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丁邢 丁东小群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小群今年已经67岁,却学起了铅笔人像素描。最初是儿媳购买了一本《铅笔素描》书,小群照着书中的教程尝试了一下。后来觉得不论画书上的人物,还是石膏像,都没有挑战性,索性比着照片给自己画像。画了一张,还真有几分像,于是又照我的照片画,画出来也有点意思。今年春节前后,开始继续试画熟人的头像。一些朋友看了,给予鼓励。今后,将在微信公众号以小群画像,丁东配文的方式,陆续展示。
且从邵燕祥先生开始。

邵燕祥先生祖籍浙江,1933年6月10生于北京,下月将满86岁。他以当代诗人和杂文家闻名于世。但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中国最值得敬重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大是大非上体现的良知和担当,在文学界是少有的。
小群和邵先生相识于35年前。当时,邵先生担任《诗刊》副主编,小群在《诗刊》做了一年评论编辑。
1993年,我开始流浪北京,接着小群做知识分子系列采访,由此和邵先生有了较多的交往。
记得我把在《火花》杂志发表的几篇文章请邵先生一阅。他说,写得不错,可惜发表在地方的刊物上,影响太小,最好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他让我眼前一亮,对我走进京城思想文化界颇有指导意义。
小群的父亲去世后,她写了长篇回忆散文,未能遵循为尊者隐的古训,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说好,有人反对。邵先生看了,给以中肯的评价。他说,和邢野同志不熟,但在那个年代,不落井下石,就是好人。
1997年,青岛出版社王一方策划了《野菊文丛》,内有我和鄢烈山、刘洪波等作者的六本杂文集。希望请邵先生作序。我找到邵先生,他慨然应允,很快写成一序,肯定这些杂文关注国运民瘼、世道人心的责任感,给我们很大鼓舞。后来我注意到,为人做序,在邵先生晚年的著述中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那些遭受过摧残和迫害的作者的书籍,经他作序推荐的不知凡几。有些书,明知出版无望,邵先生仍然倾注心血,为之鸣锣开道。
就在那一年,孙越生去世。我原来没注意到他的份量。经常大林指点,我开始关注他的遗著。原来他是一位重要的当代思想家。我想和李辉、常大林一起推动孙越生遗著的出版。为写序的事又去找邵先生。邵先生是孙越生的好友,对孙越生其人其文的价值把握得极为到位。他很快写成一篇序言。可惜出版过程一波三折,直到2010年,经福建教育出版社林冠珍的努力,孙越生的遗著《官僚主义的起源的元模式》才得以面世。
邵先生知道我致力于打捞民间思想,向我热情提供了王申酉遗著的线索,介绍我认识了资深记者金凤老师,后来我和金凤合编《王申酉文集》,由高文出版社出版。总算让青年思想家王申酉的遗著有了一个传世的渠道。
邵先生还在《炎黄春秋》的新春联谊会上提议向周有光约稿,后来我与张森根先生一起运作,让周老的大作在《炎黄春秋》首度亮相。以此为契机,已达茶寿之年的周老开始参加《炎黄春秋》的活动,和李锐、何方、杜导正等人成为晚年相知,志同道合的好友。这段佳话,始于邵先生的首倡。
近年和邵先生偶尔见面。由于邵先生不良于听,交谈不多。但每见到他的文字,我们都留意拜读。他还送我们一幅墨宝,让我们家中壁上生辉。
祝邵燕祥先生生日快乐,身笔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