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脸书)
上一篇文章贴出后,有网友指正我的说法,一是2046是指香港开埠的时间,二是奥威尔名著不是1841,是1984。我本想修改,但改无可改,只好删掉错误的部份。
动笔前我曾尝试找这两家出版社取名的来历,可惜都没找到,我缺乏耐性,加上时间也有限,就自作聪明去推测,对2046,还算有自己的思路,到1841,简直就不知所谓了。
奥威尔的名著是《1984》,竟然会写成1841,简直不可原谅。这本书我有两个版本,都是中文译者刘绍铭教授题赠,书就在我身边的书架上。写文章前,因怕记忆有误,还特地找书出来确认一下,结果动笔时还是错得如此离谱。每次写完文章,我都要看十遍八遍,再三修改,多番执错都漏网,证明错误的存在有其理由。
不得不承认,年纪始终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年过七十,记忆力与思考力衰退。最明显的是记不住人名,有些熟悉的亲友和社会上的名人,分明记得那个人的五官形象,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最后根据某些线索去谷歌一下,找到答案了,就只有仰天长叹。
要写文章,有几种基本的能力不可或缺,一是记忆能力,二是分析能力,三是表达能力,而最基本最重要的,无过于记忆,没有记忆,其他都免谈。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都是后天养成的,唯有记忆有先天的成份,记忆力明显衰退,也就意味着错误会越来越多。
我写文章与网友分享,不是为博流量,也不是为显耀自己,更多的是为我自己着想。年纪大了,最不好的是思想的停滞,生命重在实感,而生命的实感,是你对周遭事物保持足够的兴趣,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很早以前,和一位朋友闲谈,我就说过,人年纪大了,有三种特质要尽力维持,一是好奇,二是敏感,三是激情,年纪大最容易消失的,就是这三样东西。好奇是认识层面的,敏感是感受层面的,激情是情感层面的,都是生命力旺盛的征象,一旦丧失,生命就打折扣。
因此我每日从不同渠道吸收资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保持高度关注,有空就胡思乱想,打开思路,不受拘管,其目的,也在于尽量维持自己的好奇﹑敏感与激情。至今我看到邪恶的事会愤怒,看到悲惨的人生会内心酸楚,尽量尝试去理解年轻一代的想法,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他人,主要是为我自己。
我欢迎网友指正我的错误,人要有自信,但也不能太自信,要保持谦逊之心,但也不能故作谦卑。我一生都在质疑他人,在质疑他人的过程中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看法;我也欢迎别人质疑我,因为那也是我对自己的质疑,在对自己质疑的过程中,我才有机会完善自己。
我平常写文章,最大的烦恼是资料,我阅读范围有限,有些事知头唔知尾,有朋友时常提供资料给我,提醒我落实资料的重要性,指正我引用和剖析资料时的错误,甚至写错了字用错了词语。我感谢大家的帮助,也深感一个人在认知上存在永远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我平常只看几个新闻性比较强的平台,目的是用最少的时间得知最多的资讯,大部份资讯个别来看都未必有大用,但合起来形成的大背景,对分析却有关键性的影响。我尽量少看一些评论节目,因为看多了别人的评论,可能影响自己的判断。我需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资讯,然后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去消化它们,把它们变成「一家之言」,那就足够了。
日后要避免犯类似的低级错误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提醒自己,警惕随时会冒出来的脑细胞的「罢工」,既是为爱护我的网友,也是为我自己。
有网友希望我把文章写短一点,只罗列主要观点就可以。我完稿一篇文章后做大量修改,就包括不断删减文章。人老了难免唠叨,但你要把事情讲透,让观点站得住脚,就需要层层剖析,不能把观点抛出来了事。我要说服你,先要说服我自己,要说清楚一件事,先要想清楚那件事,写文章就是将我事先想清楚的事,尽量有条理地说出来。因此,我只能尽量言简意赅,但我不能空口说大话。
有网友对我赞赏沉旭晖先生不以为然,说他靠不住,我想说,我只看他现在做的事,做好了就赞赏,做得不好另计。至于他的背景﹑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和什么人接近,那都是历史。我曾经在左派机构做过事,与很多左派人士交往,我也不认为自己的历史有什么问题。我的原则是,在没有确切证据前,不要随便对人下结论,也不要只看一些表面现象,去轻易判断一个人的人格。
在这样诡谲愁惨的时代,天灾人祸成常态,战争在咫尺之间顷刻之际,我们唯一可做的,便是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支点,其余的都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