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琮任 / 思想坦克 2023 年 10 月 20 日

欧美的诗人墨客不时会以「遥远的海岸」(Distant Shores)为题,向千里之外的情人爱侣,抒发一份被越洋隔阻的惆怅。纵然是万水千山,也无损他们的驰念与缅想。这种寄托海洋的情思,大概和西方社会与汪洋大海的深厚连结有关。潮起潮落、惊涛拍岸,不仅是海洋世界的常态,它们也成就了欧美海洋诗画的勃兴与风行。荷兰艺术界之所以在十七世纪掀起一股席卷大西洋国度的海洋画风;英美文坛得以出现Samuel Coleridge(1772-1834)、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与Wallace Stevens(1879-1955)等作家对海洋的深刻书写,相信也是这种海洋性格使然。

「遥远的海岸」之寄寓

Macauley Macauley(麦柯丽)以「遥远的海岸」为书题,箇中也可能富含几层寓意。作者所谓「遥远的海岸」,与浪漫感情估计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不过她却希望透过海域的远近,书写移居东南亚的潮人社群,如何展示他们对乡土的思望与期许。这种联系或许没有你侬我侬的缱绻,其中却蕴藏着一份离乡背井,且对家国难以忘怀的心路历程。尽管只能遥望故土,但也没有消减海外华侨对祖国所具持的惦念与情感。

「遥远的海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涵义。作者以之为题,或是希望唤起我们对明清中国与海洋世界的反思。自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以后,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就好像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地方,这种说法大概源于中国「以农立国」、「大陆轴心」、「自给自足」等主流述说所致。

换句话说,清代中国和海洋世界的连结,感觉都是非常薄弱的。虽然这种立论在学界已被多番质疑,但在象牙塔之外,一般读者对清代海洋的认知还是相对有限:大海往往不如大江,前者不仅在想像距离上是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这片蓝色疆域所承载的历史意涵,恰似不太符合帝制时代的中国国情。一直要等到十九世纪中叶,洋务运动伊始,清王朝方才意识到筹海固边的重要性;可惜一连串的海战败绩,又再一次把中国与海洋的关系拉得更远。

麦柯丽以「遥远的海岸」命题,很自然便会叫人思索,这位远在美国芝加哥的历史学者,究竟希望带出什么问题。读毕全书之后,我感觉作者所指的「遥远」,绝不只限于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地理距离,她也促令我们去思量明清中国与海洋世界,在意识形态上的距离是乍远还近,抑或无关痛痒。

事实上,作者的答案十分清楚:自十八世纪以来,中国与海洋的扣连往往比我们所想的来得复杂。如果我们坚持利用海禁、以农立国、重陆轻洋、海战、海防、「百年国耻」等视角去探视这种连结性,在麦柯丽眼中,是断不能够全面剖析中国海岸社群的发展、野心与变易的。所以她决定以潮州海商在东南亚地区的扎根与活动为轴,尝试拉近中国与海洋世界那种看似渺远的距离。

以潮洲群体为主体的海洋史
在作者笔下,这种扎根并非一种单纯的海外迁移,它其实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殖民性」(colonial)的扩张。这里所指的「殖民性」,大概就是这部专著有别于前人研究成果的一大亮点。有关海外华侨的研究,自王赓武、Anthony Reid、吕士朋等学人开始,经已是学界乐此不疲的主题。然而,大幅度以殖民概念去拆解潮州群体在东南亚的开垦、种植、贸易与建设,相信麦柯丽便是中外学界的第一人。

平心而论,殖民概念在中国史学史的发展上,本身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我们大多会以殖民主义去解读欧美霸权自十九世纪以来的环球性扩张,却甚少会以之描画中国海商在海外地区的「和平渗透」。麦柯丽这种构想,无疑为中外史学界灌注了一杯浓度不轻的鸡尾酒,成功刺激多重的讨论与省思。

麦柯丽之所以认为这些潮商与西欧的殖民者无异,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南洋的工作,并非一般的小本经营。他们的资金与网络庞巨辽阔,遍布东南亚的胡椒、稻米、蔗糖、橡胶及水果庄园。这些商品不但是日常可见的物品或食材,它们在环球市场里都是有价有市的重要资源;如是者,潮州商人在暹罗、马来亚、婆罗洲、法属印度支那一带便成功累积雄厚资本,继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商业集团(见图1)。

潮商的殖民性格
至于他们在东南亚的拓展,与原住民的协作,以至对他们所施行的剥削,对作者而言,基本上与西欧商团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The East India Company)的手段不遑多让。潮州商人得以能够与广州的粤商及福建之闽商争一日长短,大概可以从他们的「殖民取向」着手。这种取向是十八世纪以降的市场结果,也是殖民场域内的一种汇流。麦柯丽周咨博览,参考了中、英、日文的各式资料,对殖民理论的生成和定义详加诠释,其主张自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1 取材自《遥远的海岸》,页7。

由于潮商在土地、资源、人力与各种机遇方面也取得骄人成就,影响力与日俱增,作者便尝试把这种非正式的殖民扩张(informal expansion)标志为一个「海洋潮州」(Maritime Chaozhou)的概念,意指我们理解潮州社群,绝不应该受其地理畛域、又或者像「安土重迁」等文化构想所限,因为他们的「跨域扩张」可是远涉重洋,没有一道固定的边界。

「海洋潮州」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不少南洋潮商在累积一定资本后,均会主动投资潮州本土,甚至是香港和上海的经济与文教发展,当中包括兴建学校、医院、工厂、银行等项目。如是者,「海洋潮州」在这批大慈善家(philanthropists)的推动下,它是一个双向且循环的流动模式;或许有如我在前文所言,海外潮人大多对故土抱存思念,纵然他们并不擅长撰文写诗,但这种对家乡的关顾,自然也是一种投放情感的方法及门径。

麦柯丽这部立意高远、洋洋大观的专著(英文版共362页;中文版454页),内里还有很多值得详加探讨的议题,诸如海外资本回流潮州后所造成的发展倾斜、南洋潮商在东南亚所遭遇的待遇和肆应、海外华人的「自我/身分」问题、「领域性」(territorialism)」与「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关联、以及如何从性别史的角度剖析「海洋潮州」这范式,凡此种种都是发人深省的讨论,但碍于篇幅所限,只好留待读者细读参详了。

总的来说,《遥远的海岸》是近年海洋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述,作者成功带出一系列崭新的理论及概念,好让我们继续思考传统中国与汪洋大海的脉动和变奏;箇中的交接与交缠,都可以延伸出若干与世界史相关的论辩,相信读者在开卷之后,定能增长见识,眼界大开。

作者為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歷史系副教授

書名:《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作者:麥柯麗(Melissa Macauley)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3年8月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