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多莉 Matters 20231205 转自:新世纪
你所看到的记忆和表达,都是承受风险的结果。
第60届金马奖颁奖礼看了很错杂,讲上海封城的纪录短片《备忘录》在这获奖,最小影后只有12岁。 。金马超前太多了
8月底时,在采访场合遇到好久不见的上海新民晚报记者,除了久别再见的开心,历经疫情似乎更有一种「劫后」之感,但明明眼前的一切如常不过。他看我一眼:「有没有觉得上海人都忘记(封城)了?像一切都没有发生?」我立刻回:「没有,上海人没有忘记。」
今年6月到8月派驻上海时,抓住机会见了一轮几乎是两年没见的朋友,谈的不外乎是封城和白纸运动。
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身边亲人长辈与师友的过世。 「如果平常正常死亡人数大家都没有特别感觉,现在人人身边有亲友死亡,那么死亡人数该有多少?但是大家只会记得新闻联播说美国新冠死了100多万人,而我们没有那么多。 」
一位朋友的父亲去年11月癌症手术后,身体正虚弱,12月感染新冠,1月就走了;他自己身体也需要治疗,但因封城取药不易,一只眼睛几乎是瞎了, 「你说,我能不恨共产党吗?」
很多人都提到了某种创伤:「经过封城,我对我们小区完全心灰意冷了。也把我对上海和中国的一点信心都击垮了。」有什么事,比封城更能测试出邻居的为人和制度的僵硬残酷?
这位朋友说,一直到发生要求解封的白纸运动后,她胸中的闷气才有所抒发。 「我的反抗只能是(封城期间)不去做核酸,以及白纸时转发消息。我也开始把朋友圈分类。」
一位经济条件算中产以上的律师跟我说,封城的打击太大了,上海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城市,但那些发生在西安、郑州的烂事,譬如孕妇产检被耽误、病人因为等不到核酸证明无法救治而死亡、基层治理人员手里掌握点权力就对居民恶形恶状这些,一样发生在上海,后期甚至还出现强行入户消毒这种大家口中堪比文革的举动, 「许多人觉得,上海,不过尔尔。」
「我看都不想再看到李强。」50来岁、在外商公司上班的朋友说,他指的是不想再看到央视「新闻联播」里有关李强的新闻,事实上,他也不太看新闻了。据他说,他身边一些70多岁、做过体制内干部的长者也是如此,曾经雷打不动收看「新闻联播」直到天气预报的他们,经历封城后,也不看了。
封城时李强是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执行完习近平的动态清零防疫意志后,同年11月他一如所料的在中共20大中成为政治局常委,并在隔年3月成为中国总理。上海人心知肚明,历任国务院总理都要经历过上海市委书记的职务历练,所以未必会对总理有什么「同乡」的认同感;但是,会气到说出「再也不想看到李强」也颇罕见。
比较能见到实际的影响是,很多人计画「润」(离开中国)或考虑润,他们身边都有一个或几个朋友在润。有的夫妻中有一方先带着孩子出国念书,有的规划让孩子过两三年出国念大学,有的叫原本打算回国发展的孩子还是不要回来了,而留下来的都思考过为什么没走。
是的,受创的经历太深了,怎么可能忘记?
10月底的万圣节,上海人又一次透过化妆游行成功博取海内外媒体的眼球(当然,在中国,只能上自媒体),那些造型中,有防疫人员「大白」、有的把大型「莲花清瘟」药盒穿在身上、有的把好多张A4空白纸钉在全身衣服上……。疫情后的首个万圣节游行,用幽默方式宣泄不满,极尽讽刺之能事。
纪录2022年上海封城的电影「备忘录」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短片,提醒了大家:上海人不但没有忘记,而且还有不同的小群体持续记录这段历史。
就在解封已经好几个月后,我在微信看到好几个人转发同一则讯息,低调地要求愿意谈封城经验的人回覆资讯,会安排访谈,作为研究调查之用。
一位从事女权运动(如今在中国也是必须很低调的领域)的朋友,也表示正在收集有关疫情期间女性心理健康的案例,准备做深入访谈。 「现在如果直接表明是要做疫情期间的经验调查,或是谈女性的问题,都很容易被盯上,所以不能写得那么直接。」她的做法是,发出征求访谈的讯息,再从回馈的愿受访者资料中,依背景挑出自己的目标对象。
这类纪录封城记忆的事情一直有人在做。
在比较中国南方人北方人差异时,有个很传神的说法是,你看到一言不合立刻动手打起来,那是北京人;你看到两个男人絮絮叨叨吵个不停,脸红脖子粗了,还在吵、还在彼此威胁,但没有打,那是上海人。上海人确实不太会正面冲突到难以收拾,但不代表他们不会用低调的行动默默反抗。
「备忘录」得奖后,上海朋友说,他们很有勇气,还以「穷山恶水电影小组」的名义上台露脸领奖,回去恐怕很难善了。这位朋友的心理咨询公司不过是在疫情期间接受外媒采访,就被上海警察找上门质问:「为什么接受外媒采访?」
上海解封后,有人做了一件T恤网上贩售,T恤上面的字是「Shanghai lockdown survivals」(上海封城幸存者)。被网友检举后,所有的购买者当天就都被警方找上门,哪怕他们散布各地并不在上海,而且警察逼着他们翻箱倒柜也要把衣服找出来、交出来。
你所看到的记忆和表达,都是承受风险的结果。哪怕台湾给了他们发声的管道,也不可能保护他们。
一名年轻的电影圈人士说,在中国抵制金马奖后还到台湾参展的电影,回中国就别想再参加任何奖项评选,但这些电影人显然愿意付这种代价。看看今年的金马奖,讲述代孕的「石门」获最佳影片,关于上海封城的「备忘录」得到最佳纪录短片,他认为未来的趋势很明显,「越是地下议题的大陆电影,都会涌向金马奖报名」。
想着:什么时候能看「备忘录」? 「穷山恶水」你们还好吗?如他们受奖时的谢词:「是你们肯定电影艺术捍卫记忆的特质,如果没有这特质,电影恐怕会失去它的意义。」上海人没有忘记,大家也不应该忘记。 END