广大人民群众会群起揭露。即使连[中共]党中央出卖大面积国土那样的最高

  机密,也会由内部泄露;即使像迟浩田那样的[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也会向外界透露。

                                                    宋征时:《呼吁中国军方切勿血洗香港!》,2019年7月

 

总目录

第一部分:《总序》

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

第三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甲》(按作者所属部队及单位分列)

第四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第五部分:《新发现及新论点》

第六部分:《编后寄语》

 

(接上文)

第三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甲》

(按作者所属部队及单位分列)

 

目 录

序】《〈戒严一日〉作者索引甲》说明

A】 陆军集团军:

A1) 第12集团军,A2) 第20集团军,A3) 第23集团军,A4) 第24集团军,A5) 第26集团军,A6) 第27集团军,A7) 第28集团军,A8) 第38集团军,A9) 第39集团军,A10) 第40集团军,A11) 第54集团军,A12) 第63集团军,A13) 第64集团军,A14) 第65集团军,A15) 第67集团军;

B】 非陆军集团军部队:

B1) 空降兵第15军,B2)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B3) 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B4) 北京卫戍区,B5) 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

C】 军队高层机关及医院:

C1) 北京军区机关、戒严部队指挥机关,C2) 三总部及其机构,C3) 军队医院;

D番号未明之部队及单位

D1) 番号未明之部队及单位(军队),D2) 番号未明之部队及单位(军队?武警?);

E】 非军队、非武警系统:

E1) 公安系统,E2) 地方部门,E3) 其他(地方?公安?武警?军队?)

 

序) 《〈戒严一日〉作者索引甲》说明

如以上目录所示,本索引根据所属部队及单位的不同,把《戒严一日》书中文章的作者们分列为A、B、C、D、E共五大类:陆军集团军(A类),非陆军集团军部队(B类),军队高层机关及医院(C类),番号未明之戒严部队及单位(D类),非军队、非武警系统(E类)。

至于五大类内部的“亚分类”,我们不妨以B类(非陆军集团军部队)为例作进一步说明:这些作者所属的戒严部队或虽为陆军,但并非集团军,如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B2)、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B3)、北京卫戍区(B4);或并非陆军,如属于空军的空降兵第15军(B1);甚或并非军队,如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B5) ––– 当时武警部队行政上归属国务院、公安部领导。

本索引中,A类(陆军集团军)中有三个集团军的作者因尚未寻获而告“暂缺”。这三个集团军分别为:第12集团军(A1),第26集团军(A5),第67集团军(A15)。出自这些集团军的未寻获作者,目前只好笼统归入D类(番号未明之部队及单位),有待后续寻找或破解。

E类(非军队、非武警系统)的作者们并非人们所寻找的六四军人,但他们文章之所述、活动之所涉、经历之所及,则与六四军人直接相关。所以编者将他们一并编入索引,以供研究者查询相关资讯之所需,因为任何研究毕竟都需要涉及某些间接性、背景性、边缘性因素或内容。

D类(番号未明之部队及单位)是一个权宜性的分类。随着其作者所属部队番号或单位名称不断被找到或被破解,D类中的作者将逐步归入其他分类。例如,作者中有新发现的武警部队官兵的话,他们就将由D类归入B类的B5部分;发现作者中有属于上述三个陆军集团军(第12集团军、第26集团军、第67集团军)或其他集团军的官兵,他们就将由D类归入A类;依此类推。由此可见,随着有关D类作者所属部队的番号不断由“未明”转“明”,他们将会不断分流并归入其他分类,D类名单也将会不断缩减。希望D类这一分类也将因此而最终取消。

《作者索引甲》即本索引仅列出每位作者的部队(或单位)、职务(或职称)、军衔(或警衔)。至于其文章标题、性别、记功受奖情况,则可参见本参考材料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

* * *

试举一例,以说明如何使用《作者索引甲》:

读者知道有一军人作者出自第20集团军并且获“共和国卫士”称号,希望查询确认,便可按其所属部队的分类“陆军集团军”(A类)及其“亚分类”(A1部分)找到“第20集团军”。该部分内容显示,已知属于第20集团军的作者有下列2名:

* 乐立成,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2团炮兵营营部卫生员、上等兵(下集,317-323页)

* 朱双喜,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3团某部军人上士(上集,209-212页)

读者随后可“按页索讯”,即按上述页码“(下集,317-323页)”、“(上集,279-285页)”在本参考材料的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内找分别到相同页码,获取资讯如下 :

* 朱双喜 (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3团某部军人,上士):《两进两退都是情(上集,209212页)

* 乐立成 (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2团炮兵营营部卫生员,上等兵,中央军委授“共和国卫士”称号):《病床漫忆》(下集,317323页)

由此一瞥即知,“出自第20集团军并且获‘共和国卫士’称号”的作者为乐立成。

A1) 第12集团军 (南京军区)

暂缺

A2) 第20集团军 (济南军区)

乐立成,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2团炮兵营营部卫生员、上等兵(下集,317-323页)

朱双喜,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3团某部军人上士 (上集,209-212页) 

A3) 第23集团军 (沈阳军区)

侯树森,第23集团军副参谋长、上校 (上集,412-414页)

A4) 第24集团军 (北京军区)

刘书明,第24集团军副军长、大校 (下集,154-158页)

张传苗,第24集团军副政委、大校 (下集,154-158页)

李西岳,第24集团军政治部干事、军队作家,军衔? (上集,380-382页)

郝其玉,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步兵第208团第2营第5连士兵,军衔? (下集,127-129页)

刘文革,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某部某班班长、上士 (下集,147-150页)

关 冲,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某部士兵、上等兵 (下集,144-146页)

A5) 第26集团军 (济南军区)

暂缺

A6) 第27集团军 (北京军区)

黄高成,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师长、大校 (下集,434-436页)

刁九健,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政委、大校 (上集,372-374页)

王小京,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参谋长、上校 (上集,80-83页)

范金梁,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炮兵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下集,450-452页)

任文锁,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上集,415-419页;下集,429431页)

刘汉臣,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上集,415-419页)

刘建军,第27集团军直属侦察营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上尉 (下集,216-219页)

A7) 第28集团军 (北京军区)

田学东,第28集团军步兵第82师步兵第244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上尉 (上集,425-428页)

周美清,第28集团军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上集,329-332页)

A8) 第38集团军 (北京军区)

王福义,第38集团军政委、少将 (上集,84-91页)

李之云,第3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大校 (下集,417-428页)

佟喜刚,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副师长、大校 (上集,103-112页;下集,2-3页)

辛 健,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中校 (下集,12-16页)

毛钦方,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司令部秘书科科长、少校 (下集,400-403页)

赵萌圈,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部长、上校 (下集,172-176页)

李 勃,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修理科助理工程师、上尉 (下集,110-116页)

李庆海,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直属侦察营炊事班班长、专业军士 (下集,453-455页)

李少军,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团长、上校 (下集,27-29页)

穆瑞祥,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某营军医、少校 (下集,177-180)

潘喜秋,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某连指导员、上尉 (下集,121-123页)

季新国,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6 团政委、上校 (上集,263-268页)

张东旭,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6团第2营第5连长、中尉 (上集,259-262页)

王永军,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某团干事、少尉 (下集,415-416页)

谷密山,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参谋长、大校 (下集,258-262页)

段 绪,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文书、中士 (下集,25-26页)

谭刚伦,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步兵第337团某连连长,军衔? (下集,397-399页)

杨清福,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上校 (上集,20-25页)

方祥礼,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军衔? (下集,54-57页)

王 强,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炮兵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少尉 (上集,317-328页)

彭 虎,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高射炮兵团第1营第3连连长、中尉 (上集,216-223页)

刘同祥,第38集团军坦克第6师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下集,74-76页)

王 竞,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 (上集,279-285页)

王 山,第38集团军炮兵旅第5营直属侦察班班长,军衔? (下集,58-63页)

吕志军,第38集团军通信团工兵连士兵、上等兵 (下集,64-66页)

李新义,第38集团军某部某连指导员、上尉 (下集,81-84页)

任 斌,第38集团军某部干事、中尉 (上集,32-37页)

张建华,第38集团军某部某连指导员,军衔? (下集,437-441页)

A9) 第39集团军 (沈阳军区)

傅秉耀,第39集团军军长、少将 (上集,155-160页)

王荣赞,第39集团军参谋长、少将 (下集,98-100页)

张作礼,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5师师长、大校 (上集,255-258页)

艾虎生,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7团团长、上校 (上集,161-166页)

张喜波,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7团干事、中尉 (上集,167-174页)

李虎祥,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8团第2营第4连军人、中士 (下集,136-143页)

常国君,39集团军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336-339页)

王庆满,第39集团军某部军人中士 (下集,447-449页)

A10) 第40集团军 (沈阳军区)

吴家民,第40集团军军长、少将 (下集,91-95页)

高云江,第40集团军副政委、少将 (上集,99-102页)

杨福臣,第40集团军参谋长、大校 (上集,251-254页)

刘新力,第40集团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处长、上校 (上集,224-232页)

胡卫平,第40集团军政治部干事、上尉 (下集,101-106页)

赵国海,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副师长、上校 (下集,376-380页)

张振生,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步兵第354团团长、上校 (上集,233-237页)

崔龙珠,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炮兵团团长、中校 (上集,398-401页)

王小铁,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步兵某团第3营第7连文书上士 (下集,133-135页)

周廷林,第40集团军炮兵旅旅长、大校 (下集,107-109页)

龙爱军,第40集团军炮兵旅政治部打字员、下士 (下集,460-461页)

朱士芳,第40集团军炮兵旅电影放映队放映员、下士 (上集,238-240页)

A11) 第54集团军 (济南军区)

堃,第54集团军副政委、少将 (下集,165-171页)

黄栋甲,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师长、大校 (上集,190-193页)

刘顺开,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副师长、上校 (下集,181-184页)

王宏伟,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直属侦察连连长、上尉 (上集,194-197页)

胡海利,第54集团军某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上尉 (下集,283-295页)

桂远程,54集团军某部某股股长、少校 (下集,328-330页)

A12) 第63集团军 (北京军区)

马清云,第63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大校 (下集,20-24页)

倪福田,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7师政治部干事、上尉 (上集,64-70页)

赵 敏,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参谋、上尉 (下集,88-90页)

徐 准,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步兵第564团炮兵营第1连士兵、上士 (上集,312-316页)

A13) 第64集团军 (沈阳军区)

种振庆,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步兵第568团司令部通信股股长、少校 (下集,117-120页)

高子荣,第64集团军某部干事军士长 (下集,6-9页)

A14) 第65集团军 (北京军区)

秦生祥,第65集团军政治部干事军衔? (上集,26-31页)

崔 维,第65集团军政治部干事、上尉 (上集,56-59页)

郝连锁,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3师某部士兵军衔? (下集,230-231页)

张同锁,第65集团军高射炮兵旅第1营营长少校 (下集,220-226页)

余 波,第65集团军通信团新闻报道员、专业军士 (下集,227-229页)

郭德华,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何文亭,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傅 俊,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A15) 第67集团军 (沈阳军区)

暂缺

B1) 空降兵第15军 (空军)

左印生,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大校 (上集,185-189页)

朱志军,空降兵第15军第43旅第2营第5连排排长、少尉 (下集,201-207页)

段晓雄,空降兵第15军第43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下士 (上集,308-311页)

刘建奇,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干事、上尉 (上集,198-199页)

潘荣清,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第2营第4连指导员、中尉 (上集,213-215页)

毕晓波,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上士 (上集,50-52页)

B2)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  (北京军区)

罗 刚,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坦克第1团团长、上校 (上集,269-271页)

李树存,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装甲步兵团特务连某班班长、装甲车驾驶员、上士 (下集,124-126页)

邓 炜,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某团机要股参谋、中尉 (上集,343-347页)

任立本,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某部干事、少尉 (上集,375-379页)

B3) 炮兵第14师 (北京军区)

刘 刚,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炮兵第10团第3营第7连士兵、下士 (上集,429-431页)

魏修林,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某部军人下士 (下集,85-87页)

B4) 北京卫戍区 (北京军区)

王安澜,北京卫戍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上校 (下集,268-273页)

李胜堂,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参谋长、上校 (上集,147-154页)

李旦生,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高射炮兵团团长、中校 (上集,1-19页)

黄小平,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某团副团长、中校 (下集,42-47页)

孔宪金,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警卫第13团炮兵第3连某班副班长、中士 (下集,48-53页)

B5) 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

李 林,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第5支队副政委、中校 (上集,92-98页)

连文生,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某部某中队中队长,? (上集,422-424页)

C1) 北京军区机关、戒严部队指挥机关

张元发,北京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大校 (下集,1页)

杨洪立,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上校 (下集,346-347页)

石 祥,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军队作家、大校 (下集,348-353页)

邱继臣,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事中校 (下集,296-301页)

洪希涛北京军区后勤部助理员、中校 (上集,405-407页)

汪先谋,北京军区联勤部军需部参谋长,上校 (下集,255-257页)

傅水生,北京军区勤联部助理员、北京军区后勤指挥部成员、中校 (下集,237-248页)

邱 成,北京军区直属通信团参谋、上尉 (下集,389-392页)

黄桂中,北京军区某部参谋、中尉 (下集,456-459页)

芦光祖,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北京戒严部队沈阳军区前进指挥部成员、少将 (上集,38-41页)

张怀恩,北京戒严部队指挥部某处处长、中校 (下集,442-446页)

王洪祥,北京戒严部队沈阳军区前进指挥部司机专业军士 (上集,305-307页)

C2) 三总部及其机构

周克玉,解放军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中将 (上集,页码未标)

梁 策,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总局地图供应办公室参谋、少校 (下集,17-19页)

阮启明,解放军总参谋部(下辖)京东宾馆保卫干事,军衔? (下集,96-97页)

吴仁祜,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计划财务处处长、大校 (下集,249-254页)

李廷秀,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干事、中校 (下集,462-465页)

金栋贤,八一电影制片厂编辑,军衔? (下集,30-33页)

李 靖,《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军衔? (上集,175-181页)

赵晓强,军方高级机关干事、特派空降兵第15军工作组组长、中校 (下集,208-215页)

C3) 军队医院

汪功久,解放军252医院副主任医师,军衔? (下集,302-307页)

王红云解放军268医院干事中校 (下集,331-335页)

张延芳,解放军305医院军医、中校 (下集,340-342页)

田慧英,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军医,军衔? (上集,71-76页)

杨蓉娅,北京军区总医院实习军医,军衔? (上集,333-340页)

贾志媛,北京市急救中心实习军医,军衔? (下集,283-295页)

陈纯芝,解放军某医院主任、中校 (下集,308-316页)

穆立萍,解放军某医院护士长,军衔? (上集,351-356页)

D1) 番号未明之部队及单位 (军队)

高富营,戒严部队某部某旅参谋长,军衔? (下集,474-484页)

赵如民,戒严部队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下集,189-191页)

李晓磊,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48-49页)

李胜顺,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276-278页)

孙 彦,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370-371页)

刘晓林,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下集,77-80页)

D2) 番号未明之部队及单位 (军队?武警?)

王占文,戒严部队某部工程师、上校 (下集,10-11页)

高永福,戒严部队某部助理员、中校 (下集,151-153页)

白志华,戒严部队某部教导员、少校 (上集,357-359页)

孙杰然,戒严部队某部军人少校 (下集,381-384页)

李 鸣,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校 (下集,466-473页)

唐 成,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尉 (上集,272-275页)

吴 君,戒严部队某部某股股长、上尉 (上集,436-439页)

郑海军,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232-236页) 

王树人,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432-433页)

申敬旺,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下集,263-267页)

周宏星,戒严部队某部指导员,军衔? (下集,406-411页)

李春元,戒严部队某部参谋、中尉 (下集,393-396页)

汪旺坤,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中尉 (上集,44-47页)

柯 明,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中尉 (下集,343-345页)

刘 崇,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中尉 (上集,420-421页)

张 强,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中尉 (下集,130-132页)

董瑾科,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尉 (上集,77-79页)

胡祥松,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尉 (下集,372-375页)

远瑞华,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下集,354-355页)

陈 宏,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下集,412-414页)

丹 丁,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上集,120-146页)

王卫东,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上集,182-184页)

王荣义,戒严部队某部通信台台长、专业军士 (上集,241-243页)

李文明,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专业军士 (下集,356-357页)

宋学德,戒严部队某部文书、上士 (上集,383-387页)

李洪海,戒严部队某部某班班长、上士 (上集,432-435页)

陈瑞江,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士 (下集,358-361页)

石 峰,戒严部队某部某班班长、中士 (下集,404-405页)

郭建理,戒严部队某部某班副班长、下士 (下集,67-73页)

刘洪林,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下士 (上集,348-350页)

刘海清,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下士 (上集,395-397页)

刘兴茂,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等兵 (上集,244-250页)

肖 江,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等兵 (下集,324-327页)

余长海,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上集,42-43页)

岳海银,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下集,185-188页)

李华林,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下集,368-371页)

E1) 公安系统

陈葆琛,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上集,286-294页)

刘成社,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上集,295-300页)

赵庭昌,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上集,301-304页)

马卫东,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上集,360-369页)

韩景童,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34-41页)

沈 强,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159-164页)

阿 远,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159-164页)

胡文强,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274-282页)

景长富,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362-367页)

E2) 地方部门

刘士忠,北京市大兴县商务委员会主任 (上集,388-394页)

吕克相,北京铁路分局工程师 (下集,4-5页)

阎东英,北京市公共汽车三场调度员 (下集,192-200页)

屈承明,北京市某人民武装部部长,军衔? (上集,200-208页)

杨 斌,共青团北京市团委书记 (下集,385-388页)

刘凤君,某工厂分厂厂长 (上集,53-55页)

吕敬东,北京某单位司机 (上集,341-342页)

E3) 其他  (地方?公安?武警?军队?)

任乃平,北京某单位司机 (上集,113-119页)

吴铁林,某单位供应站站长 (上集,402-404页)

邢华玉,某单位管理员 (上集,408-411页)

第四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

(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目 录

序】《〈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说明

A】军队、武警系统

B】公安、地方系统及其他

 

序) 《〈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说明

如以上目录所示,本索引把《戒严一日》一书内的署名文章作者分为两类:军队、武警系统(A类),公安、地方系统及其他(B类)。

上述两类作者的姓名都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只要知道作者姓名,即可依此查询(具体方法介绍见下文)。

A类(军队、武警系统)直接为寻找六四军人之用。B类(公安、地方系统及其他)的作者们并非人们所寻找的六四军人,但他们文章之所述、活动之所涉、经历之所及,则与六四军人直接相关。所以编者将他们同样编列于索引,以供研究者查询相关资讯,因为任何研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或需要某些间接性、背景性、边缘性因素或内容。

一如《作者索引甲》(本参考材料第三部分),《作者索引乙》即本索引也同样仅列出每位作者的部队(或单位)、职务(或职称)、军衔(或警衔)。至于其文章标题、性别、记功受奖情况,则可参见本参考材料的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

* * *

试举一例,以说明如何使用《作者索引乙》:

读者得悉有一军人作者叫“王竞”,希望查询确认并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资讯。因为作者是军人,便可进入A类《军队、武警系统》“按音索名”,即按其姓名第一个汉字“王”的汉语拼音首字母“W”找到本索引的W部分,然后在其中找到如下资讯:

* 王竞,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 (上集,279-285页)

如需得知更多资讯,则可“按页索讯”,即按上述页码“(上集,279-285页)”在本参考材料的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内找到同一页码,获取本参考材料所载的最详资讯如下:

* 王竞 (女,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北京军区授“卫国勇士”称号)

   《共和国,请接受女儿的敬礼》(上集,279-285页)

  1. A) 军队、武警系统

A

艾虎生,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7团团长、上校 (上集,161-166页)

B

白志华,戒严部队某部教导员、少校 (上集,357-359页)

毕晓波,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上士 (上集,50-52页) 

C

常国君,39集团军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336-339页)

陈纯芝,解放军某医院主任、中校 (下集,308-316页)

陈 宏,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下集,412-414页)

陈瑞江,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士 (下集,358-361页)

崔龙珠,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炮兵团团长、中校 (上集,398-401页)

崔 维,第65集团军政治部干事、上尉 (上集,56-59页) 

D

丹 丁,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上集,120-146页)

邓 炜,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某团机要股参谋、中尉 (上集,343-347页)

刁九健,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政委、大校 (上集,372-374页)

董瑾科,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尉 (上集,77-79页)

段晓雄,空降兵第15军第43旅无线通信连某班班长、下士 (上集,308-311页)

段 绪,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文书、中士 (下集,25-26页)

F

范金梁,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炮兵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下集,450-452页)

方祥礼,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军衔? (下集,54-57页)

傅秉耀,第39集团军军长、少将 (上集,155-160页)

傅俊,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傅水生,北京军区勤联部助理员、北京军区后勤指挥部成员、中校 (下集,237-248页) 

G

高富营,戒严部队某部某旅参谋长,军衔? (下集,474-484页)

高永福,戒严部队某部助理员、中校 (下集,151-153页)

高云江,第40集团军副政委、少将 (上集,99-102页)

高子荣,第64集团军某部干事、军士长 (下集,6-9页)

谷密山,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参谋长、大校 (下集,258-262页)

关 冲,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某部士兵、上等兵 (下集,144-146页)

桂远程,54集团军某部某股股长、少校 (下集,328-330页)

郭德华,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郭建理,戒严部队某部某班副班长、下士 (下集,67-73页)

H

郝连锁,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3师某部士兵,军衔? (下集,230-231页)

郝其玉,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步兵第208团第2营第5连士兵,军衔? (下集,127-129页)

何文亭,第65集团军某部军人,军衔? (上集,60-63页)

洪希涛北京军区后勤部助理员、中校 (上集,405-407页)

侯树森,第23集团军副参谋长、上校 (上集,412-414页)

胡海利,第54集团军某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上尉 (下集,283-295页)

胡卫平,第40集团军政治部干事、上尉 (下集,101-106页)

胡祥松,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尉 (下集,372-375页)

黄栋甲,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师长、大校 (上集,190-193页)

黄高成,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师长、大校 (下集,434-436页)

黄桂中,北京军区某部参谋、中尉 (下集,456-459页)

黄小平,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某团副团长、中校 (下集,42-47页)

J

季新国,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6 团政委、上校 (上集,263-268页)

贾志媛,北京市急救中心实习军医,军衔? (下集,283-295页)

金栋贤,八一电影制片厂编辑,军衔? (下集,30-33页)

K

柯 明,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中尉 (下集,343-345页)

孔宪金,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警卫第13团炮兵第3连某班副班长、中士 (下集,48-53页)

L

乐立成,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2团炮兵营营部卫生员、上等兵(下集,317-323页)

李 勃,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修理科助理工程师、上尉 (下集,110-116页)

李春元,戒严部队某部参谋、中尉 (下集,393-396页)

李旦生,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高射炮兵团团长、中校 (上集,1-19页)

李洪海,戒严部队某部某班班长、上士 (上集,432-435页)

李虎祥,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8团第2营第4连军人、中士 (下集,136-143页)

李华林,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下集,368-371页)

李 靖,《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军衔? (上集,175-181页)

李 林,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第5支队副政委、中校 (上集,92-98页)

李 鸣,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少校 (下集,466-473页)

李庆海,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直属侦察营炊事班班长、专业军士 (下集,453-455页)

李少军,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团长、上校 (下集,27-29页)

李胜顺,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276-278页)

李胜堂,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参谋长、上校 (上集,147-154页)

李树存,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装甲步兵团特务连某班班长、装甲车驾驶员、上士 (下集,124-126页)

李廷秀,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干事、中校 (下集,462-465页)

李文明,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专业军士 (下集,356-357页)

李西岳,第24集团军政治部干事、军队作家,军衔? (上集,380-382页)

李晓磊,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48-49页)

李新义,第38集团军某部连指导员、上尉 (下集,81-84页)

李之云,第3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大校 (下集,417-428页)

连文生,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某部某中队中队长,? (上集,422-424页)

梁 策,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总局地图供应办公室参谋、少校 (下集,17-19页)

刘 崇,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中尉 (上集,420-421页)

刘 刚,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炮兵第10团第3营第7连士兵、下士 (上集,429-431页)

刘海清,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下士 (上集,395-397页)

刘汉臣,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上集,415-419页)

刘洪林,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下士 (上集,348-350页)

刘建军,第27集团军直属侦察营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上尉 (下集,216-219页)

刘建奇,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干事、上尉 (上集,198-199页)

刘顺开,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副师长、上校 (下集,181-184页)

刘书明,第24集团军副军长、大校 (下集,154-158页)

刘同祥,第38集团军坦克第6师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下集,74-76页)

刘文革,第24集团军步兵第70师某部某班班长、上士 (下集,147-150页)

刘晓林,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下集,77-80页)

刘新力,第40集团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处长、上校 (上集,224-232页)

刘兴茂,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等兵 (上集,244-250页)

龙爱军,第40集团军炮兵旅政治部打字员、下士 (下集,460-461页)

芦光祖,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北京戒严部队沈阳军区前进指挥部成员、少将 (上集,38-41页)

罗 刚,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坦克第1团团长、上校 (上集,269-271页)

吕志军,第38集团军通信团工兵连士兵、上等兵 (下集,64-66页)

M

马清云,第63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大校 (下集,20-24页)

毛钦方,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司令部秘书科科长、少校 (下集,400-403页)

穆立萍,解放军某医院护士长,军衔? (上集,351-356页)

穆瑞祥,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某营军医、少校 (下集,177-180页)

N

倪福田,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7师政治部干事、上尉 (上集,64-70页)

P

潘荣清,空降兵第15军第44旅第2营第4连指导员、中尉 (上集,213-215页)

潘喜秋,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4团某连指导员、上尉 (下集,121-123页)

彭 虎,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高射炮兵团第1营第3连连长、中尉 (上集,216-223页)

Q

秦生祥,第65集团军政治部干事,军衔? (上集,26-31页)

邱 成,北京军区直属通信团参谋、上尉 (下集,389-392页)

邱继臣,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事中校 (下集,296-301页)

R

任 斌,第38集团军某部干事、中尉 (上集,32-37页)

任立本,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某部干事、少尉 (上集,375-379页)

任文锁,第27集团军步兵第80师步兵第239团政治处主任、少校 (上集,415-419页;下集,429-431页)

阮启明,解放军总参谋部(下辖)京东宾馆保卫干事,军衔? (下集,96-97页)

S

申敬旺,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下集,263-267页)

石 峰,戒严部队某部某班班长、中士 (下集,404-405页)

石 祥,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军队作家、大校 (下集,348-353页)

宋学德,戒严部队某部文书、上士 (上集,383-387页)

孙杰然,戒严部队某部军人、少校 (下集,381-384页)

孙 彦,戒严部队某部某连连长、中尉 (上集,370-371页)

T

谭刚伦,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步兵第337团某连连长,军衔? (下集,397-399页)

唐 成,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尉 (上集,272-275页)

田慧英,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军医,军衔? (上集,71-76页)

田学东,第28集团军步兵第82师步兵第244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上尉 (上集,425-428页)

佟喜刚,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副师长、大校 (上集,103-112页;下集,2-3页)

W

汪功久,解放军252医院副主任医师,军衔? (下集,302-307页)

汪旺坤,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中尉 (上集,44-47页)

汪先谋,北京军区联勤部军需部参谋长,上校 (下集,255-257页)

王安澜,北京卫戍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上校 (下集,268-273页)

王福义,第38集团军政委、少将 (上集,84-91页)

王宏伟,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直属侦察连连长、上尉 (上集,194-197页)

王洪祥,北京戒严部队沈阳军区前进指挥部司机专业军士 (上集,305-307页)

王红云解放军268医院干事中校 (下集,331-335页)

王 竞,第38集团军炮兵旅卫生队军医、少校 (上集,279-285页)

王 强,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炮兵团政治处保卫股干事、少尉 (上集,317-328页)

王庆满,第39集团军某部军人、中士 (下集,447-449页)

王荣义,戒严部队某部通信台台长、专业军士 (上集,241-243页)

王荣赞,第39集团军参谋长、少将 (下集,98-100页)

王 山,第38集团军炮兵旅第5营直属侦察班班长,军衔? (下集,58-63页)

王树人,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432-433页)

王卫东,戒严部队某部干事,军衔? (上集,182-184页)

王小京,第27集团军步兵第79师参谋长、上校 (上集,80-83页)

王小铁,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步兵某团第3营第7连文书、上士 (下集,133-135页)

王永军,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某团干事、少尉 (下集,415-416页)

王占文,戒严部队某部工程师、上校 (下集,10-11页)

魏修林,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某部军人、下士 (下集,85-87页)

吴家民,第40集团军军长、少将 (下集,91-95页)

吴 君,戒严部队某部某股股长、上尉 (上集,436-439页)

吴仁祜,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计划财务处处长、大校 (下集,249-254页)

X

肖 江,戒严部队某部军人、上等兵 (下集,324-327页)

辛 健,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中校 (下集,12-16页)

徐 准,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步兵第564团炮兵营第1连士兵、上士 (上集,312-316页)

Y

杨福臣,第40集团军参谋长、大校 (上集,251-254页)

杨洪立,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上校 (下集,346-347页)

杨清福,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3师某团政委、上校 (上集,20-25页)

杨蓉娅,北京军区总医院实习军医,军衔? (上集,333-340页)

余 波,第65集团军通信团新闻报道员、专业军士 (下集,227-229页)

余长海,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上集,42-43页)

远瑞华,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少尉 (下集,354-355页)

岳海银,戒严部队某部士兵,军衔? (下集,185-188页)

Z

张传苗,第24集团军副政委、大校 (下集,154-158页)

张东旭,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步兵第336团第2营第5连长、中尉 (上集,259-262页)

张怀恩,北京戒严部队指挥部某处处长、中校 (下集,442-446页)

张建华,第38集团军某部某连指导员,军衔? (下集,437-441页)

堃,第54集团军副政委、少将 (下集,165-171页)

张 强,戒严部队某部某排排长、中尉 (下集,130-132页)

张同锁,第65集团军高射炮兵旅第1营营长、少校 (下集,220-226页)

张喜波,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步兵第347团干事、中尉 (上集,167-174页)

张延芳,解放军305医院军医、中校 (下集,340-342页)

张元发,北京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大校 (下集,1页)

张振生,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步兵第354团团长、上校 (上集,233-237页)

张作礼,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5师师长、大校 (上集,255-258页)

赵国海,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副师长、上校 (下集,376-380页)

赵萌圈,第38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技术部部长、上校 (下集,172-176页)

赵 敏,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参谋、上尉 (下集,88-90页)

赵如民,戒严部队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下集,189-191页)

赵晓强,军方高级机关干事、特派空降兵第15军工作组组长、中校 (下集,208-215页)

郑海军,戒严部队某部干事、上尉 (下集,232-236页)

种振庆,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步兵第568团司令部通信股股长、少校 (下集,117-120页)

周宏星,戒严部队某部指导员,军衔? (下集,406-411页)

周克玉,解放军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中将 (上集,页码未标)

周美清,第28集团军某部某营营长、少校 (上集,329-332页)

周廷林,第40集团军炮兵旅旅长、大校 (下集,107-109页)

朱士芳,第40集团军炮兵旅电影放映队放映员、下士 (上集,238-240页)

朱双喜,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步兵第173团某部军人、上士 (上集,209-212页)

朱志军,空降兵第15军第43旅第2营第5连排排长、少尉 (下集,201-207页)

左印生,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大校 (上集,185-189页)

  1. B)  公安、地方系统及其他

阿 远,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159-164页)

陈葆琛,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上集,286-294页)

韩景童,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34-41页)

胡文强,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274-282页)

景长富,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362-367页)

刘成社,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上集,295-300页)

刘凤君,某工厂分厂厂长 (上集,53-55页)

刘士忠,北京市大兴县商务委员会主任 (上集,388-394页)

吕敬东,北京某单位司机 (上集,341-342页)

吕克相,北京铁路分局工程师 (下集,4-5页)

马卫东,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上集,360-369页)

屈承明,北京市某人民武装部部长,军衔? (上集,200-208页)

任乃平,北京某单位司机 (上集,113-119页)

沈 强,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下集,159-164页)

吴铁林,某单位供应站站长 (上集,402-404页)

邢华玉,某单位管理员 (上集,408-411页)

阎东英,北京市公共汽车三场调度员 (下集,192-200页)

杨 斌,共青团北京市某团委书记 (下集,385-388页)

赵庭昌,北京市公安局干部,? (上集,301-304页)

(未完待续)

(连载三)

“寻找六四军人”参考材料之一 :《〈戒严一日〉署名文章作者索引》

(宋征时 编辑制作)

关键词:

寻找六四军人,《戒严一日》,作者索引,参考材料,超微型准工具书八九民运,

六四屠杀,部队番号破解,侯树森,第23集团军,北京戒严部队中15个集团军,

38集团军“冠名率” 

 

  题 记

  大规模屠杀人民的罪证真的能够永远被掩盖吗?大规模的反人类罪行难道有可能逃脱历

  史的审判吗?最终,掩盖会败露,罪行会暴露,真相会显露,战友会私下吐露,媒体会

  公开披露,广大人民群众会群起揭露。即使连[中共]党中央出卖大面积国土那样的最高

  机密,也会由内部泄露;即使像迟浩田那样的[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也会向外界透露。

                                                    宋征时:《呼吁中国军方切勿血洗香港!》,2019年7月

 

总目录

第一部分:《总序》

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

第三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甲》(按作者所属部队及单位分列)

第四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乙》(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第五部分:《新发现及新论点》

第六部分:《编后寄语》

(接上文)

 

第五部分:《新发现及新论点》

 

本参考材料编辑制作的过程中,得益于不少研究成果、文献著述及网络文字提供的资讯。其中首推吴仁华的《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本参考材料的第二部分《〈戒严一日〉目录及附加资讯》中的“附加资讯”,过半内容取自该书。其次当推陈小雅的《八九民运史》,本参考材料取自该文献的资讯亦为数不少。对上述两位该领域的专家,对有助于本参考材料编辑制作的其他各类文献著述的作者及诸多网络作者,编者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 * *

本参考材料编辑制作的过程中,编者也发掘出了《戒严一日》署名文章作者的各类“附加资讯”,尤其是破解了一批作者的所属部队番号或单位。这些作者中,包括张元发、石祥、马清云3名大校。为了让读者对本参考材料的编辑制作情况有所了解,编者在此介绍有关破解部队番号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以下三例:

* 《母亲的泪的作者李西岳,经破解,其所属部队为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

* 《一篇新闻稿的作者高子荣,经破解,其所属部队为沈阳军区第64集团军;

* 《200顶帐篷》的作者侯树森,经破解,其所属部队为沈阳军区第23集团军。

当初,编者手头仅有戒严一日》目录上的以下文字:

母亲的泪李西岳(干事,),(上集,第380页)

《200顶帐篷侯树森(副参谋长,上校),(上集,第412页)

一篇新闻稿高子荣( ,军士长),(下集,第6页)

三位作者,李西岳有职务而无军衔,高子荣有军衔而无职务,侯树森总算有职务也有军衔,但编者收藏的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一书中,三位作者均无记载。那么,如何着手破解作者们所属部队的番号呢?

幸好李西岳是一位军队作家,中国作家网》2016年有介绍:李西岳,男,195912月生于河北省献县。197612月入伍,1991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首届中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究班。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司务长、指导员、文化干事、主编等职,现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 

其中“文化干事”一职正好对应于目录所示的李西岳职务 ––– 干事。另外,编者通过其若干作品(纪实散文九九艳阳天等)和其他文坛信息,证实李西岳1976年入伍后(至少到1989年底)长期服役、任职于驻守在河北省承德地区的第24军,该军1985年改编为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1989520日赴北京参加戒严。不过,李西岳当时的军衔目前仍告阙如。

找到高子荣所属部队番号,则首先得益于陈小雅《邓小平八九用兵探秘》一文中的一段文字:“在一篇新闻稿中,记述了来自‘辽东大山里的军营’军官的记录:522日凌晨1时,该趟不知从何地出发、载有至少一个团的军列,受阻于河北安迁[应为“迁安”–– 引者注]车站。(见《戒严一日》下集,第6-7页)[3] 

“辽东大山里的军营”一语透露了一篇新闻稿作者高子荣所属部队的驻地情况。目前,学术界公认沈阳军区参加北京戒严的有第39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64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的驻地都在辽宁省:当时第40集团军驻地主要分布于辽西,军部驻锦州市;第39集团军驻地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军部驻营口市;驻地、军营主要分布于“辽东大山里”的,当属军部驻本溪市的第64集团军。参加北京戒严的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麾下,恰有若干部队驻地位于“辽东大山”即构成“辽东屋脊”的千山山脉分布区。

吴仁华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进一步证实,上述军列所载建制规模至少一个团的部队确属64集团军:“64集团军进京部队第二梯队的军用火车专列,进京行程并不顺利,[……] 522日凌晨1点钟,第二梯队的军用火车专列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现为迁安市)的迁安车站受阻。部分学生卧轨拦阻,大批学生和民众围困军用火车专列。”[4]  所有这些情况与陈小雅的叙事恰好相符。

简言之,通过戒严一日》目录,编者知道了一篇新闻稿》一文及其作者高子荣;通过陈小雅的叙事,编者知道了该文作者高子荣所属集团军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遇到的特定情况;吴仁华的著作没有提及一篇新闻稿》及其作者,但帮助编者知道了第64集团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遇到了同一情况。编者据此而推断出:该文作者高子荣所属部队为同一集团军,即第64集团军。

关于侯树森所属部队的资讯是直接找到的,较为顺利。凤凰网》2014年一则报道附有其简历:侯树森,男,1949前后出生,辽宁阜蒙县人,[1976年 –– 引者加注]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68年入伍 –– 引者加注] 曾任解放军汽车第15团团长、第23集团军副参谋长、第23集团军副军长、沈阳军区联勤部部长等职;200512月任沈阳军区参谋长;20097月至20147月任副总参谋长。1999年晋升少将军衔,2007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17月晋升上将军衔。中共十七大代表。[5] 

23集团军副参谋长”一职正好对应于戒严一日》目录所示的侯树森职务 ––– 副参谋长。如上所述,学术界迄今公认沈阳军区参加北京戒严的有3个集团军:第39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64集团军。至于戒严部队是否还包括同属沈阳军区的第23集团军,学术界有过探讨和商榷,但至今未有定论。吴仁华对此曾经表示:“有人提到,参与北京戒严行动的部队还有沈阳军区属下的第23集团军。笔者多方收集资料,反复查证,至今无法确定这个说法。[6]

这个说法现在可以确定了。编者虽然尚未有机会读到《200顶帐篷》一文,但其作者侯树森以第23集团军副参谋长的身份,率部参加北京戒严行动则是可以确定的。这一新发现意味着,学术界三十多年来有关戒严部队是否包括第23集团军的探讨,现在似乎应该作出定论了。

* * *

寻找六四军人,或者更具体地说吧,寻找到若干名或一批六四军人,远非在名单上添加若干个名字或一批名字那么简单。有时候,找到一个军人名字,或发现其所属部队番号,甚至可以改写学术界、舆论界既有的结论。上述《200顶帐篷》一文作者侯树森所属部队番号第23集团军的发现就是一例。它修正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原有看法,即所谓沈阳军区只有3个集团军参加了北京戒严,其中不包括第23集团军。这一发现甚至还修正了我们对“六四”事件全局的若干整体认识 ––– 原来比较得到认同的说法是:北京戒严部队包括中共陆军24个集团军中的14个。现在我们则可以说:中共当局在“六四”镇压中所出动的戒严部队中,陆军集团军达15个之多,其中包括第23集团军。

我们还可以尝试对第23集团军之所以被人忽略的原因作一些初步推测。比如,有可能第23集团军出动的戒严部队建制规模较小,掀动的信息量也较小,所以不容易引起关注;有可能第23集团军出动的并非作战部队,而只是后勤保障部队(《200顶帐篷的文章标题似乎也在映证这一点),等等。当然,这些推测并不意味着排除其他可能性或排斥其他人的不同推测。

问题还不止于此。当时沈阳军区拥有5个集团军:第39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64集团军、第16集团军、第23集团军。前三个集团军驻辽宁省,第16集团军军部驻吉林省长春市,第23集团军军部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如果前三个集团军在京部队的后勤保障压力都达到超负荷状态,而镇压行动又急待追加军需甚或急需兵力驰援的话,那为什么不动用驻守吉林的第16集团军,却偏要让驻守最北边陲黑龙江的第23集团军披挂上阵,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吗?

我们或许还可作更进一步的延伸思考。众所周知,南京军区的第12集团军奉命于1989年6月4日凌晨紧急出动,空运进京,担任整个“六四”镇压行动的预备队(实际上是督战队)。除了南京军区这一后来突然添加的任务可属特例之外,从一开始就奉命参与戒严的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任务应该基本相同,任务分摊给军区下辖各集团军的方式也应该不会很不相同。北京军区共6个集团军全都有部队进京戒严,济南军区共4个集团军也全都派出进京部队,而沈阳军区共5个集团军却偏偏仅有4个(此前甚至认为是3个)派遣部队赴京,似乎唯独第16集团军应当成为例外。如果说第16集团军需要原地留守以“防备苏联”的话,那么按此逻辑,作为沈阳军区第1号主力兼解放军陆军第3号主力的第39集团军也就不应该离开辽宁这个全东北的战略腹地,而驻守在地理位置前出至被中苏边境线几近“三面缠绕”的前哨省份黑龙江的第23集团军,则更不应该调出部队远赴京师。从1989年的外交格局来看,519日北京宣布戒严之前的515日至18日,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刚刚访问过北京,中苏两国关系已经正常化,中国北疆多年来紧绷的战备之弦亦开始松弛…… 因此,如果沈阳军区既无必要对外“严阵以待”苏联军队、亦无必要对内在戒严一事上搞点例外的话,第16集团军或有部队进京戒严的可能性就不应随意排除。[当然,此推测最终是否符合事实,并不取决于戒严一日》是否有该集团军作者的文章。]

* * *

侯树森一个人名,牵扯出其所属部队第23集团军,甚至进而牵动有关“六四”全局态势的若干论据和观点的调整或修正。戒严部队的某一个体的名字,就可能这样“一名惊人”。如果涉及戒严部队的某一群体的话,当然也可能(在别的方面)“一群惊人”。我们就参照以下表格,并以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这一群体为案例作一诠释。

戒严一日》目录中各戒严部队的作者人数

文章作者所属戒严部队 已知作者人数 文章作者所属戒严部队 已知作者人数
第12集团军 暂缺 第54集团军 6
第20集团军 2 第63集团军 4
第23集团军 1 第64集团军 2
第24集团军 6 第65集团军 8
第26集团军 暂缺 第67集团军 暂缺
第27集团军 7 空降兵第15军 6
第28集团军 2 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 4
第38集团军 28 北京军区炮兵第14师 2
第39集团军 8 北京卫戍区 5
第40集团军 12 武警北京市总队 2

 

以上表格反映的是目前编者所能作出的不完全统计,因为尚有近四分之一作者的所属部队番号未告破解,所以该表格反映的仅仅是约四分之三作者的情况。[即便如此表格已可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 表格内,有28名作者来自38集团军。这一作者人数以“惊人”之高而居于众戒严部队之榜首,表明该集团军的作者“冠名权”远高于其他任何一支戒严部队。第38集团军这一群体凭什么如此“一群惊人”呢

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记载,第38集团军进京执行戒严任务的15099名官兵中,“[……] 就有8名官兵被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卫士’荣誉称号,有4名官兵被北京军区授予‘卫国勇士’荣誉称号,有27名官兵被授予一等功,有131名官兵被授予二等功,有1311名官兵被授予三等功,可见中共当局为了达到镇压目的,是如何大方地奖赏解放军戒严部队军人的。[7]  15099名官兵竟有1481人记功受奖,比例高达9.8% ,几乎为10% ! 其他戒严部队应该不致于有此等“殊荣”。

不仅官兵个人记功受奖如此,整个集团军内各建制单位记功受奖也同样如此,甚或更有过之。据中共军队“内部发行”的钢铁的部队:陆军第38集团军军史》不打自招:集团军有1个师荣立集体一等功,1个师荣立集体二等功;有3个团荣立集体二等功,2个团荣立集体三等功,1个团受嘉奖;有1个营被授予‘卫国英雄营’,13个营荣立集体三等功;有1个连被授予‘卫国英雄连’,2个连被授予‘卫国先锋连’,2个连荣立集体一等功,17个连荣立集体二等功,64个连荣立集体三等功;有38个排荣立集体二等功,147个排荣立集体三等功;有47个班荣立集体二等功,472个班荣立集体三等功。[8] 

编者不知道第38集团军内各级建制单位总数究竟是多少,反正上述“立功受奖”的师、团、营、连、排、班的总数就已达812个。仅被记功受奖的连队就有86个。被记功(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的班高达517个;以每个班10人计,就是5170人,即仅集体记功的班这一级建制所含人员就已经占了该集团军参加戒严的15099名官兵总数的34.3% ,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因此,一个第38集团军的士兵,有相当大概率就成了获X等功的某个师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团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营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连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排属下的某个获X等功的班里的获X等功的普通一兵。此亦何其“殊荣”!

有道是“论功行赏”,第38集团军究竟有何功劳,值得如此重赏滥奖呢?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可对此作答:在六四血腥镇压事件中,该集团军担负着挺进天安门广场最主要路线 ––– 西长安街的突击任务,最先对民众开枪,杀人最多,西长安街形同杀戮战场,变成了一条通往天安门广场的血路。[9]

这一血腥屠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六四”镇压后凭论功行赏而获赐的这份“殊荣”,分别从两个方面印证了第38集团军正是“六四”期间杀人最多的“一群”。该集团军作者们在戒严一日》里的高“冠名率”再度从另外一个侧面映证了这一点。

38集团军在西长安街的“屠杀率”、在记功受奖方面的“殊荣率”、在戒严一日》书中的“冠名率”三者各自呈居高凌人之势,三者又联袂呈如此之正相关!如果不编辑制作本参考材料的话,编者应该不会关注到“冠名率”,也不会发现此“三高率”之间的正相关。所幸编制了本参考材料,才见识了何谓“一群惊人”––– 38集团军这武装的“一群”,军事上是中共陆军的第1号主力,政治上则是中共随时准备出手“惊人”、对人民骤然大开骇世杀戒的屠戮之师、残暴之师、嗜血之师!

* * *

以上表格内,第12集团军、第26集团军、第67集团军的作者人数“暂缺”,但估计以后应该能找到。因为12集团军可谓1940年代下半叶中国国共内战期间中共第二野战军的主力、邓小平的嫡系部队,此番又担当整个“六四”镇压行动的总督战队,起到了压阵的作用。所以,即便官兵没有人投稿,总政治部一般也会派人去约稿。

26集团军出了个“共和国卫士––– 步兵第138师步兵第412团第2营第5连连长袁华荣。鉴于“正相关”效应,《戒严一日》也应该有文章反映该集团军的所谓“平暴事迹”,尽管文章未必以“袁卫士”本人为题材。

至于第67集团军,有人认为该集团军派出部队少,仅步兵第199师一个师,影响力弱。但第64集团军不也是同样只派出了步兵第190师一个师吗?第23集团军侯树森所率赴京部队应该会更少吧?可能还有人认为第67集团军比较“消极”,所以《戒严一日》中不太可能会有该部队作者的文章。但第28集团军岂止“消极”,而且军政主官带头“抗命”,始终坚持不开枪杀害和平表达政治诉求的无辜百姓,拒不执行以流血手段强行开进的镇压命令,64日当天终日停滞不前于西长安街上,最终整个集团军没有一兵一卒抵达戒严指挥部命令指定的戒严位置 ––– 天安门广场[10]。即便在中央军委和戒严部队指挥部眼中被视为“表现最差”的部队,第28集团军照样有至少2位作者发表了文章(见上文表格)。以此推论,第67集团军的作者应该更不会缺席于戒严一日》。

注  释

[1] 李西岳,载中国作家网(www.chinawriter.com.cnfwzjwriter),2016年7月4日

[2] 吴仁华:《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真相出版社,2009年,第二十章第四节,538页。

[3] 陈小雅:《邓小平八九用兵探秘》,载《中国事务》网站(www.chinaaffairs.org),2002年5月31日

[4] 同[2],第二十章第二节,530页。

[5] 《侯树森不再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职务》,载《凤凰网》(news.ifeng.com﹥大陆),2014年11月12日。

[6] 同[2],第一章第三节,24页。

[7] 同[2],第一章第十二节,66页,另参见第二章第二节,87页。

[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审委员会:《钢铁的部队:陆军第38集团军军史》,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七章。转引自bjxz (作者)、草虾(送交者):《三十八军进京镇压六四运动的自供状》,载《萤火虫网》(yhcw.net),2004年5月14日

[9] 同[2],第二章第二节《六四血腥镇压行动中的第一主力军》,86页。

[10] 同[2],第十三章第四节《军长何燕然军政委张明春消极抗命》,406-48页。

第六部分:《编后寄语》

本参考材料显然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之所以在现有状态下向公众推出,第一是为了加快“寻找六四军人”的进程;第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寻找六四军人”的网上互动;第三是求助于了解戒严一日》更多有关资讯的读者,希望他们提供资讯,共同参与本参考材料的后续编辑制作。因此,这部有待完成的“超微型准工具书”,其文本是开放性的,是准备出更新版即增订版的。

之所以求助于大家,是因为编者手头没有《戒严一日》一书,而是仅仅靠一份该书的目录、一本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以及各种网络信息来从事编辑制作。由于目前还读不到该书的任何一篇文章的全篇,诚可谓“制作不易”。如果读者收藏有《戒严一日》一书或拥有该书内容(通过复印件等),是可以直接且较为方便地为本参考材料的后续编辑制作提供帮助的。当然,这样会麻烦读者耗费一些阅读时间,编者在此先致以歉意。

拥有该书原版或原版内容的一部分读者一定会问:书中文章作者都不提部队番号,其表述都是诸如“某集团军”、“我集团军某旅”之类,我也不会破解番号啊。除非破解高手愿意主动相助,编者并不求助于大家的破解。求助的只是以下相对“轻而易举”的几个事项:

求助项目一,作者职务(或职称)和军衔(或警衔)的信息有待补全。

戒严一日》纸质原版的目录中或每篇文章标题下,这两项内容应该是齐全的,但目录网络版中则有时告缺。例如,对于将军被围记》的作者秦生祥,目录仅标出其职务 ––– 干事,并未给出其军衔(见上集第26页)。其他作者也有一部分有“缺项”情况。

戒严一日》纸质原版(或其他载体原版)的读者,可以一瞥而获每篇的此两项内容。如您还有意愿帮助编者,那就先谢谢了。

求助项目二第三部分《〈戒严一日〉作者索引甲》中的D类的D2部分《番号未明之部队及单位(军队?武警?)》名单上还有36位作者的所属部队有待归类(属武警?属军队?)。

如果以上表述不够直白,那么我们就用大白话来说吧:请大家帮忙查一下这36位作者的所属部队是解放军部队呢,还是武警部队。就这么简单。没有部队番号之类的复杂性。

据编者估计或合理推断,是军队还是武警,在九成以上的文章里是一目了然的。在极少数不那么一目了然的文章里,我们可以借助建制单位名称(见下列表格)和职务名称来判别两者。

1989年、1990年解放军与武警部队建制单位对应关系简表

武装力量     建     制   单
解放军
武警部队 总队 支队 大队 中队

 

参照以上表格可知,如果文章里这般描述:“我们头戴钢盔、手持武器、以方阵队列向天安门开进时,中队长和副指导员处于第三排居中位置。”那就是武警了。如果文章的对话里出现如此一句:“你们所有的营、连干部立刻来团部开会!”那就是解放军。

有原版或原版内容的读者,如果您有意愿提供帮助,但又没有太多时间,可以在36位作者的文章里选读部分篇章。编者在此深表谢意。

求助项目三,朱士芳、陈葆琛、阎东英、陈纯芝、龙爱军5位作者是否为女性,有待确认。

有原版或原版内容的读者可以浏览一下这些作者的文章。文章内容,尤其是对话,往往能给予我们这方面的资讯。例如,作者如果有这样的文字“做完最后一个手术离开手术室时,背后有人正说我呢:‘X大夫做了一整天手术,看把她累的!’”一个“她”字(或“他”字),就说明医生(也就是作者)的性别了。

如果读者有原版书或原版内容,且愿意提供帮助,编者对您花费时间阅读表示谢意。

求助项目四E类的E3部分其他(地方?公安?武警?军队?)》有任乃平、吴铁林、邢华玉3位作者有待归类。

目录上有关这位作者的资讯极为有限,网络上也未查找到有关信息,暂时无从对他们作归类。只有通过阅读其文章,才能知悉他们究竟属于地方部门、公安系统、武警还是军队。

如果读者有阅读、相助的意愿,编者在此表示感谢。

以上有些内容(如武警部队建制单位名称等)是面向军事常识较少的读者的。如果您有较多的军事常识甚至丰富的军事知识,或者是军迷,又拥有该书原版内容,编者期待您为本参考材料的后续编辑制作提供帮助,至少也要感谢您的关注。

如果您提供上述的资讯帮助,可以在网络上本文下方留言区内直接留言,也可以把阅读所获资讯发送至发表本文的媒体的编辑部,请他们转寄给本人。如果您既有此意愿、又有时间,编者祝您阅读愉快。如果您虽有此意愿、但缺少时间,是否可考虑用最简要的表述方式来告知您的阅读结果,例如 –––

对于求助项目一“作者A-少校”、“作者B-参谋长”、“作者C-上尉营长”等;

对于求助项目二“作者D-武警部队”、“作者E-某集团军”、“作者F-空降兵部队”等;

对于求助项目三“作者G-女”、“作者H-男”、“作者I-女?(未获结果)”等;

对于求助项目四“作者J-公安”、“作者K-地方”、“作者L-武警”等等。

本参考材料的内容难免会有差错,也感谢大家指出并纠正。

本人编辑制作本参考材料纯属无酬工作,也无力给读者的帮助支付酬劳,特此声明并致以歉意。

* * *

“八九”民运和“六四”屠杀是世界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各方当事人、对中华民族、对国际社会都是如此。学术界、媒体界、各国政府、国际政治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公众等等,会像犹太人追踪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反人类罪行那样大半个世纪如一日,会像法轮功“追查国际”组织紧盯中共活摘器官的反人类罪行那样撒下无边法网,最终找到“六四”屠杀的所有责任者和众多见证人以及为数更多的知情人。本参考材料的编辑制作,就是为此所做的一点资料性后勤工作。

限于各种条件,目前应该只有少数人拥有或阅读过《戒严一日》原版全书,还相当部分研究“八九”民运和“六四”事件的学者和作者,以及报道相关题材的媒体人、自媒体人,都没有读到《戒严一日》文本,甚至没有见过该书目录。因此,本人编辑制作这样一部“超微型准工具书”,就是以破解该书作者们所属戒严部队番号为主要手段,来对有关史料略作增益,并尽己所能来填补这方面研究所需的应用型资料之空白。

考古学之难,尽人皆知。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中有些难题之所以难,是因为史料未及或史料未济。戒严一日》既然是公认的珍贵史料,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保存它、修复它、完善它、开发它,以便更好地传播它、使用它。

不要等到什么都变“古”了才去“考”。与其“考之于古”,不如“‘拷’之于未古”,即“拷贝”史料于其尚未变古之时。对于拥有戒严一日》纸质原版的读者来说,最好用一种以上的方法或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拷贝”或复制其内容,既防其原件万一毁损,又方便平常放手使用其复制件,还方便其广泛传播而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和伸张正义。至于该书纸质原版的原物或原件,敬请倍加厚爱、妥为封藏,因为它当下已成为稀籍珍本,而且将来还可能会成为文物级别的收藏品的。

(全文完)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