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文化传播 汤圆文化传播 2023-10-13 02:52 

冀东是我的故乡。它最让我记忆犹新和难忘的事是,那年和斗批改造反派们的巧遇。那年我刚上小学不久,和小伙伴们去村西挖野菜,那是一个晴朗的夏天。接近中午我们走到大跃进时期人工挖的抗旱水池旁(早已干枯,人们也称它大眼井),其实就是一个大土坑,有二十来米深,上口直径四五十米。四外长满草和小柳树,有二十多人穿着杂七杂八的衣服。斜肩挎着子弹带,腰间挎着手榴弹。手里拿着三八大盖,也有拿半自动步枪的,还有一挺轻机枪。他们头戴用柳条编的草帽圈,隐蔽高处有站岗放哨的,大部分人都躺在大坑里休息。他们的装束,宛如抗战电影里的地方游击队。

当我们走近他们时,有一个像当官模样的人对我们说“你们赶紧回家吧,一会打起来就回不去了。回去有人问你们千万不要说我们在这,记住”!

我和小伙伴们看着他们背着枪,心中着实有些害怕。虽然他们东倒西歪的躺在那里,我们心里对他们还是产生不安和畏惧。于是我们背着筐里的猪菜,还是赶紧连跑带颠的往家里赶。刚到家就听外面枪声响起,枪声来自正南方的杨家坟那边。杨家坟那边地势高,土坟包多,趴在那就能看到中间隔着粮库对面的炮楼。

我家和公社是邻居,中间隔着老王家三间连脊房的院。老王家西院原本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张财主家,院很大。解放后改成乡公所,也就是后来的人民公社。高大的院墙,南面是能开进汽车的大门洞,北面是走人的宽敞大门。

开始武斗后,兵团造反派在院内东南西北房顶四个角上,修筑了四个炮楼。房下有上房的梯子,房与房之间用松木跳板连接。有事时四个炮楼间不用人到房下,在上面就可以相互联动。

斗批改派用机枪和三八大盖往炮楼这边打枪,杨家坟和公社所在地中间隔着粮库。粮库院墙南离杨家坟有百米左右,枪声两派互相隔空打响。我和家人藏在炕沿下,蹲在地上或躲在窗户垛的两旁,防止子弹进屋伤人。

听到枪声,隔壁的王奶奶急忙迈着走不稳的小脚步从屋内跑到院里,冲着来回在跳板上跑的人喊:“捂住呀,(老太太的大孙子小名叫捂住)你快回家来吧,你再不回来你就把我气死了”。老太太不停的在院里,朝一墙之隔的公社大院里大声哭喊着。

王奶奶那时已八十多岁了,在我的印象中老太太高高的个,全白的头发在脑后梳有一个旮瘩揪。黑色的家织布裤,裤腿口用黑布带绑着,上穿深蓝色旁开口大襟家织布上衣。老太太嗓门大,她来回迈着三寸金莲的脚步,随来回在跳板上跑的人南北急走着,拍着大腿声嘶力竭地大声嚷。

因为兵团造反派里有她独苗大孙子,她不惧怕外面的打枪声,她唯一惧怕的是对面不长眼的子弹打在孙子身上。枪子不长眼,子弹不留情。老人家的呼喊是为了赶紧让孙子回家,别让枪子碰到孙子,孙子不回音是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信念,两代人各有各的心思和目的。

一直到日落黄昏,枪声不响了,斗批改造反派撤退了。这时公社兵团造反派队伍里有一个人也开始忙活起来,他天黑前和太阳出来前,他都有自己特殊任务。据说他是邻村一个光棍,无父无母一个人。人称杀狗的,在没参加造反之前靠杀狗卖烀狗肉维持生计。参加兵团造反后他的职责就是,在天黑前埋设地雷,防止斗批改造反派晚上来端炮楼。埋设区域就是公社大院的四周,包括左邻右舍的树下。院墙外,茅房旁。用铁线围上,下面把地雷串联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地雷,早上再由他全部撤掉,反正吓得大家一到晚上都不敢出门,就是上厕所都的小心翼翼。

直到有一天斗批改造反派有一百多人的队伍,穿着不太整齐的衣服浩浩荡荡从大街上大摇大摆走过,是不是有意来,在兵团造反派眼皮底下来示威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兵团造反派大门紧闭,也没有人敢开门。据说人都去外地支援同伙了,后来得知,这时的护院人数只有十几个人。

几天后,部队开着解放牌汽车,来到公社收缴武器。车上的军人全副武装,驾驶楼上有机枪。机枪旁有正副机枪手和子弹木箱,子弹成排连着子弹箱上膛。把收缴的武器全部装在汽车上拉走,这场两派对立才宣告结束。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