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向阳 编辑:李荣添 网编:江复 来源:RFA 2023.11.15
2021年,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视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大谈「东升西降」,认为以「封城」抑制著新冠疫情的中国,在国民生产总值(GDP)创10年来最大增速的情况下,最终将取代美国的地位。然而,中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对民企的严厉监管措施,外资正在撤离中国,加上房地产资金链断裂,年轻人失业率高企,出生率低兼人口老化等问题,习近平今次访美之行就显得有点「底气不足」。
中美关系向来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且与经济密不可分。2001年,中国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支持下,才得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大量外资随即涌入,经济开始「起飞」,即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仍能保持9.4%的增长。当年,克林顿的构想是先让中国富起来,之后人民便会要求有民主自由,最终当然事与愿违。
习近平于2013年出任中国国家主席,兼任中共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得以同时掌握中国党、军、国三位一体的最高领导权,标志著开始在体制内「定于一尊」。同年6月,习近平访问美国,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双方同意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强调寻求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并达成一系列经济协议。
2015年,中国宣布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强调由高速增长转向更加平稳和可持续的发展。

特朗普时代成中美关系转捩点
两年后习近平再度访美,会晤时任总统特朗普,双方同意展开中美经济对话,探讨经济合作和贸易平衡的问题;同年11月,特朗普首次访华,盛赞习近平是「非常强大的领袖」,和习近平建立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

不过到2018年,特朗普认为北京进行不公平贸易,包括盗窃知识产权、限制市场准入、强制技术转移等,中美爆发贸易战导致中国出口减少,「中国制造」亦开始风光不再。
2019年, 中国经济增速进跌至历年来最低点,国内企业债务问题、房地产「住房不炒」的调控政策,加上之后的新冠肺炎爆发冲击全球经济,即使中国利用「制度优势」实施封城仍难免遭到波及。

香港及台湾问题加剧两国矛盾
同年香港爆发反送中运动,美国国会其后通过《香港自治法案》,赋权白宫对中国和港府实施制裁,时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以及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均在制裁名单内;特朗普更签署行政命令,终止香港的特殊待遇,包括终止对香港的关税优惠,令中国当局相当愤怒。
白宫在翌年更发布《美国对华战略方针》(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被形容为中美双方「撕破脸」,美方强调对中国一党专政和人权状况的关切,并明确表示美方在维护印太地区自由和开放的承诺。
拜登对华政府未如外界预料般温和
2021年,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当时外界以为美中关系会缓和,但事实拜登更加强调多边主义,同时透过推动一系列限制和制裁,加强对中国科技公司的监管。
在对台事务上,中国坚持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美国在强调「一中政策」不变的同时继续根据《台湾关系法》对台进行军援,并拉拢区内盟友协防台湾;北京就不断派军机侵扰台湾领空,至于美国因中方侵犯香港、新疆等地人权而制裁中方官员和机构,中国则以制裁美国官员作为「反制」。

面对美国的围堵,习近平一人独裁,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还能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