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在《七十年代》编辑部,前排李怡、著名右派林希翎,后排编辑方苏、金钟。 (作者提供)
金钟/前开放杂志总编辑
四、和中调部密切的特别关系︰
有关和港共地下党的关系,回忆录「我与中调部 怀念潘静安」一节,有鲜为人知的曝露。由于《七十年代》影响力扩大,中共高层见猎心喜,一九七二年邀李参加北京国庆观礼团,他在干校劳动与的五叔待遇改善,他妻子携二女一九七年也调来香港工作……李本人则被引荐会见港澳工委高层祁烽,更多见面的是中调部在港负责人潘静安。潘对外称「中国银行副总稽核」,办公在中银二楼。一九七七年李怡去北京,潘安排他见罗青长部长,潘、罗和周恩来关系非比寻常,潘在香港有「凌驾性」的地位。李说他待人宽厚,没有一点官架子。 「我常去他办公室谈话,丽仪调来香港后,她与潘公更多接触。」──还有一些潘和李怡夫妇交往的文字。
关于李怡是不是中共党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回忆录中涉及入党问题,只有一次:在初办《七十年代》时,蓝真曾试探李,是否有意入党?李没有回答他的探询。李回忆文革后期说,「我那时会不时派到广州,在一个秘密的地方阅读中共的内部文件,也同调查部驻广东的负责人见面与谈话」。据前左派人士告知:享有阅读如此秘密的中共文件者,绝非一般党员。
直到一九七九年,李的一些重要活动,都对潘公写报告。潘一九八二年调回大陆时,李已与中共「脱钩」,竟留下这样一句话:「潘不阻止我的脱离,我觉得已经很厚道和通达了。」……「中共中央调查部」是相当于KGB的情治机关,不仅诡秘,而且拥有你看不见的可怕权力(早年叫社会部,三十年代顾顺章和周恩来负责,锄奸灭口)。总之,在与潘公的关系上,可以看到李怡已经更像中调部内的上下级关系。换言之,搭上潘公、罗青长、周恩来这条通天线,李怡拥有的信任与资格,已经大大超过港共地下党的「灰线」、「红线」。李怡有心,他不会暴露参与中调部内部机密。还借用形容斯诺那样,自比被人利用的白痴。他知道,什么是掏空敌穴的「白蚁」,不是白痴。
五、共产党员领导的夫妻店︰
和潘静安的关系,若是回忆录的神来之笔。那么失败者和他太太梁丽仪的关系,便是大尺度的自道自乐,不涉八卦秘闻。他们的爱情,是我们不陌生的一种类型,单纯而艰苦。她香岛中学毕业后,考进广州华师学院物理系,「受到广东省委的爱护」,反右无恙,一九五八年毕业,分配宝安县当中学教师,一九六○年和李结婚。每年回港团聚,文革中则是李每次跋涉几小时去会亲。直到一九七四年李办杂志受到高层垂注,才将太太「调来」香港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分居十六年,他们没有要求团聚,梁来港也从未想留下不归──真令人感叹,这是一对何等无私的革命夫妻。
这在大陆不足为奇(毛时代很多这类「牛郎织女」家庭)。记得初入杂志社时,同事告诉我李怡太太「代理大陆的丝绸生意」,这记忆一直保存至今,但回忆录中的李太却完全是另一个人。一九七六年大陆发生巨变,周、毛、四人帮相继驾崩告终,追随文革的《七十年代》何以面对?回忆录描述:当年十一、十二月号,连续发表两篇大作,分析北京事态和四人帮下台内幕。文章为「海外左派读者解除困惑」,继续支持中共──如此影响至美欧的大块鸿文竟是出自梁丽仪的手笔!而且署名「齐辛」,由此「开始了我的政论生涯」。李怡称,后来以齐辛发表的文章,都是由梁撰初稿,或二人商议后「齐心」合力写成……这是个奇闻,不仅亮出一位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也扫了李氏的威风。这样一家魔幻般的夫妻店,实际上,已完全置于中共强力机构「中调部」的控制之下,成为海外统战的一个火力地堡。当年费彝民出面陷害名记者周榆瑞,目的就是要他充当中共在港「国际统战」的工具,他不从,而扣留大陆审讯洗脑四年,后流亡英伦。十年后,李怡让中共如愿以偿。
李怡在书中说明,丽仪在大陆生活多年,经历多次运动,她了解大陆政治。还说她参加了共青团,但绝口不涉是否入党──对此,我可以确证指出,梁丽仪女士是中共党员,入党在广州。李怡用她如何处境不好等等,蓄意隐瞒这个至关重要的情节(当然,全港地下党都在隐瞒身份,李何能违规)。那么,可以肯定,梁同志不可能对丈夫这样重要一个阵地袖手旁观,组织上也会分派任务。除了上述「解惑文章」,她还是李与潘静安「来往更多」的联络人。办杂志,提供信息和撰稿,至关重要,香港各路情报特工如麻,哪家比得上「中调部香港支部」?李怡夫妇的功夫来自何处?他们的智慧和老板的智慧合二为一。他不掩成功的得意之情,和对潘静安的怀念:「没有《七十年代》,就没有我的今天。」众粉丝迄今不明奥妙。
本文侧重《失败者回忆录》有关作者和地下党关系的部分,这是奠定他一生道路和事业成败的基础。限于篇幅,其他问题甚繁,未能涉及,包括中调部的核心任务对台统战,与我有关的一些「旧事」,盼有机会再叙。 (完)
来源: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