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an的去中心化笔记 / Matters 2023.11.23 转自:新世纪
「理性、务实、科学」,三者不可得兼。
最早知道柯文哲是2019年,看他演讲《负面的力量,终究不能让一个国家伟大》,后来又看《一日市长幕僚》、《我在生离死别之间学到的事》。这些影片在Youtube上都是百万级的点击量,甚至有超过千万的。
必须承认,柯是一个很好的布道师+勤勉的管理者。但时至今日,基本可以明确,他设想的政治改革路径不可行——他试图仿效100年前的蒋渭水,通过政党和社会运动的方式改变台湾政治文化,这条路走不通。
这个结论与个人好恶无关,可以从一些基本的政治学判断推理而得。下面把这个推理的过程写出来,期待大家的公评。
1. 「理性、务实、科学」是一组内部矛盾的概念
「你是什么时候从柯粉转向柯黑的?」社交论坛PTT上三不五时会冒出这样的帖子。其中大部分人都因为柯文哲立场逐渐向中间靠拢、远离早期的「墨绿」阵营,所以脱粉。很多人因此认为柯文哲「善变」,批评他是变色龙、不可信。
这种批评其实没道理。柯作为政治素人,步入政坛后认知发生改变,随即调整自己的立场,再正常不过了。真正要紧的不在于具体事务上的观点变更,而在于他的理念本身有大问题。
政治的核心是两件事:怎么分配比较好?以及由谁来分配?
柯文哲一直主张「理性、务实、科学」,试图以此回答第一个问题。但这三个词并不搭。 「理性」表达一种态度,和冲动、感情用事相对,「科学」基于事实,「务实」与否则是价值判断。事实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价值观则因人而异。同样理性的人,对同样的事实,也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把这三组概念搅在一起,从源头上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这三个词里,彼此冲撞最厉害的是「务实」与「科学」。
按照「科学」的原则,2019年时柯市府的都发局长林洲民公开反对大巨蛋建造案在没有做疏散安全模拟的前提下贸然推进。结果柯市府按照「务实」的原则,继续推动建造,并将林洲民劝退解职。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因为安全问题就让大巨蛋烂在那里,当然也不合适,只不过一旦选择务实,就有可能背离科学。
最近闹得很凶的「统计误差」也是这么回事。按照科学,统计误差中的所谓「±x%」,本来指的就是上下两倍区间,这件事不难厘清。但双方在解释统计结果时都没有按照科学的方式来操作,国民党把「差距的误差」当成「差距的差距的误差」,从而扩大误差范围,搞出「让6%」。柯也没有基于科学去对质,反而是强行把统计误差解读为「让3%」。毕竟如果真搞出了「侯正柯副」,柯的支持者会大量流失,最后蓝白即使合也不一定能胜选。
和大巨蛋案一样,当科学与务实冲突的时候,柯文哲最后还是选择务实,抛弃了科学。
对于白色力量来说,「理性、科学」本来是其理念当中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因此高学历人群才纷纷愿意支持柯。如果牺牲掉这个理念,开始强调「务实」,那民众党和国、进两党就相差无几。
更要命的点在于,柯教授在理性、科学领域虽然颇有建树,但政治运作的实务能力仍然有待磨练。政治的实质是利益分配,而利益纠葛中免不了会触及人性的黑暗面。但柯文哲却说「不要凡事把别人想得那么坏」。这不是善良,而是天真幼稚。作为素人出身的政治人物,这种天真某种程度上助推他成为网红、凭借清新的风格收获大批粉丝,但权力斗争、密室政治始终是他陌生的领域。
政治从来离开不了密室,光鲜的舞台和背后的化妆室共同构成整场表演。尽管再怎么强调公开透明,柯文哲最后还是走入蓝白合的密室,而在这个战场上他缺乏战斗经验。所以11月15日签完字之后出来后满脸都是沮丧。
科学的信念没能坚持住,务实的能力也有短板,这就很难选下去。
2. 白色力量是本土派的分支,很难反客为主
政治的核心是分配。既然柯文哲在分配原则和分配技能方面都有明显不足,为什么他还能在台湾获得20%以上的民意支持呢?这就牵涉到另一个话题:谁来分配。
不同群体会倾向于不同的代言人。只需简单梳理一下台湾社会的人口格局,就能明白柯文哲的票从哪里来。
从人口迁徙的角度,可以将台湾人非常粗略地分成1949年以前定居的本土派,以及之后随国民党政权来台的外省人。国民党支持者基本都是外省人,而民众党支持者则有很多来自本土派。
某种程度上,民众党和当年的时代力量一样,都是本土派分化的产物。自两蒋威权统治结束后,国民党一直在走下坡路,现在国民党的总统候选人支持度已经落到老三。而伴随着这一趋势,台湾政坛的主要矛盾正从外省人与本土派之间的蓝、绿矛盾,逐步变成本土派内部各派系的矛盾。
本土派内部现在当权者,基本都在1990年代前后就已参与政治。这些人愿意在国民党威权仍然强大的时代冒险出头,代表的是本土派内倾向激进的部分。而本土派中政治态度比较稳重者则往往不太愿意看到激进过头,不愿意看到台湾变成第二个乌克兰,也不乐见民进党内的当权派独享蛋糕。这部分人就容易分化出来,变成白营的支持者。
原本国民党是本土派最大的敌人,柯文哲当然与国民党势不两立,甚至将之和蚊子、蟑螂并列,说成自己最讨厌的东西。但现在国民党已日薄西山,民进党转而成为大敌,低声下去与国民党眉来眼去就变成了柯学、务实的选择。
和之前泡沫化的第三势力政党相比,柯文哲认为自家政党最大的优势是「共融」精神。他的设想是,走「超脱蓝绿」的路,尽量把中间选民拉进来。但由于民众党自身「本土派」的底色,所以他能吸绿营支持者的能力要远远强过蓝营支持者。而且由于绿营中的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出走,支持白营的往往是绿营支持者中相对边缘的部分。这种情况下主张共融、多元,操作不好就会让民众党变成三教九流的聚集地。
民众党强调自己务实,有执行力,在现实政治中这并不容易做到。在台湾「赢者通吃」的政治架构中,在野党之间的选举联盟如果约定了详细的结盟条件,很可能涉及契约贿选。而不合作的话,单独一个在野党很难办成什么大事。而这个架构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随着时间流逝,国民党的外来特质已经逐渐消弭,必须通过本土化来求生,韩国瑜、侯友宜,都代表国民党本土化的努力。本土化的大趋势很有可能使台湾政坛从两党制走向新加坡、日本那样的一党独大制,利益纠葛不再通过公开的政党斗争展开,而是藉由隐入幕后的党内派阀政治,通过体制内各种「乔」的方式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小党泡沫化,恐怕依旧无法避免。
3. 「运动」不是好方法
柯文哲常说「政治固然有世俗的一面,但也有理想的一面」。 「理想」是他吸引受众的关键词,但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讲:「政治固然有理想的一面,但常常很世俗。」世俗无非人性,而人性在太阳底下,大体都是相同的。
100年前的蒋渭水受共产主义影响,试图发动无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100年后的柯文哲要继承他的衣钵,发起改变台湾政治文化的社会运动。然而「运动」这个词很可怕。社会运动需要动员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而最能快速调动人的往往是两极化的情绪反应——坏人要上台了,不行,我们得赶紧团结起来。
这种情绪反应最终很容易带来极端暴力,背离科学、理性。比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想要彻底推翻贵族特权,最后导致大屠杀。 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想要把所有的传统文化一锤打倒,最后也没能真正完成启蒙。当情绪积累之后,就连发动者自己往往也控制不了。所以局势缓和时,柯文哲还能呼喊「超脱蓝绿」,但选情紧张的时候,就只能露骨地「下架民进党」。这种「打倒你,我来干」的手段很务实,可已经离科学很远了。
而背弃科学,也就背弃了民众党理念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4. 科学必须远离权力
在「理性、务实、科学」这三个词当中,排在最后的科学值得特别珍视。从长期来看,国家政策必须符合科学,才能带来长治久安。只不过「科学」不应该介入政治,因为一旦介入政治,它就会变味。
综合全球各国的历史经验,倡导科学的机构如果想真正发挥效果,就应该充分远离现实政治,将公正裁判这件事本身视作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如果一个讲科学的人离权力中心很近,他就会选择性地讲科学,慢慢变得不科学。所以远离权力的大学、研究所等第三方独立机构可能是比政府更适合推动科学的地方。从推广科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自由作家、或者独立的Youtuber,也比参与政治好。
柯文哲常讲「政治是说服的艺术」,「说服」可能确实是他最擅长、也最乐在其中的事。如果他认为说服民众讲科学比权力(所谓的「改变台湾」)更重要的话,为了让更多人用理性、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选择一种非政治的方式可能更好。
基于上述判断,白色力量在政治上的失败很可能无法避免。国民党预计本周三(11月22日)会公布蓝白合的最终结果。这个结果,以及明年1月13日的大选结果,都可以用来回头检视和完善今天的结论。
也欢迎大家提出批评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