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怡忠 来源:思想坦克 2023 年 11 月 7 日
当世人多将焦点放在以色列入侵加萨企图扫除哈玛斯的军事行动,以及俄罗斯也在此时对乌克兰发动新攻势之际,随着十一月在旧金山举行「亚太经合会」时预计也会举行「拜习会」,包括葛来仪(Bonnie Glaser)、傅泰林(Taylor Fravel)、Joel Wuthnow、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等人也纷纷撰文,讨论有关中国是否有意开战,以及要如何避战等问题。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美国内部有关中国是否因转移注意力而对台开战的辩论
在2021年美国前后印太司令在参院听证会中主张,中国可能在2027年发动对台攻击的前两、三年,美国中国政策社区针对北京是否会攻打台湾就已经有辩论,这一方面与当时中国对台军事骚扰开始大幅提升相联系,也与中国对日本、印度、越南等国的军事骚扰同步升高的发展有关。当时辩论的主轴在于如何看待中台双边的军事能力比较,以及中国会在何种状况下对台开战。针对前者,当时台湾的分析家多认为中国攻台的可能性很低,因为中国不具备相关能力,但不少美方人士往往对此主张存疑,认为台湾的主流军事分析家有高估台湾防卫力与低估中国军事现代化能力的现象。
但针对后者,美国内部的争论是传统从事中国分析的学者不认为中国有意攻打台湾,认为中国对台政策还是以和平统一为主,虽然当时中国对台军事骚扰已经在快速升高。但美国作军事战略的学者则不作此想,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为武统台湾作准备,没有其他目的。也因此认为中国开始出现对台湾的军事袭扰代表中国是在严肃思考如何对台湾发动攻击,即习近平「仗在那里打,兵在哪里练」的主张。这些人也提到中国有可能为了转移注意力而发动战争,即所谓的「Diversionary War」。
但对此主张,包括葛来仪在内的不少分析家均表示反对,例如葛来仪认为「统一台湾」对中国是个极为神圣的目标,不太可能会因为其他短期因素,在仓卒准备下就率尔发动对台攻击。以此反对台海战争会出现「Diversionary War」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使对台战争不易发生,那么所谓因擦枪走火(War by Accident)而导致台海战争的可能性就更低了。毕竟前者还是中国领导者刻意为之,后者则是领导者本身也毫无准备。但如果「统一台湾」的战争会被极严肃看待而不容许可能的失败,那就更不可能会在擦枪走火下走入战争一途。但同样的,如果真有可能会因为擦枪走火而出现台海战争,那么认为中国不会为了转移注意力等短期因素而发动对台战争的理由,也就同样不会成立。
傅泰林(Taylor Fravel)日前在外交事务网站发表的〈The Myth of Chinese Diversionary War〉文章,则是透过爬梳从毛到邓对外作为的历史,主张中国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会透过对外战争以转移注意力,因此根据经验法则就不支持中共会诉诸所谓「Diversionary War」。
证诸今日中国经济低迷,经济动能大幅下降之际,这篇文章是有意指出中国此时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对外发动攻击性行为。其最主要论点是在文章最后,主张当中共是在开始担心外国会利用其积弱不振而会侵犯其利益时,才会采取攻击性手段,但原因不是要对内转移注意力,而是为了对外吓阻对手(War of Deterrence)。
只不过这种解释还是没处理领导者发动战争的逻辑,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其所参与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没有一次不是由中国主动攻击,透过先发制人意图取得战术优势,同时也没有任何一场主要战争是发生在中国境内。甚至当中国明显居于军事劣势时也照样发动攻击不误。如果是为了吓阻对手,在明知不会成功或不会取得军事成果时,发动攻击反而会更加暴露自身的弱点,而达不到吓阻效果。如果达不到吓阻效果但依旧进攻,比较领导者在战前与战后的地位对于理解为何发动战争就会变得很重要,因为这可能会显露其战争决策的损益分析逻辑。
如果中国无意发动转移注意力战争,是否现阶段美中紧张要美国负责吗?
这些文章在此时的密集出现,虽然不能说彼此事前有互通声气,但其论述的逻辑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即要求美国要提供中国更多的再保证以避免战争,与防止美中关系出现失控。因为中国不会发动转移注意力的战争,因此现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北京意图,应该是想要集中力量处理内部问题,不是透过对外激进行为以转移其经济不行的内部不满,自然更无意与美国发生冲突。
中国现在所表现出的对外进攻性作为,多是「被动反应美国的强势围堵」,因此是美国的作为引发中国的过度反应,对此美国固然还是要强化军事吓阻力以防止中国的可能冒进,但美国更应该主动提供中国战略再保证。
由于台海议题是美中最可能出现武装冲突的区域,因此这些战略再保证要包括在台海安全议题上公开明示美国不支持台独,甚至是反对台独。美国要强化对其一中政策的承诺、降低「无意义」的美国国会议员与官员访台行程以避免惹恼中国或让中国「误以为」美国支持台独。甚至如梅惠琳那篇文章所建议的,签署美中第四公报,并将不独不武文字化入其中。也要让中国认为和平统一台湾是有希望的,因此不再对中国对台非军事手段的政治外交压迫有所回应。 「因为美国的立场是台海和平非战,不是反对中国统一台湾」。
梅惠琳文章的主张,极端到只要中国没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或是军事威吓,中国对台湾在政治与外交的封锁与打压,甚至是对台湾民主体制铺天盖地的网攻与假新闻攻击,因为不是军事手段,所以美国无须对此要有反应。还建议要来个第四美中公报含纳「美国反独、中国不武」。
前者形同放任中国将一中原则国际化,后者比过去对台湾非常不公平的「台湾不独、中国不武」进一步变成「美国反独、中国不武」,让美国越过台湾,直接与中国处理对台湾地位的认知。这么藐视台湾民主,无意要求中共重视台湾人民意愿,反而放任台湾可能被香港化发展的建议,在美国政策界也多大摇其头。
但奇怪的是,针对这么对台湾极为不利,也不符合美国立国价值的建议,竟有台湾前总统视之为珍宝,在美国与智库座谈时还引用这篇文章的建议,呼吁美国在台海安全上应保持中立。放任中国对台湾的灰色地带压力促统,呼应要求美国公开反独,暗指美国挺台与台海维和作为是导致台海紧张的原凶,一个当过总统,知道台湾反统民意者,还会去主张这种脑残提议,感觉这除了其心中积极「化独渐统」以促进中国并吞台湾外,我实在找不到其他解释。
对中国的战略再保证是避战的良方吗?
梅惠琳的建议可能比较极端,但其他学者的主张也多认为美国要提供中国战略再保证以避免发生战争,包括美国坚持其一中政策,美国不支持台独,美国应避免发生国会议员等对台湾有好心但无实质意义的作为等,不一而足。
要提供中国战略再保证以避免战争的逻辑,是要避免让中国认为美国在支持台独而「被迫」发动对台战争,但美国至今坚持其一中政策,也多次提到无意支持台独,但是中国对台湾的灰色地带攻击却持续升高,军事威吓更是积极升级。更重要的是,中国对台的威胁升级是在美国的挺台行为之前,美国的行动是去反应中国对台升高军事威胁作为。而中国之所以开始升高对台威吓,不是因为中国被台湾威胁,或是美国跑去支持台独,而是当时台湾选出一个中国不喜欢的总统,习近平当时还威胁如果不听他的话,两岸关系就会地动山摇。习近平发现文攻没用,经济利诱也不起作用下,就开始对台湾开始采取武吓手段。
这个情形就像俄罗斯2014年忽然发兵并吞克里米亚半岛,不是因为北约要出兵克里米亚,或是乌克兰要加入北约,而是其亲俄总统三月在广场革命被抗议到自己逃到莫斯科,俄罗斯看到乌克兰亲俄势力大败下,见笑转生气发兵并吞克里米亚。而从2014年到2022年期间,又是明斯克协议,又是诺曼第过程,乌克兰还饱受美国与北约国家贬为贪污盛行国家而不是那么想打交道,但这些保证都无法让普丁满足,直到2022年二月被攻击后,才放弃对普丁的战略再保证尝试。
因此中国会威吓与攻击台湾的问题根源,不是美国没有提供中国足够的战略再保证,而是中国始终无意承认台湾的民意,当台湾民意拒绝习近平主张时,习近平就要采取强硬手段以达到目的。习近平不愿面对台湾民意与习近平本身对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憎恨有关,习也是之后单方面改变「九二共识」内容到连国民党内的中华民国派都很难接受。其上台后将胡锦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主张抹消,也要求国民党需与共产党在维护与巩固一中框架上有共同认识与一致立场,以及公开强调「两岸政治分歧不能代代相传」的领导者。这些变化都是在习近平上台后出现的。
要知道,习刚上台时台湾还是亲中的马英九总统当政,当时美国更没有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的氛围。是习近平「促统高于反独」的作为才是推升两岸关系紧张的主因,复因为之后台湾拒绝接受习的方案,选出习不喜欢的领导者,使习近平更诉诸军事手段与假新闻攻击。而胡锦涛时代会使用的经济利诱,在习时代时因中国经济动能下滑而失去作用,习近平对此变化的反应是更倾向使用威吓手段以达目的,并升高军事威胁的力度,这才让台海紧张大幅升高。
美国国会是台海安全议题的麻烦制造者吗?
这些建议的另一个特色,是多将美国国会描述为给台海带来紧张的麻烦制造者,认为美国国会近年的挺台作为,包括访台行程,挺台法案、与国会声明等,只是具象征性意义的作为,更对中国过度挑衅,引发中国过度反应,带来台海不必要的紧张。 2022年八月美国国会议长裴洛西访台行更多被这些人认为是个错误。其中不少人甚至认为美国国会的挺台作为,只是美国政客蹭近年来美中竞争与亲台大环境的声量,不是根据对台湾的充分了解所致,因此会出现好心帮忙但越帮越忙,其是美国对台政策的猪队友。
但正如沙特教授(Robert Sutter)研究显示,美国对中政策出现变化的时序,国会是先于行政部门的,意即国会是根据自己的研究与发现,独立于行政部门而先提出对中强硬竞争的主张。虽然国会传统上立场多亲近台湾,但开始形成系统性的对台支持看法,国会也是先于行政部门,这表现在国会将「六大保证」入法,台湾国际支持的方式入法,鼓励台美官员互访(台湾旅行法)等,都在美国行政部门提出相对应主张之前。
实际上,往往也是国会议员主动涉台立法与发言,提供行政部门一定程度的掩护,降低其面对中国质疑其对台作为的政治成本。把国会当成美国对台政策的麻烦制造者或是猪队友,与其实际作为的时序并不符合。此外,如果没有国会支持,美行政部门的对外政策也不会有永续基础。会把国会当成美国对台政策的麻烦,其反应的是这些学者论客本身的偏好,没有其他。
但更重要的是,北京过去鲜少将国会议员的作为当成美中关系的问题,因此是中国的立场改变了,在过去只专注于抱怨美国行政部门的对台作为,但现在开始也要长臂管辖到美国国会议员。如果连单纯的美国国会议员访台行为都会被视为在影响美中关系,需要反省的是反而是这些人到底要对中国让到什么程度,搞到连个别国会议员的发言与作为都认为要予以限制。
让中国认为统一台湾还有希望,会是可行避战方式吗?
梅惠琳文章中有个论点,在某些美国对台政策圈中也有人主张,意即为了避免中国会诉诸战争,美国与台湾应该努力塑造气氛,让中国认为统一台湾依旧有希望,因此不会在失去希望下诉诸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个「买时间」(buy time)的聪明策略,因为台湾只要维系中国对和平统一还有期待,就不会发动军事攻击搞到两败俱伤。但这个策略实际上不仅无法买时间,还会根本伤害台湾的民主体制,因为这意味着台湾政治体制必须维持以统一为前提的运作,也会让外界把所有焦点放在台湾是否有维系统一的作为,而不是中国是否愿意软化身段以说服台湾人民支持统一。
当开始监视台湾内部作为是否有支持统一时,包括台湾的教育体制、历史教育内容、台湾法律体制、台湾的对外作为,都会因此被仔细审查,以与这个「假象」相联系。这只会让台湾的文化与社会体制的持续虚伪化。不仅如此,这也需要「微调」台湾的民主选举,让支持统一的力量能够大到是个有机会执政的政治势力,以说服中共和统是有机会的。当选举结果会因这个理由要被「乔一乔」时,请问台湾还会有什么民主选举可言?
更重要的是,当年胡锦涛还愿意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为此发展许多对台经济买收策略。但这个认为可以因此买时间以避战的自作聪明主张,却是要台湾人民集体自我伪装以「寄希望于习近平」,天底下没有比这个建议更荒谬的。当然这种白痴主张多不会来自其正当性来自民主选举的国会议员,而是来自一群永远不用被选民检验的智库学者。
根本之计,还是要能使中共领导者,或是未来的中国领导者,要能正视台湾人民的意见,接受台湾人民的主张。任何与前述建议有差距的提议,都只是在恶化问题,让中国持续将重点放在其以为的统独问题,而不是平等与台湾对话、尊重台湾的民主,与重视台湾人民的尊严。
长久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社区只重视台海军事问题而忽略了中国对台湾的政治打击与外交封锁,其「不独不武、双重吓阻」的战略等式,将中国对台军事攻击与台湾内部的政治主张联系一起,导致只要中国没军事攻击台湾,台湾的政治就要被持续监控以确保不会「朝向」独立,这让中国在不用对台发出一枪一弹下,就有了透过美国约制台湾政治议程的效果,以及忽略中国对台湾的政治攻击与外交打压等问题。而近几年台海紧张的升高,更与习近平个人改变过去反独高于促统的积极促统作为有关。
要让台海避战的作为,是要改变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的期待,还是影响习近平个人的计算,这个答案应该是很清楚的。政策分析家不应该再重蹈过去的覆辙了。
作者为读错书,入错行,生错时代的政治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