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强调的是,做一个清醒的消费者,并不单单指对价格、质量和营销话术的敏感,还隐含着一种社会责任:我们都应该关心日常消费用品是在什么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这又回到了现代商业出现伊始的问题:匿名交易虽然由一套社会信用体系维持,但从没有完全解决问题。现代的生产-消费链条太长,其结果,消费者在交付自己信任、安心消费时,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美国社会活动家莎拉·舒尔曼(Sarah Schulman)将之称作“心态的缙绅化”(the gentrification of the mind):现代人不再自视为社区的一分子,而只是购买各种物品、经验的孤立消费者,却忘记了对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人负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都太间接、抽象,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社会活动家马克辛·贝达特前些年曾做了一项引起轰动的调查:追溯美国市场上一条普通的牛仔裤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从美国种棉花的农场主,到中国的印染和纺织工厂,到孟加拉国的棉纺女工,再到亚马逊仓库分装、拣选、发送的工作人员,再到非洲的二手市场和垃圾填埋场,她揭示了一个运作不透明、掩盖着无数触目惊心事实的全球体系。她在《被放大的欲望》一书中强调指出:“最可持续的做法是根本不买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购买任何东西;这意味着你从一开始就拒绝购买那些不能激发快乐的商品,并且重新掌控我们的衣柜和我们的生活。”当然,牛仔裤也只是一个微小的缩影,这些年来非洲的“血钻”、象牙制品“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咖啡等农产品的“公平贸易”、本地化的有机农业等等,都指向一点:当意识到自己所消费的究竟是什么,以及这一消费所可能引发的后果时,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心安理得。虽然这代价未必直接落在我们头上,但我们所有人毕竟都生活在这个拥挤的星球上,任何潜在深远的影响,到头来没有人能逃得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要么有一个可持续的消费社会,要么就看着这世界离毁灭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